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送布洛芬
文/尹彩芸
事情发生在一个月前的深夜,我的同事孙静夜送布洛芬一事,还不时在我脑海中徘徊。
说起孙静,大家对她的印象是,高挑的个儿鸭蛋脸,一头秀发拢到脑后挽着发髻,看上去像个时装模特。她和我在同一个车间上班,同一张餐桌吃饭。午饭时,热情地招呼我夹她从家里带来的菜肴。

那天一边吃饭,一边看织毛衣的视频,还让我帮着选线:“尹姐,这蓝颜色毛线织件小孩衣服咋样?”
“行,好看!就是太费时间了。”
“小孩衣服织得快,每年织一件,当姥娘留给孩子的念想。”
真羡慕孙静的心静如水,这个快节奏年代,很少有人能安然自若织毛衣了。
其实,孙静能达到这个境界并不感到意外。生活的磨砺让她的毅力如海边礁石,任凭海水怎么咆哮,她都安然处置不动摇。
孙静有个好朋友叫张秀,平时喊秀姐,是邻居高叔的儿媳妇。后来高叔搬到博山农信家园住,秀姐也搬到张店,两个人见面机会少了,有事也只能电话联系。
疫情放开后的一天晚上,孙静正在给小外甥织毛衣。手机铃声响了起来,是张秀打来的。她欲言又止,说话支支吾吾,最后道出实情,说:“静,我知道你女儿和我公公同住一个小区,你问问她家有没有布洛芬,我公公发烧了,能让咱闺女去送几片药吗?"
救人如救火,孙静马上应承下来,让张秀发过来高叔的地址和联系电话,打电话让女儿去老人那边送药。可她没有想到的是,女儿一家为了躲避疫情,已经住到了山头婆婆家了。这可咋办啊?
经历过那段时期的人都清楚。阳了以后,浑身疼痛,腰疼欲断。头晕乏力,怕风怕冷。人人足不出户,阳了的卧床,没阳的更不敢出门。有位朋友说,早上等班车,街上一个人也没有,也没有车通过,吓得往家里跑,不去上班了,啥也没有命重要。

但是孙静没有片刻犹豫,戴上帽子和口罩,系好围巾,穿上羽绒服,骑上电动车向博山高叔家里赶。小女儿想拦也挡不住,孙静说朋友信任才嘱咐咱照应老人,这点事办不好以后怎么好意思交往啊?
路上也不管红灯绿灯,骑电动车闯过去就是。二十里路,半小时赶到了农信家园小区。小区里面黑咕隆咚,寂静无声,空无一人。远远看到门卫室里有人,问30号楼怎么走?门卫没有说话,头扭到一边,用手指了指楼的方位。虽然去过高叔家,但是不熟悉路,晚上更是找不到楼的方向。
她停下车,给张秀打电话,当时张秀就懵了:“静,怎么是你去博山送药?"
“到了楼区了,不想让你担心。但是摁人家的门铃问路,也没有人应。只能问你了。"静无奈地回答。
当孙静问清路线,乘电梯到了11层东户高叔门前时,老人激动地说:“快走,快走,快点离开!把药挂在门把手上,快点离开,别传染给你了。"
孙静答应着,转身乘电梯到了一楼,却怎么也找不到出口,抬头看到对面还是电梯。又转身回到电梯,上来下去来来回回折腾了四五次,心想完了,这是吓迷糊了,大晚上的没有人,困在电梯里可咋办?当第七次下了电梯时,她女儿的电话打来了,询问孙静在哪儿?她的脑袋一激灵,豁然开朗,向前走了五六步,往左一看:“妈呀!这不是出口吗?"当时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往家赶路的时候,看着路两边树上的彩灯与星光交相呼应,路比来时显得更亮更宽了,原来一个人独享的灯火这么美啊!
我说要写写她这个温暖人心的故事,孙静的脸腾一下红了,红晕久久不能散去,连连摆手,千万别写,让人觉得这点事还对外人说,显得不好。生活中这些默默无闻的平民百姓,疫情放开期间,演绎了这么一段美好的故事,怎么不让人感到像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了彼此的心窝,也温暖了人世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