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英娥(韶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一阵子没日没夜地追电视剧《人世间》,精彩情节一再播放。见网络上好些网页指出电视剧与原著的不同之处,我便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原著的愿望。家里书已不少,我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到位于清远市江滨公园江心岛的岭南书院去看书。那里环境不错,是个看书的好去处。
到了江滨公园,沿着两边怒放着三角梅的小桥,来到了绿树成荫的江心岛。记得孩子刚上初三的时候,我们一家三口还在这个位置玩过立定跳远——那时候是一丘丘沙堆,还没有设立江心岛,连接沙堆和河岸的,是一排石头组成的“跳桥”,就是枯水期踩在石头上摇摇摆摆也有几分吓人的。后来,随着江滨公园设施的不断完善,游玩的人数不断增多,政府部门在沙堆上设立了江心岛,建设成了廉政公园和岭南书院。幽幽的仿古建筑、蜿蜒的廊坊走道、“花中四君子”诗赋、弟子规雕像......无不显示了它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我有一座岛”已成为清远人民对本地文化的宣言。
我悄悄走近岭南书院的一默书房,静静地在一墙书中寻找我想要的《人世间》。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真的看到了三本由黄纸皮包着的《人世间》(上、中、下)。看来这套书内容比较丰富,天天跑过来看挺麻烦的,我就想到了借阅。能不能往外借呢?我走向服务台向正在忙碌的工作人员请教。工作人员建议我先用身份证办理一个免费的借书证然后再借书。可是我没带身份证,那就等第二天再来吧。
第二天我准备好了身份证,特意提了个袋子,兴冲冲地往一默书房走去。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借书证很快就办好了。可是,《人世间》那套书却怎么也找不到了。工作人员放下手头的工作帮我寻找,还是没有找到,应该是借出去了。我不甘心空手而归,再次寻寻觅觅,看到《千古才女李清照》、《我的精神家园》这两本书的题目,翻了翻,把它们借回家了。
看书的过程当然没有看电视剧那么轻松愉快,何况看的并不是我最初想借的书呢。借回家一个星期,《我的精神家园》勉强看完,佩服作者王小波在二、三十年前说过的有些话现在依然实用,用手机做了部分摘录。我喜欢的千古才女李清照在《千古才女李清照》那本书上却没能让我惊喜,作者也就在我这里佚名了。
我把借的书还过以后,再次认真搜索书架,还是没有看到我心心念念的《人世间》。假期就要过去了,难道这个假期就要错过《人世间》?我很不甘心,索性从江心岛慢慢走到清远市图书馆。等走到那里,已经是到了午饭饭点。进入四楼的图书馆,看到借书的人还不少,大都是中小学生,还有妈妈陪着孩子进行亲子阅读的;大学生应该是在多媒体阅览室开着电脑阅读了。我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在电脑上搜索,偌大的清远市图书馆,只剩下《人世间》(下)。看来《人世间》很吃香呀!我打消了借书的念头。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我,顺盈时代广场五楼的书店也可以免费借阅,如果我需要,她打电话跟那边联系一下,看那里有不有。我想起了先生说过的“车费钱都可以买到书了”的笑话,也就谢绝了工作人员的帮助。书虽然没有借到,看到那么多人在看书我也很开心的。图书馆对面的文化馆颇吸引着我,可是饥肠辘辘,什么文化都比不上饮食文化了。过了两天,我再次来到一默书房,还是没有看到心心念念的《人世间》。我边在书架上边搜索边想起似曾相识的《穆斯林的葬礼》。我总觉得在哪里见过这个题目,但一直想不起来。既然这样,先借来看看吧。“有缘总会再相见”。书与人同理。
先生见我跑来跑去的借书,觉得不可思议:“那么麻烦干什么,买就得了。现在网络那么方便,不出门就可以买到书了。”我跟他说起我们都在中学时代学过的《黄生借书说》,那一句经典“书非借不能读也”真的是道出了千千万万个阅读者的心声。况且,我们家已有不少书,没有留存价值的还是不要轻易购买了,弄得“祖父积子孙弃”,心里不好受,还给后人添麻烦。
《人世间》,我们什么时候有缘再相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