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摊贩市场中的游泳池
▓ 祁柏
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南京新街口西北角是最热闹的摊贩市场。东邻中山中路沿街商铺,西抵管家桥,南起汉中路的义民商场,西达新华日报社的围墙。里面除了卖无线电元件器材、水暖五金杂件商店与一家九里香菜馆,还有说书讲相声、变魔术戏法、耍猴玩蛇的; 有打汽枪、康乐球、套藤圈、卖鸟的; 还有卖胡辣汤、油大饼、蒸饭小吃的; 还有卖旧书杂志、旧衣鞋帽和换拉链、修锁配钥匙、补衣换袖的众多小商小贩。可以说,摊贩市场内吃喝玩乐用样样都有,热闹非凡。
据居住义民商场17号大院的米培基老人和我中学同学江留娣共同回忆: 摊贩市场内还有一座新联剧场。剧场不大,约五六百平方米,条件也简陋,属平民化的小剧场,但很受南京戏迷们的欢迎,一些剧团轮番在此演出京剧、扬剧、越剧,常常满场,观众老人们居多,座无虚席。
工人游泳池,就深藏在这摊贩市场内的西南角,与这座剧场毗邻。
南京这座工人游泳池已被人们渐渐淡忘,百度上能搜索到新街口摊贩市场的许多相关回忆文章,无一提及这座游泳池。
从新街口汉中路北面街道的义民商场进入摊贩市场,17号原是一处民国时期的私家大院,建国后成了南京工人文化宫的职工宿舍区,文化宫安排职工先后住进的有潘教授、刘老师、米科长、傅主任……等十几户人家。17号大院曾改名为大寨新村。工人游泳池建在其大院的西北角,南通六六巷,西抵管家桥,东面与北面被摊贩市场所包围。
南京市工人文化宫老照片
南京市工人文化宫老照片
南京市工人文化宫前身是蒋介石的介寿堂,座落在中山东路54号。南京解放后改造成全市职工群众文化学习、体育活动、文艺演出,休闲游玩的活动中心。当年南京市市长刘伯承亲自挥毫为南京工人文化宫题名“工人之家”。

刘伯承题:工人之家
在新的工人文化宫图书室,刘市长的题字被镶嵌在墙上。
文化宫内有工人剧场,经常演出相声、曲艺、戏剧; 有南京工人礼堂,用于时政报告会、专题讲座、基层工会的场地租用,外地剧团来宁演出也安排在大礼堂内; 有灯光蓝球场,供篮球训练,组织基层篮球赛事,夏天还用来举办纳凉晚会放露天电影; 最热闹的是中心广场的溜冰场,春夏秋冬皆热闹非凡,一场接一场。还有工人电影院、图书馆、展览馆、棋牌室,工人浴室、工人食堂……唯独没有工人游泳池,于是在义民商场17号大院内空旷处建了一所工人游泳池,并将面临泳池的别墅二楼的一楼作为泳池的管理办公室和广播室。另一左一右盖了两排平房,作男女更衣、洗浴室。
据当年曾在工人游泳池担任现场管理兼救生员的张朝东、朱文庆介绍,游泳池,宽15米,长约25~30米,最深处2米,最浅处1米。夏季对外开放,票价十分便宜,工会会员每人0.05元,可游水戏波1小时。工人游泳池虽没五台山游泳池拥有五米、十米跳台的规模,但管理却十分严格,救生员在池边不停巡视,尤其是深水区,严禁水中打闹,按压头部闷水,保证泳者安全。每日按时换水过滤,并加入液氯消毒,一切按公共泳池标准管理运营。
由于工人游泳池地处新街口闹市,交通方便,价格优惠,深受企业职工与新街口地区群众的欢迎。一些中小型基层企业没有自建的泳池,常常团体包场组织职工开展游泳活动。
相比紫霞湖、节制闸、秦淮河等自然水域,在游泳池游泳安全得多,也卫生得多,隐藏在摊贩市场内的工人游泳池因而也成了香饽饽,每场人满为患,每天上午都被企业团体所包场,下午对社会开放,包不到上午专场的企业只有增加晚场,晚场19点到20 点30 分 时;21点到 22 点,票价和白天一样。
在没有电扇、空调的年代,炎炎夏日,跃入碧水清波,是最好的群众性体育活动项目,去游一场泳或挥臂斩浪,或划波潜游,或漂浮水面仰望蓝天白云……在酷暑中逐浪戏水是无比的惬意、舒畅。南京工人游泳池以企业职工为服务对象,兼顾市民需求,直到全国第一高楼金陵饭店正式筹建,它才结束了使命,时间定格在1979年秋。
新的南京工人文化宫新建的游泳池。
时隔44年,随着南京工人文化宫的搬迁新建,一座设有25米×8道短池和20m×4m戏水池的工人游泳馆已对全市市民开放。第一座工人游泳池消失,第二座工人游泳池诞生,对时代的变迁借用伟人的话来形容:俱往矣,天翻地覆,旧貌换新颜!
作者祁柏近影
祁柏(萧伯秦),男,1953年出生,南京人。1970年工作,1975——1983分别在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学习哲学、汉语言文学。长期从事宣传、教育工作,曾任报社主编、学校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