从桂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能量强的人,不仅有实力不声张,而且深谙不声张的美德,低调是为了让根扎得更稳……

低调如您
作者:吕梅洁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低调是一种才能。读桂汉标老师,让我明白了:优秀的人,都很低调。
我认识桂汉标老师很多年了,喜欢他的诗歌,更喜欢他这个人。见多识广,却深藏若虚,功成名就,却不抛头露面。
我们每个人,身在这喧嚣浮华的尘世,难免生着一颗虚荣心,汽车的品牌,小区的地段,工作的待遇,孩子的前途,总有太多可以攀比的事,让人不停地爬上天平的两端。认识桂汉标老师后,我才知道这世间还有一种人,实力过硬,却低调沉稳,既不需要靠他人来获得认同,也不在乎那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而是在平凡的世界里,不显山,不露水,只专注自己喜欢的事,把攀比的时间,拿来深耕自己。
桂汉标老师是共和国同龄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粤北五月诗社创始人,曾长期担任“五月诗社”的社长、中国著名诗人。他早年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做过电力建设工人,团委干部,文学编审。他的经历让他了解各行各业的不容易,农民工的艰难困苦,基层工人风餐露宿的拼搏辛劳。因此,他特别具有“草根情结”,他的很多诗在昂扬的基调中总带着一腔悲悯情怀,却又被他善良的人性和精美诗句的温度所融化,带给人无穷的力量!
低调的桂老师是开启煤炭美诗的先河。他送给我的书,我很认真地读了,印象最深的是那本工矿诗选集《我开采太阳》,诗歌中翻滚着乌金的煤海和一群摒弃个人利益,甘于奉献,一心为共和国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的煤炭工人,把他们那种为祖国和人民开采煤炭的使命感、自豪感表达了出来。读文如读人,作者得有怎样的一种家国情怀,才能写出这样宏大的煤炭美诗!
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其实就是其人生的意义,是看他对国家对人民贡献有多少。在“五月诗社”这个大家庭中,大家对他好评如潮,但他依然保持低调,保持谦逊,不会恃才傲物,盛气凌人,而是抱着平等的态度,对待所有的诗人,既不摆谱,也不敷衍。不但自己是精益求精的著名诗人,还为韶关培养出卓越的诗人的事迹屡见不鲜。
低调是桂老师的本色。所谓君子泰而不骄,常能放低身段,平易近人者,方为君子,居功而不自傲,必然是经过了数重修炼。品读桂老师,他让我认识到:一个人越低调,格局就越大。低调的人深知一时地低头并不是受辱,姿态放得低一点,反倒有颗平常心。所以说,低调的背后,是他宏阔的气度与豁达的胸襟。
雪莱有诗曰:“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是沉默的。”内心孱弱的人,往往要靠虚张声势来证明自己,他们的喧哗,源于心底的不自信。而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似乎不需要取得别人的认同,也不靠声张来壮门面。他们对自己有充足的信心,就算有一天,收敛了光芒,自己的才华也不会被埋没。
桂老师是一个懂得取舍的人,注定了他收获更多。《后汉书》中说:“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意思是天下人都知道从别人那里得到东西是取,却不知道给予别人东西也是取。去年八月,同桂老师在长来镇的一个村庄里采风,闲聊时他说:“人要学会舍去手头的三分利益,慷慨大气,方能赚得盆满钵满。生活里很多人常常锱铢必较,拼尽全力想多拿两分好处,从长远来看,只会失了利益,失了格局。《道德经》有句话说得好:‘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人生一世,就如同长河归海,决定是非成败的,从来不是一关一隘的盈亏,而是百川汇聚的奔流不息。谁都想得到最大的利益,但真正有格局的人,往往选择舍小利,因为他们已经看到,吃亏背后蕴藏着更多机遇。”当时,我就给他竖起了大拇指。他把得失诠释得太适合我意了,人心如明镜,舍得三分利益,喂大七分格局。
桂老师一直在自己喜欢的诗歌里,写诗和指导他人写诗。到目前为止,他出版了诗集、散文集、评论集22本书,却没有出卖过一本书让自己获利,他的书全部送到了学校,送到了愿意读他的书的人手里,延续他的公益理念。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桂老师就开始策划组织霍英东基金会、铭源基金的文化扶贫,在粤赣湘相邻革命老区即“红三角”地区,去建学校、办文学夏令营、出版校园文学和老区特写文学,成绩卓越。因此,2001年12月,桂汉标与钱学森、余光中等人就一起获得第二届“霍英东基金”大奖。

2005年10月,他到我们学校来给“星星”文学社的小记者开“校园文学--如何写好诗歌”的讲座,当时他带了他的作品过来,送给文学社一些他的书。我那会主管学校“星星”文学社的工作,尽管“星星”文学社被评为韶关市八大校园文学社之一,但我更多的心思是在教学上,只想培养学生一种文学的爱好与情怀,并没有打算做更多的事,也就没有与桂老师有更多的交集。
2021年冬天,我担任了乐昌作协的主席,桂老师知道后,来电表示祝贺,把他几十年来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很热心指导我如何去带好一个团队,带着我奔跑,实为感动!
作家冯骥才说:“只有自信才能做到低调和安于低调。”从桂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能量强的人,不仅有实力不声张,而且深谙不声张的美德,低调是为了让根扎得更稳。
舍去三分虚名浮利,才能游于天地之间,与天地精神往来,得七分洒脱和诗意。舍去三分的物欲,得到七分的自在;舍去三分的利益,得到七分的格局;舍去三分的虚名,得到七分的洒脱。低调的桂老师说,不攀不比,心淡然;不怒不嗔,心随和。不艾,不怨,心坦然。生活,有苦乐,人生,有起落。这样的人生哲理,我有幸当面得之,真的是三分有幸!
桂老师,低调如您,向您学习了!
(2023年8月17日)

我诗故我在
作者:桂汉标
一
喧嚣的世界,纷扰的生活,繁忙的工作,清寂的日子……一张张日历,犹如一只只枯叶蝶随着春风秋雨匆匆地飘落了,募然回首:早已过了不惑之年!
不惑之年困惑多。我生活、我工作、我阅读、我思考、我体验、我写作;我不停地打量我的四周,我常常纵目眺望云烟迷朦的远处,尤其是夜深人静之际,我站在被钢筋水泥挤逼得不住喘气的,位居九层楼的小小居室阳台上,遥望浩渺无涯的夜海天河,一颗颗不知名的星星,似乎对着我眨着诡谲的眼睛,一股孤独无依、空空落落的情绪,不由自主地袭击得我心灵颤抖!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这个斯芬克思的千古之谜,这个一代代哲人一代代诗人追索不巳的难题,竟如此沉重地一次又一次地横亘在我的面前!
二
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大约30年前,还在我刚刚上初中的时候,为了办少先队的壁报,我鬼使神差地迷恋上诗了,整天看呀抄呀背呀,上学放学路上常常想着“诗句”想着押韵分行,常常为写成一首自认为是“诗”的顺口溜而洋洋自得,兴奋不巳。
超过四分之一个世纪逝去了,我在海内外众多报刊上发表了许多作品,出版了几本诗集、诗评集,人们也常常把“诗人”这个神圣的桂冠载在我头上了。我应该为自己庆幸:我成功了,我是一个诗人了。果真如此么?
不,时至今日,我对自己反而常常感到困惑、不满乃至怀疑了:我对诗认识了多少?我对生命、对世界、对生活认识了多少?我对自己又认识了多少?
我常常沮丧,我常常焦灼,我在沮丧和焦灼中进入了无穷无尽的思索和追寻……
三
随着阅历的增长,我于诗读得少也写得少了。这些年来,我格外喜欢起折磨人的哲学,尤其是被人们称为“诗人哲学家”的一大批浪漫派哲学大师来了!
柏拉图、叔本华、尼采、柏格森、海德格尔、萨特……我循着青年哲学家周国平主编的那本《诗人哲学家》和其它论著开列的篇目,生吞活剥这一些过去十分陌生的大师们的著作,我四处寻读这些大师的传记、书信、语录,我力图接近他们,倾听岁月深处传来的他们的宣讲、咏叹乃至一线一缕的呼吸,我渴望自己一颗平庸的心灵与这些伟大纯粹的心灵的沟通和贴近。
这显然是不容易的,我只是在自己的渴望和努力过程中,一点一滴地憬悟、醒觉:
人生是一个悲剧。在茫茫无际的时间与空的座标系上,人只不过是其中小小的一个点。空间无际,人体太小;时间无涯,人生苦短。但本能的渴念又无时无刻不逼着人们去追求虚无飘渺的永恒!这,还不是一个悲剧么?正因为明了人生的这种无奈,才使我更珍爱这短暂的痛苦的人生,珍爱人生中真善美的一切,哪怕星星点点微不足道的一切!
人生是一种缘,一种爱与被爱的缘,一种快乐与痛苦的缘,一种长久与短暂的缘,一种无可言说、无从破解的缘!我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必要的;我所承受的一切,都是注定的。我崇尚命运,我别无选择地迎接一切,坦然泰然,有时以笑声,有时以泪水,但决不以麻木!
我的诗,就是这笑声的固化,就是这泪水的结晶。因为不麻木,我才不停地写,哪怕写得十分艰难,数量不多,质量不尽人意……
四
偶然中的偶然,我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一无所有;半个人生已经过去了,我依然如故,两袖清风。有的也许只是岁月在我脸上刻下的皱折;有的也许只是生活在我身上赋予的疲惫。此外,最最可贵的是心灵中一个永远的情人——缪斯!
诗,是我的精神家园,是我生命的存在方式。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对于我来说却是:“我诗故我在。”
哪怕粗糙,哪怕肤浅,哪怕丑陋,都是从我的血管中喷溅出来的,都是我自己生命体验的独特篇章。我以之诠释哲学边缘的人生,以之倾情于亲山爱水,以之守护心灵的风景!
五
门户洞开,万象更新;商潮汹涌,物欲横流;一边是庄严的创造,一边是陆离的诱惑。处在这骚动不安的世纪之末端,我依然故我,在诗小小的绿洲之上,不懈地工作、生活、阅读、思考、体验、写作……
我和我的诗,正热切地倾听和迎候二十一世纪的钟声:
当!当!当!……
【1995年7月23日于粤北山城】


文章已于2023-08-18修改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责任编辑:桂汉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