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红罗山
李宗益
我没有去过红罗山,在哪儿多大多美不清楚,但赫赫有名的红罗山文学社却略知一二。那是一座文学山、文友山和情感山。
与红罗山文学社相识相知缘于济南周三读书会同学王力丽。那年她在周三群里分享了她写的一篇征文,我一看是河北红罗山文学社与信阳一家企业举办的,便也写了一篇按照规定要求从电子邮箱发去。很快,对方要求我加入征文群,那天晚上突然一个陌生电话打来,听声音是位年轻的女士,说话干脆利落,自我介绍是红罗山文学主编让我加她的微信。网名飒飒在通话中进一步核实文中内容,因我喜欢撒网式的投稿,不清楚媒体是否登载,编发时往往通不过,造成采编人员无效劳动,她也毫不留情提醒我。
这几年我有不少群,在群里像我的性格一样,多是少言寡语,不关注,不交流,唯独文学群例外,红罗山文学社推出的所有文章差不多我都读过。有的文章立意高远,起伏跌宕,行云流水,令人过目不忘。韩光、袁枚等写作高手虽无谋面,但他的文章引领了高度。红罗山不知使用了什么法度,像镃石般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专家学者、媒体和文学爱好者吸引过来展示文采,交流学习,参加活动。
我们济南有个颇有影响的周三读书会,全市十一区县方圆百余里,都有会员参加周三夜晚读书,出现了一座难求的现象。从省市报刊、网络平台到中央媒体都有周三人的名字,两人还获得冰心文学奖。从公交车报站到打造诗城词都都有政府与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作协领导多次高度评价,被中央广电总台选定为朗颂者栏目,著名主持人董卿一行专程专题赴泉城采访创始人李炳锋先生。我发现读书会内的张坤堂、李勤锋、秦长清、秦义玲、姜丽娜、谷雨、臧景亮、曹雪雁等十多位同学也先后参加了红罗山文学社组织的征文活动或文学交流。许多时候,红罗山文学社的名字还多次出现在周三统计的战报(上稿量)里。
有意思的是,在这个征文群里,我读了“七十年前,我经历了一场大瘟疫”的文章,故事生动,亲情大爱,十分感人。一看作者,竟是曾与我一起朝夕相处的战友承亨,四十多年过去,转业后天各一方,虽说济南、潍坊两城相距不远,但各忙各的,一直没机会见面,想不到竟然在这“碰”上他。后来他告诉我,“滹沱河杯”乡愁散文诗歌大赛中他的《回忆同学牛挺香君》征文,被山西文友逯发湘发现,相互交流,得知他的岳父王永福就是我们的战友。年逾九旬的岳母和他的妻子万分激动,不停追忆在军营时那些人和那些事。女婿逯发湘根据这段来龙去脉,写出《征文牵出的“缘》并发表在红罗山,并许诺家人,找机会带她们再回当年生活过的军营,以解对第二故乡的思念。
后来,根据战友和子女来来往往,我写出《战友奇遇》在红罗山和齐鲁壹点等网络平台上发表,日照战友的子女网名小雨留言,她父亲是个老八路,抗美援朝后,部队驻扎昌乐,她母亲随军,她在军营出生,至于在哪个营房,父亲干什么不清楚,只知道是个领导,叫冯官海,那时她年小不记事。三个团的老同志我问了一遍不得而知,又把贴子发到战友群里,我在部队的老领导宋主任回贴说,冯指导员是他夜思梦想的老领导,他调八团任职,同在一个连队的我刚下连队,与他擦肩而过。五十八年过去了,宋主任再未见他一面,如今冯老已逝,宋主任家居德州,也已耄耋之年,得知小雨是老领导的后人分为感慨,我把两人联系方式进行互换,又续军营前缘。在红罗山许多文章中,有人遇上多年不见的老同学,找到了老邻居,看到了老同事,它就像一张无形的联络网把落失的情谊重新聚合起来,继续展现世间最美好的情感。
不知谁说过,天下文友一家亲。三年来,红罗山所组织征文颁奖、文学交流研讨以及旅游的视频我都关注,不管南北,不论东西,不分男女,那一见如故其乐融融的场景,着实让人感动。大家好像多年未见的老朋友相互握手拥抱,嘘寒问暖。我记得那次征文颁奖散会后,有几个文友到济南找张坤堂老师玩,笑称来吃糖稣黄河鲤鱼,那时他还没参加周三读书会,不认识他,但听说他教了一辈子书,是个校长。张老师生长在泰山脚下,从小深受孔孟之道影响,重情重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从他们发的视频中,看到他陪同客人赏趵突腾空,观大明秋色,看环城游船,品泉城小吃,极尽地主之谊。
以前我以为红罗山文学社活动频繁,影响力大,还有个公众号编发推送文章,对外联络,文章编发一大滩子事,起码有社长、编辑的一帮人马。后来我慢慢清楚这个组织仅有网名飒飒的怱文静一人,是个上有老下有小,不太年轻的中年女人,而且还是在职在位单位的业务骨干,后来有了一个网名雪无痕的赵洪伟成了她的好帮手。
我没见过飒飒,对她的认识和了解只停留在网络群,文章中和视频里,还有学友对她人格的魅力和赞赏有加的印象中。我不知这三年来她是怎么抛家舍业把红罗山治理的井井有条?又是用什么时间把几百篇文章编发推送出去?又是通过何种渠道使企业与文学结合助推文学发展?每次活动都是那么几近完美,学友们高兴而去,满意而归。我与同为周三读书会的王力丽、张坤堂、臧景亮等学友经常提起红罗山,说起飒飒都赞誉不绝,王张两人还不止一次的参加红罗山活动,与飒飒相谈甚欢,成了无话不说的至友与姊妹。
他们说,飒飒大气有格局,有水平能力,文笔好。这不仅使我想到了泉城济南宋代著名诗人,婉约派与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和辛弃疾,从她的身上我看到了两位大家的影子。济南李清照纪念堂重新布展期间,我曾沿着李凊照的轨迹和全国各地纪念堂馆章丘、青州、金华、杭州等地探寻,对她现存的诗文进行研究。我认为飒飒虽不创作古体诗词,但自由诗散文中有李清照的遗风,清新耐读别有风味,去年同期,末经她同意,我把她的一篇散文推荐给全国有影响力的齐鲁晚报写作栏目,但无刊发。
飒飒用自己的魅力、学识和能力堆砌了一座红罗山,使人们看到了文学的希望和文学的力量。愿红罗山越积越高,成为照耀文学发展的方向。
李宗益文学简介

李宗益,字静轩,济南人。现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诗词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麒麟读书会与作家联盟副会长、普利诗书画艺联谊会副会长,偶有作品散见于作家报、散文选刊、济南日报、山东工人报、齐鲁晚报、人民日报等报刊与网络谋体,多件作品获得各级奖项。


投稿热线:13325115197(微信同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