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夏日骄阳,新入路青工培训忙。7月19~21日,涪陵工务段关工委,用2天半20节课时,2个晚自习,用提前2周备好的18个短视频课件,22个图文课件,采取播放短视频与投影图文的方式,为14名(6名本科生、8名大专生,不含增援大运会7名)来自川渝两地的农家子弟新入路青工,进行了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铁路史、中国铁路春运史、涪陵工务段艰苦创业史、新中国第一路成渝铁路、红色故事、成昆精神、五老故事、历届青工成长成才故事、人生理想第一课教育。
利用2个晚自习,指导新工们撰写的14篇“人生感悟”心得体会,提出修改意见,既帮助新入路青工扣紧了步入人生的第一颗“纽扣”,引领新工走好人生路,也检验了新工们的写作水平。现将新工们撰写的14篇“人生感悟”心得体会展示如下:
「人生感悟之一」
扎根渝怀,努力实干
●谭志鹏
我叫谭志鹏,23岁,中共党员,重庆石柱县农家子弟,兰州交通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
聆听了关工委熊主任为我们新入路青工讲述的二十大精神、中国铁路史、中国铁路春运史、涪陵工务段段史、新中国第一路成渝铁路、成昆精神、系列红色故事、五老故事、祖曾四代铁路人故事、历届青工成长成才故事,让我心潮澎湃,信心满满,决心扎根渝怀,努力实干,大展人生宏图。
一、初识铁路
听了熊主任讲述的中国铁路春运史,漫漫春运回乡路,对我感受颇深,这也是我最初接触到铁路的印象。在很小的时候,铁路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时候觉得,为什么火车开得那么慢,为什么回家过年要坐这么久的火车。我出生在重庆的一个小山村,父母在外务工,我到了学龄也跟着到外地上学。每次临近春节,家里人就要花好几天才买到回家的火车票,但年幼的我很不理解,为什么火车票那么难买?为什么火车开得那么慢,要开好几十个小时?为什么经常没有座位,站在拥挤的车厢里无法下脚?一连串的疑问,直到进入高铁时代才弄清这些疑问。中国铁路的跨越式发展,让我切身体会到中国铁路的进步,高铁路网的形成,运能运量矛盾的消失,手机网络购票,方便快捷,那些疑问终于消失。
二、再遇铁路
我与铁路的缘分,是在梦寐以求的大学里。4年前,我成功考入了铁路重点高校兰州交通大学,其前身为兰州铁道学院,由唐山铁道学院和北京铁道学院组建,在校期间,学习了许多铁路的相关知识,对铁路有了初步认识。我深知,基础知识对未来就业的重要性,我努力学习,以专业前5%的优异成绩,获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文凭,为我从事铁路工务职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来到铁路
2023年7月,闷热的盛夏,我来到涪陵工务段沙溪沟职工培训教育基地,坐在宽敞的教室里,听了熊主任入路第一课谆谆教诲,为我们新入路青工扣好了步入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尤其是“成铁好青年”王泰兴、王亚飞成长成才的故事,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王泰兴、王亚飞发扬从小练就的吃苦精神,越是艰险越向前,任凭风霜雪扎,骄阳酷暑似火烤,他们身先士卒,沿着工务人生目标勇往直前,最终实现了人生梦想。我也要像王泰兴、王亚飞那样,深刻领会“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人生哲理,只有敢于吃苦,敢于奉献,脚踏实地,不断进取,努力提升业务技能,才能赢得组织的认可。我深刻感受到:关工委对我们的殷切期望,这场教育对我们意义重大。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在工作中,共产党员更要吃苦在前,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踏实工作,努力提升业务水平,向身边的师傅学习,同涪工人一道,发扬“坚守实干、严谨争先”的涪工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团结凝聚我们青年力量,推进强国建设,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养好线路保畅通,当好实现中国铁路现代,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火车头”。
「人生感悟之二」
接过担子,走出自我
●宋文谨
我叫宋文谨,23岁,共青团员,重庆南岸区人,盛夏7月,怀揣西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本科文凭,来到渝怀线,成为涪陵工务段新工中的一员。
炎炎盛夏,骄阳似火。我抱着一颗火热的心,坐在沙溪沟职工培训教育基地的教室里,洗耳恭听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熊家林老师,为我们上的2天半入路第一课,也是我们步入人生的第一课。熊主任用洪亮的噪音,播放精彩的短视频,图文并茂的投影画面,为我们14名新工讲述了二十大精神、中国铁路史、中国铁路春运史、涪陵工务段段史、新中国第一路成渝铁路、成昆精神、系列红色故事、五老故事、祖曾四代铁路人故事、历届青工成长成才、熊主任与《西南铁道报》共成长的写作人生,等系列生动活泼的精彩故事,让我们感受颇深。
一、不忘初心,中国铁路辉煌史,激励我们砥砺前行
熊主任告诉我们:中国铁路114年的发展史,自1905年,中国铁路的祖师爷詹天佑总工程师,中国人自行设计、自行修建、1909年10月建成开通,时速35公里的首条201公里京张铁路,到新中国第一路成渝铁路,再到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京津城际高铁的诞生,牺牲一代代铁路人,换来中国铁路的跨越式发展,全国铁路总里程从建国初的2.2万公里,发展到今天的15.5万里,从无到有的高铁里程达到4.2万公里,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走向世界。我们作为新一代铁路人,无不为中国铁路取得的辉煌成就深感自豪!只有不忘初心,牢记先辈赋予的历史使命,才能坚定信心,砥砺前行。
二、迎接挑战,展示自我,筑牢敢于吃苦的思想防线
听了熊主任段史介绍,让我们明白了建段18年,艰苦奋斗的发展史:涪陵工务段为接管开通养护武陵天堑大通道,西部扶贫路,渝怀新线而成立,涪工老前辈带领一批批涪工人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跌宕中奋进,谱写了连接6年实现“安全年”,连续6年保持集团公司“安全优贡工务段”的辉煌史,为我们创造了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我们作为新一代铁路人,倍感荣幸,只有迎接挑战,展示自我,筑牢敢于吃苦的思想防线,接过接力棒,迎接挑战,展示能力,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尽快掌握现代化铁路运输的新工艺、新技术,练好本领,为西南铁路运输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扎根渝怀,从基础做起,从小事做起。
熊老师告诉大家,在工作中,除了干好本职工作外,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多观察,多积累,多写多练,练好文采,才能充实自己。熊主任反复强调:只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既然选定了工务人生这条路,就要一鼓作气走下去,在涪陵工务段发光发热,我也要像“成铁好青年”王泰新、王亚飞那样,读好“四本书”,走好人生路,通过不懈努力,也会像王亚飞那样成为“金凤凰”。
路漫漫其修远兮,有一批批涪工青年成长成才的成功之路的指引,以我热忱之心,扬我奋斗之旗,朝着一定会成功的目标披荆斩棘,心之所向,心无愿我,同全段涪工人一道,发扬“坚守实干,严谨争先”的涪工精神,在养护渝怀铁路的实践中大显身手,为确保渝怀线安全畅通、促进西南铁路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铁路现代化、勇当服务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火车头”。
「人生感悟之三」
认准目标,扎根渝怀献青春
● 李思翰
′我叫李思翰,1米71,24岁,共青团员,重庆南岸区农家子弟,西安长安大学“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系本科毕业。
我与铁路的情缘,还是少儿时代,经常同铁路人的亲戚,搭乘火车去达州度假,后来在西安念大学,往返西渝间乘坐火车,与铁路结下的情缘。
回想没有高铁的时代,同外出务工的父母一道,坐过内燃机车牵引的绿皮车,那“呜呜”的鸣笛声,火车轮对撞击钢轨接头发出“哐当哐当”的节奏声,深深印记在我的心底:让我悄悄爱上了铁路,直到大学毕业,跨入涪陵工务段那天,是我成为铁路人的开始。
7月13日那天上午,盛夏骄阳似火,明晃晃的骄阳,晒得沙溪沟发烫,我们新入路的14名新工,围坐在涪陵工务段劳模工匠室里,聆听“五老”为我们讲述“铁路好故事”“我与中国铁路现代化”,初次认识了关工委熊主任。他洪亮的嗓音穿透有力,完全不像已经退休7年的老人,依旧意气风发,精神抖擞,令我们感慨惊讶。
由于时间关系,半个多小时,座谈会噶然而止,没想到19日下午,坐在职工培训教育基地教室里,再次聆听到熊主任为我们上的“入路第一课”,他用精彩的短视频,图文并茂的投影画面,为我们讲述了二十大精神、中国铁路史、中国铁路春运史、涪陵工务段段史、新中国第一路成渝铁路、成昆精神、系列红色故事、五老故事、祖曾四代铁路人故事、历届青工成长成才的故事……
尤其熊主任讲述的中国铁路发展史、涪陵工务段历届青工成长成才史,令我们感慨万千:114年的中国铁路发展史,既是中华民族的血泪史、奋斗史,也是中华民族的复兴史,从1905年中国人自行设计、自行修建,1909年10月建成开通的201公里京张铁路,中国铁路的先驱者詹天佑总工程师,用铁的事实击碎了西方列强讥讽“中国人不可能修建铁路”的胡言乱语。历史长河,奔流不息,经过一代代铁路人的艰苦奋斗,从原始落后的蒸汽机车牵引的绿皮车年代,一步步跨越到内燃、电力机车牵引的蓝皮、红皮空调车,再到今天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动车组高铁年代。
中国铁路的辉煌史,不仅仅是一项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更是一段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创业史,一代代铁路人献了祖辈献父辈,献了父辈献子孙,献了子孙献终身,为了新中国铁路建设和运营管理奉献了终身,用辛勤的汗水和智慧换来今天的高铁时代。
“成铁好青年”王亚飞10年跨越四步台阶,从一名黄土高坡的农村娃,到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土木工程”系本科生,再从线路工到工班长,秀山线路车间代理助理工程师,为我们刚跨出大学校门的农家子弟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王亚飞的成功秘诀告诉我们:既然选择了走工务人生路,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无论日晒雨淋,风霜雪扎,只能勇往直前,奋斗不止,付出千倍的努力,干出成效来,才能得到组织的认可,让父母欣慰。
从王亚飞成长成才的故事,看中国铁路发展史,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国铁路的蓬勃发展,正是一代一代铁路人无私奉献的结果。中国高铁路网的形成,让全体国民享受到网上购票、方便快捷、刷脸进站、安全舒适的交通出行,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同步发展,让更多地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涪陵工务段的发展史也是如此,从18年前开通时的渝怀单线,到黔张常高铁开通、渝怀复线开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代代涪工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为我们创适了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
我也要像“成铁好青年”王亚飞那样,认准人生目标,扎根渝怀献青春,在工务人生路上,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断开拓进取,追求自己的梦想,在养护渝怀线路的生产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干出优异成绩,为确保渝怀线安全畅通、促进西南铁路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铁路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奉献青春和力量。
「人生感悟之四」
●朱 疆
我叫朱疆,23岁,1米71,共青团员,四川广安邻水县合流镇农家子弟,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土木工程”系本科毕业。
盛夏7月,骄阳似火,我同一道分来的14名涪工新人,坐在涪陵工务段职工培训教育基地教室里,聆听了关工委熊主任为我们讲述的二十大精神、中国铁路史、中国铁路春运史、涪陵工务段段史、新中国第一路成渝铁路、成昆精神、红色故事、五老故事、祖曾四代铁路人故事、历届青工成长成才故事,让我们对涪陵工务段艰苦创业的发展史、历届青工成长成才史有了清醒的认识。
涪陵工务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筹备时的11人,到渝怀线开通时的243人,到鼎盛时期的1648人,从普铁高铁混养,到与新成立的重庆工电段人员设备一分为二,再到今天渝怀双线、兴胡、南涪、黔张常尽头线的养护。建段18年,孕育了一批批涪工青年成长成才,从线路工到工班长、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车间科室领头羊、副段长,培育了一大批渝怀走出的高铁人,创造了连续6年实现“安全年”、连续6年保持集团公司“安全优质工务段”的辉煌成绩,令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
我出生在农村家庭,小时候,父母为了养家糊口,常年漂泊在外,顶着烈日,战斗在建筑工地,一生只为“望子成龙”,攒钱供我更好的学习。母亲常常对我说:“爸妈没有别的本事,攒钱供你读书是没有问题的,只求不要辜负父母的一片苦心,一定要努力学习。”大学毕业后,父亲对我说:“找到工作后,不要贪玩游戏,一定要踏实工作,努力钻研业务技能,一步一个脚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熊主任为我们上的入路第一课,就是帮我们扣紧步入人生的第一颗“纽扣”。我们有幸加盟涪陵工务段,成为涪陵工务段的一员,来到这个大家庭,要像涪工老前那样,坚守实干,严谨争先,以秀山线路车间关工小组“五老”工程师王国政爷爷为座右铭:从一名小学生,岗位自学完初中、高中课程,考取西南交通大学,获得“铁道工程”专业大专文凭,从一名普通的线路工,成长为工程师。
我要向王爷爷学习,向“成铁好青年”王泰兴、王亚飞学习,不忘初心,传承他们的优良传统,扛起肩负的责任,我坚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人生哲理,像王泰兴那样“读好四本书,走好人生路”,“不靠关系靠本事”,坚信吃苦耐劳,忘我奋斗,拒绝躺平,克服懒惰思想,在思想和行动上始终向党组织靠拢,做一个工作认真、思想进步的涪工青年,脚踏实地跟着身边师傳学习理论知识和现场实践知识,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涪工人,为提升线路养护质量,确保渝怀大通道安全畅通,为涪陵工务段的辉煌腾达,促进西南铁路高质量发展,助推中国铁路现代化,贡献应有的力量。
今天,我以涪工为骄傲。相信明天的涪工更美好,一定会以正值朝阳的我们为骄傲!我们会不用扬鞭自奋蹄!
「人生感悟之五」
人生在勤,不舍何获
●李 娜
我叫李娜,22岁,1米60,共青团员,重庆大渡口区人。
盛夏7月,我怀揣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本科文凭,来到涪陵工务段,成为养护渝怀铁道运输线的一名新兵。
闷热的盛夏,天公下了一场暴雨,给沙溪沟带来一片清凉,我们14名涪工新秀(不含7名增援大学生运动会的同学),坐在涪陵工务段职工培训教育基地的教室里,聆听了关工委熊主任为我们讲述的二十大精神、中国铁路史、中国铁路春运史、涪陵工务段段史、新中国第一路成渝铁路、成昆精神、红色故事、五老故事、祖曾四代铁路人故事、历届青工成长成才故事、熊主任与《西南铁道报》共成长的写作人生故事,对中国铁路发展史、涪陵工务段艰苦创业史、历届青工成长成才史有了清醒的认识,也给了我极大的鼓舞。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回望人生,在我的记忆里,依稀记得第一次对铁路产生的概念,还是在小学的一篇关于京张铁路的课文里,那篇图文并茂的课文,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中国人自行设计,自行修建,具有传奇色彩的201公里京张铁路,虽在幼时的我有些懵懵懂懂,但图文并茂的课文,仍深深印记在我的脑海里。
今天,熊主任再次带我们回望中国铁路发展史里的那笔浓墨重彩,铁路的先驱者詹天佑工程师带领工程技术人员自行设计、自行修建的京张铁路,掀开了中国铁路发展史的序幕。熊主任虽已退休多年,年纪较长,却目光如炬,声如洪钟。熊主任康慨激昂讲述的一幕幕精彩故事,不仅让我们看到了铁路先辈的无私奉献,也让我们看到了关工委对我们下一代的关心关爱,激发了我们扎根渝怀燃烧岁月的青春和热情。
熊主任现身说法,向我们讲述了他与《西南铁道报》共成长的写作人生故事,从一名“文革”时期的初中生,26个英文字母也不认识的养路工,通过文化补习,担任工会小组长、政治宣传员、通讯员,办黑板报,写表扬稿、新闻稿,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坚持为《西南铁道报》写稿,先后有400多篇消息、200多篇通讯被《西南铁道报》等报刊采用,从补习合格的初中生到法律函授本科,从养路工到党群工作室主任,高级政工师,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令我们深受感动,也让我们为涪陵工务段的艰苦创业史、奋进辉煌史,连续6年实现“安全年”,连续6年保持集团公司“安全优质工务段”的辉煌成绩深感自豪;尤其是一批批涪工青年成长成才,“成铁好青年”王泰兴、王亚飞从线路工到工班长、助理工程师、工程师、线路科副科长的精彩人生履历,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人生在勤,不取何获,不会约束自己,也就不知道什么是自由,没有付出,哪会有收获。经过人生第一课教育,让我思绪万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像“成铁好青年”王泰兴、王亚飞那样,坚定工务人生目标,扎根渝怀,敢于吃苦,敢于奉献,虚心向师傅学习,尽快把书本知识转化为生产实践,坚信自己的努力,终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收获。
「人生感悟之六」
迈向光明之路,注定荆棘丛生
●何光大
我叫何光大,23岁,共青团员,来自四川宜宾农家子弟。
盛夏7月,怀揣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土木工程(道路与桥梁)专业本科文凭,来到涪陵工务段,成为养护渝怀铁道运输线的新兵,同一道分来的同学们,坐在职工培训教育基地教室里,聆听了关工委熊主任为我们讲述的中国铁路史、中国铁路春运史、涪陵工务段艰苦创业史、历届涪工青年成长成才史,让我们明白了中国铁路取得的辉煌成就,是一代代铁路人献了祖辈献父辈、献了父辈献子孙、献了子孙献终身,历经千难万险,无私奉献换来的,涪陵工务段今天的辉煌史,也是涪工老前辈艰苦奋斗,为我们奠定的坚实基础。
一、不忘初心,牢记铁路发展史
仰望历史星空,家国情怀熠熠生辉,跨越历史长河,家国情怀绵绵不断。熊主任为我们讲述的中国铁路发展史,给我最大的触动:就是铁路的先辈们历经千难万险,从114年前,中国人自行设计,自行修建的首条201公里人字形京张铁路,到新中国第一路成渝铁路,再到2008年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京津城际高铁开通,迄今,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从建国初的2.2万公里,发展到今天的15.5万公里,其中,从无到有的高铁里程达到4.2万公里。
中国铁路的先驱者詹天佑总工程师,自行设计,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历经4年时间,1909年10月,时速35公里的京张铁路建成开通,开创了中国铁路史的先河。100年后的2009年10月,全长174公里,时速350公里,全程运行47分钟的京张高铁建成开通,为中国铁路发展史落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铁路百年沧桑,经历一代代铁路人无私奉献,如今飞奔的中国高铁,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走遍世界,怎不让我们一代新人深感自豪,信心满满,不忘初心,牢记历史,扎根渝怀,绽放青春光彩呢。
二、涪工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18年
涪陵工务段为接管开通渝怀新线而成立,迄今已有18年历史,时间虽短,却记载了一代代涪工人艰苦创业的动人故事:18年风雨同舟,18年艰苦创业,涪工老前辈从租房办公,到补建工区生产房;沿线计工员来沙溪沟出差,深一脚浅一脚,踩着泥泞路进城办事;段领导办公室当寝室,常常挑灯夜战,伴随蟋蟀声熬到天明;沿线职工家属在外租房,滕出单身寝室让劳务工居住,一幕幕感人故事,无不让我们动容。
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兼程是状态,风雨无阻是心态。坚守实干的涪工人苦干实干,严谨争先,让涪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低迷到辉煌,创造了连续6年实现“安全年”,连续6年保持集团公司“安全优质工务段”的辉煌成绩,为我们创造了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怎不让我们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职业呢。
追光的人,终会光芒万丈。一批批涪工青年志在渝怀献青春,坚定信念勇向前,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了工务人生理想,“成铁好青年”王泰兴、王亚飞从线路工到工班长、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副科长,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迈向光明之路,注定荆棘丛生。
作为来自农家子弟的我,早已做好思想准备:一定要像王泰兴、王亚飞那样,决不辜负父母的重托,坚定工务人生理想,无论分到哪个工区,做好吃苦准备,熬过无人问津的日子,才有诗和远方。
我相信涪工人的精神火炬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我们绝不懈怠,接过前辈传递的精神火炬,扎根渝怀,在燃烧青春的岁月中,敢于吃苦,敢于奉献。我坚信:涪工代有才人出,通过千倍努力,一定会实现工务人生目标。
「人生感悟之七
明确方向,早日成为大机司机
●黄廷荣
我叫黄廷荣,21岁,共青团员,入党积极分子,来自四川广元苍溪县农家子弟。今年7月,怀揣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专业大专文凭,来到涪陵工务段设备运维车间大机维修工区,成为一名光荣的学习线路工。
刚睡醒午觉的我,冒着濛濛细雨,朦朦胧胧跨进职工培训教育基地教室,正当我缓过神来,班主任老师向我们介绍:今下午和接下来的2天半课程,是关工委熊主任为我们上步入人生第一课!我们14名涪工新秀,不约而同暴以雷鸣般的掌声。
在一片掌声中,熊主任打开话匣,用洪亮的嗓音,精彩的短视频,图文并茂的投影画面,为我们宣讲了二十大精神,讲述了中国铁路史、中国铁路春运史、涪陵工务段段史、新中国第一路成渝铁路、成昆精神、系列红色故事、五老故事、祖曾四代铁路人故事、历届青工成长成才故事,让我们了解了中国铁路发展史,涪陵工务段艰苦创业史,从最初的11人,两手空空来到双宝路租房办公,搬入沙溪沟新建的办公楼,踩着泥泞路,经过一批批涪工人的艰辛努力,发展到如今涪陵北高铁站旁,窗明几净的办公大楼。这是涪工老前辈为我们创造的优美环境,让我们见证了一代代涪工人发扬“坚守实干、严谨争先”的涪工精神,共同努力的积晶:连续6年实现“安全年”,连续6年保持集团公司“安全优质工务段”的最佳成绩。
熊主任告诉我们:114年的中国铁路发展史,从1905年中国人自行设计,自行修建的首条201公里人字形京张铁路,到新中国第一路成渝铁路,跨越到2008年首条时速350公里的京津城际高铁,中国铁路营运里程从建国初的2.2万公里发展到今天的15.5万公里,从无到有的高铁里程达到4.2万公里,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走向世界,彰显了一代代铁路人付出的无私奉献。
正是铁路先辈们勤劳勇敢开拓创新的聪明和智慧,助推了中国铁路的跨越式发展。涪工老前辈艰苦创业的奋斗史,一代代涪工人战山斗水,坚守实干,严谨争先的奋斗精神,一幕幕感人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
我坚信,未来涪工更美好。我们作为新一代涪工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扛起老前辈赋予我们的重任,在生产实践中努力提升业务技能,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大机司机,为西南铁路运输事业发光发热,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尽快成为掌握现代化运输生产的能手和尖兵!
「人生感悟之八」
敢叫日月换新天,吾辈男儿当自强
●李 豪
我叫李豪,21岁,重庆黔江区农家子弟,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大专毕业,很荣幸加盟涪陵工务段,成为养护渝怀铁道运输线的一名新兵。
盛夏7月,天公下了一场暴雨,凉快了沙溪沟,我们一同分来的14名涪工新秀,端坐在职工培训教育基地的教室里,聆听关工委熊主任为我们上入路人生第一课。
熊主任新颖的授课方式,一下把我们深深吸引,让我们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无论向我们宣讲的二十大精神,还是讲述的中国铁路史,中国铁路春运史,新中国第一路成渝铁路,涪陵工务段段史,历届青工成长成才史,红色故事,成昆精神,熊主任先用六七分钟精彩的短视频放给我们观看,然后用图文并茂的投影画面,像讲故事般向我们娓娓道来,俨然像父母给儿女拉家常般,有一种和蔼的亲切感,尤其是熊主任讲述的成昆精神的故事,让我们特别震撼,深深触动着我的心灵。
成昆铁路被列为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当年的筑路大军,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抱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即使会有牺牲,也要建成成昆铁路”的决心,30万筑路大军肩挑背磨,攀爬在峭壁上,一镐一锤,奋战12年,凿穿数百座大山,修通427座隧道,飞架653座桥梁,于1970年7月1日,1096公里成昆铁路终于建成通车。
为打通成昆铁路,有多少铁道兵战士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的英灵,至今仍屹立在成昆铁道线旁。1965年8月24日那天夜里,21岁的铁道兵战士熊汉俊,在浇筑龙骨甸大桥7号桥墩时,由于常年艰辛的工作与夜晚缺乏睡眠,突然一个踉跄,一头栽进40米深的桥柱模具中,不等工友们反应过来,他已经被封印在水泥浇灌的桥墩里,只听他生命的最后一刻高喊:“大桥修好后告诉我”。然而,熊汉俊烈士的遗骸,却永远封印桥墩里。成昆铁路通车52年来,每一趟列车通过龙骨甸大桥时,机车司机都会自发的鸣笛30秒,以此对熊汉俊烈士的深深悼念。
1981年7月9日,峨眉机务段火车司机王明儒,担当成昆线442次旅客列车牵引任务时遭遇突发泥石流,机车紧急制动,以最大限度把旅客车厢停留在隧道里,机车及行李车掉下大桥,被永远淹没在泥石流里,壮烈牺牲,时年49岁,他用生命谱写了光辉的人生履历。这一座座历史的丰碑,正是“战山斗水、坚守奉献、创新争先”的成昆精神。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今天的高铁时代,正是一代代铁路建设者们发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一代代铁路人的忠诚坚守,严谨争先,团结奋进的结果。
今天,我作为新一代铁路人,一名养护渝怀铁路大通道的工务人,不忘初心,牢记铁路史,发扬“战山斗水、坚守奉献、创新争先”的成昆精神,扎根渝怀,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像当年成昆人那样,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敢叫日月换新天 ”的英雄气概,吾辈男儿当自强,排除万难,精心养护好家乡的渝怀铁路,为提升设备质量,确保线路安全畅通,促进西南铁路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铁路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奉献青春和力量。
「人生感悟之九」
机不可失,奋勇争先
●廖玉涛
我叫廖玉涛,22岁,共青团员,来自重庆黔江区农家子弟,四川铁道职业学院“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大专学历。非常荣幸,能够加盟涪陵工务段这个大家庭,回到家乡养护渝怀铁路,为提升线桥设备质量,确保渝怀大通道安全畅通,为家乡的发展奉献青春和才华。
首先,变压力为动力,有幸入榜。回想当初,还在大三上半学期,就业压力就开始了显现。因去年疫情影响,各行业用人压力巨大,我们专业也不例外,加之成都局迟迟没来学校招聘,同学们心里堵得慌。负责就业老师告诉我们:今年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成都局招收人数不足去年的三分之一。变压力为动力,主动出击,作好应战准备……直到成都局校招的到来,我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有幸成为涪陵工务段养护桥路设备的新兵。
其次,抓住机遇,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就业岗位。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是成都局给了我就业的机会,我要抓住机遇,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就业岗位,尽快转变角色,扎根渝怀献青春,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桥隧工。
第三,多长记性,让安全入脑入心。自从报到那天起,我就暗暗下定决心,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来到涪陵工务段这个温暖的大家庭,组织非常关心我们,帮我们报道注册,安排生活住宿,对我们进行几天安全培训后,安排两个月桥路跟班实习,学习规章制度,熟悉现场作业情况,看到师傅们严谨的工作作风,严明的作业纪律,让我切身感受到安全的重要性。每日安全风险预警,班前酒测,禁止携带手机等每一个细节,说明安全如此的重要。让我明白:作为一名桥路新工,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每次事故的发生,都是作业人员违章违纪造成,只有杜绝违章,才能确保安全,我不违章,确保他人安全。
第四,扎根渝怀,练好本领。我深知: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桥隧工,要确保渝怀线桥梁,隧道,路基,路堤,路堑,边坡,网封,天吊沟,危岩处所设备优良,必须有过硬的设备养护技能,诊断设备病害的能力,就得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虛心向师傅学习,尽快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钢梁桥的保养周期,涵洞的检查周期,涵洞的检查标准,桥梁、隧道按照长度的划分标准,如何熟练使用安全绳、安全带,熟练使用各种清理植被的刀具,如何进行引流板的安设等操作技能等等。
第五,敢于吃苦,奋勇争先。听了老师讲述的“成铁好青年”王泰兴、王亚飞成长成才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我也要像王泰兴、王亚飞那样,农家男儿志在渝怀,敢于吃苦,敢于奉献,只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通过自身努力,奋勇争先,一定会实现心中的目标,实现人生价值。
「人生感悟之十」
铭记历史丰碑,吾辈当自强
●潘冀圆
我叫潘冀圆,21岁,家居重庆涪陵区一个偏僻的小乡村,重庆交通职业学院“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大专学历。带着未来的憧憬,怀着满腔热血,来到涪陵工务段,经过三个月的实作培训,对工务工作性质有了清醒的认识。
今天,我坐在职工培训教育基地教室里,聆听了关工委熊主任为我们讲述的中国铁路史、历届青工成长成才史……尤其是熊主任讲述的新中国第一路成渝铁路,对我触动很大。
为什么说成渝铁路是新中国第一路?因为它是新中国百废待兴,在一穷二白,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新中国最早建成开通的第一路。
成渝铁路的修建,有着渊源流长的历史,早在清代晚期就提出规划修建“川汉铁路”的设想,直到民国时期才着手修建,只因抗战爆发而停建,仅完成工程量的14%,就半途而废了。
修筑成渝铁路是四川几代人的梦想。四川地大物博,山险水急,道路崎岖,具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新中国刚成立,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的邓小平亲自向毛主席汇报,毛主席亲笔批示“修建成渝铁路!”1950年6月15日,成渝铁路全线开工,沿线人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许多百姓捐出自家棺木,在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的情况下,10万民工、3万军工全凭铁锤、钢钎、扁挑等原始工具,仅用2年时间,建成504公里成渝铁路,把沿途62个车站连成一条经济带。1952年7月1日通车这天,贺龙司令员亲自为成渝铁路通车典礼剪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分别题词祝贺!
时代变迁,成渝铁路开行的旅客列车,经历了从蒸汽机车牵引的闷罐车、绿皮车,到内燃机车牵引的绿皮车,到电力机车牵引的红皮空调车年代。伴随成遂渝准高铁,渝利、渝万、渝贵、成渝高铁、兰渝准高铁的开通,重庆北、重庆西、沙坪坝高铁站的建成投用,曾经火爆的重庆站淡出人们的视线。伴随2022年6月20日,郑万高铁的开通,建成开通了70周年的成渝铁路尽头站重庆站关闭,进行高铁站配套改造,将尽头线穿入江底,与在建中与渝湘高铁配套建设的重庆东高铁站相连。
新中国第一路:成渝铁路是历史的丰碑,成渝铁路的建成通车,掀开了新中国铁路建设的高潮,为后续修建宝成、天宝、内宜、宜珙、川黔、成昆、襄渝、内昆及八纵八横高铁网建设,积累了经验,为中国铁路跨越式发展,高铁网的形成,综合国力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川渝人民安全出行,带动成渝经济圈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让我们见证了中国铁路快速发展的辉煌史。集团公司关工委专门在内江工务段设立了“新中国第一路文化教育室”,旨在告诉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用扬鞭自奋蹄,吾辈当自强。我们作为新一代工务人,将不忘初心,铭记历史丰碑,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求真务实,砥砺前行,扎根渝怀练本领,强化技能提质量,敢于吃苦献青春,为确保渝怀铁路安全畅通,促进西南铁路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铁路现代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奉献青春和力量。
「人生感悟之十一」
高山也会低头,河水也会让路
●李本松
我叫李本松,21岁,1米78,来自四川大凉山一个偏远山村的农家子弟。
3年前,背井离乡来到天府之都,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压力下,一路过关斩将,有幸囊入成都局校招的录取榜,怀揣四川铁道职业学院“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大专文凭,如愿以偿,成为涪陵工务段一名光荣的学习桥隧工,顺利完成一个月的安全培训学习, 两个月的跟班实作培训 。
7月盛夏,一场夏雨浇凉了沙溪沟。坐在职工培训教育基地教室里,聍听了关工委熊主任为我们讲述的二十大精神、中国铁路史、中国铁路春运史、涪陵工务段艰苦创业史、历届青工成长成才史,尤其熊主任讲述的成昆人“战山斗水、坚守奉献、创新争先“的成昆精神,给了我很大的震动。
当年,30万筑路大军在地质条件复杂的环境下,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的英雄气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攀在峭壁上,一镐一锤,奋战12年,修通1096公里成昆铁路;铁道兵战士熊汉俊,在浇筑龙骨甸大桥7号桥墩时,不慎掉进40米深的桥柱模具中,献出了21岁的宝贵生命,将自己的身体永远封印在水泥浇灌的桥墩里;火车司机王明儒,值乘442次旅客列车牵引任务时,遭遇突发泥石流,撂下一把闸,挽救了一列车旅客的生命,他同机车及行李车掉下大桥,被永远淹没在泥石流里,献出了49岁的宝贵生命;成昆铁路1970年7月1日通车至今,铁路让利于民,为大凉山彝族村民长期开行普雄~攀枝花的5633/5634次扶贫慢火车,52年一贯制不涨价,以最低廉的票价满足贫困地区群众出行,为家乡的彝族儿女脱贫致富,全面实现小康做出了巨大贡献,令我对铁路的深深感动。
我感恩铁路,热爱铁路,能成为涪陵工务段的一员深感荣幸。当听了“成铁好青年”王泰兴、王亚飞在工务人生路上“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读好四本书,不靠关系靠本事,练就真功夫”,从线路工到工班长、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副科长的成长成才故事,更加坚定了我扎根渝怀献青春的决心:我也要像王泰兴那样,“读好四本书,不靠关系靠本事,练就真功夫”。
我也是一名“懂得感恩,敢于吃苦”的农家子弟,是父母打工挣钱供我读书,完成大专学历,我会用我的实际行动,发扬当年筑路大军“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的拼搏精神,立足岗位,虚心向师傅学习,刻苦钻研桥梁、隧道、路基养护知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高山也会低头,河水也会让路,我坚信,通过自身努力,一定会实现心中的人生目标。
扎根渝怀献青春,有志男儿无怨无悔。在漫长的岁月里,我将与涪工人一道,发扬“坚守实干、严谨争先”的涪工精神,为提升设备质量,确保渝怀铁路安全畅通,实现涪陵工务段第七个安全年,实现连续七年保持集团公司“安优质工务段”目标,促进西南铁路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人生感悟之十二」
′
不忘初心,扎根渝怀献青春
●谭文艺
我叫谭文艺,21岁,共青团员,来自重庆石柱县边远山村的农家子弟,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大专学历。很荣幸通过成都局集团公司面试过关,有幸加盟涪陵工务段这个大家庭,成为养护渝怀大通道的一名新兵。
7月盛夏,一场夏雨浇凉了沙溪沟。我们坐在职工培训教育基地教室里,聆听了关工委熊主任为我们上的人生理想第一课,熊主任绘声绘色给我们讲述了中国铁路发展历史、涪陵工务段艰苦创业史、历届青工成长成才史,给了我深深的启迪。
中国铁路的先驱者詹天佑总工程师带领工程技术人员自行设计,自行施工修筑的201公里“人字形”京张铁路,结束了西方列强讥讽“中国人不可能修筑铁路”的历史。中国铁路114年的发展史,经过一代代铁路人的无私奉献,实现了中国铁路的伟大跨越:从建国初的2.2万公里发展到今天的15.5万公里,从无到有的高铁里程达到4.2万公里,成为一张靓丽名片走向世界,特别让我们深感自豪,为选择工务职业而骄傲。
熊主任讲述的涪陵工务段艰苦创业史,让我们深受感动:涪工人从无到有,11名先驱者从租房办公,到筹备建段,交验线路,组织243名先遣人员开赴沿线,进驻车间、班组,修建沙溪沟办公楼,经过一批批涪工人的坚守实干,严谨争先,奋力拼搏,为我们创造了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取得了连续6年实现“安全年”,连续6年保持集团公司“安全优质工务段”的最佳成绩。
尤其熊主任给我们讲述的“成铁好青年”王泰兴、王亚飞坚定工务人生目标,坚信“读好四本书,不靠关靠本事,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梅花香至苦寒来”的人生哲理,从线路工到工班长、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副科长的成长成才故事,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燃起了我们“扎根渝怀献青春”的燎原之火。我也要像王泰兴、王亚飞那样,发扬农家子弟”敢于吃苦,懂得感恩,不负重望”的优良作风,绝不让父母,让老师,让组织失望。
认准目标,不用扬鞭自奋蹄。我会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岗位,以王泰兴、王亚飞为学习的榜样,像他们那样,坚信“不靠关系靠本事,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梅花香至苦寒来”的人生哲理,尽快转变角色,虚心向师傅学习,把所学的书本知识转化为生产实践,我坚信:通过自身努力,一定会实现人生目标,早日成为为涪陵工务段的栋梁之才。
「人生感悟之十三」
懂得感恩,方知奋进
●李汶彬
我叫李汶彬,21岁,中共党员,来自四川巴中市巴州区边远山村的农家子弟,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专业大专学历。
7月11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来到涪陵工务段,有幸成为这个大家庭的一员,感受到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段领导的亲切问候,相关部门培训老师的热情接待,帮我们报到注册,安排食宿,让我们看到职工培训基地的企业文化,也让我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7月19日下午,闷热的盛夏下了一场暴雨,浇凉了沙溪沟。我们坐在职工培训教育基地教室里,连续两天半和两个晚自习,聆听了关工委熊主任给我们讲述的二十大精神、中国铁路史、涪陵工务段艰苦创业史、“五老”讲红色故事、历届青工成长成才故事……让我们深受鼓舞。
18年春华秋实,18年风雨兼程。涪陵工务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过一代代涪工人艰苦创业,坚守实干,奋勇争先,为我们创造了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连续6年实现了“安全年”,连续6年保持了集团公司“安全优质工务段”的最佳成绩,让我们感到欣慰和自豪。
尤其观看了黔江线路车间关工小组对口“五老”杨爷爷,在短视频里对我们新入路青工说的心里话,给我们心灵上的一次洗礼。杨爷爷把87年前,在长征“四渡赤水”战役中牺牲的红军营长大伯的红色故事讲给我们听,他把在党51年对他的影响,从养路工到野战军战士,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火线”中入党,再回工务苦干实干,成长为工务车间党支部书记,为铁路运输事业奋斗终生的人生轨迹传递给我们,旨在告诉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我深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共产党人、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今天的工作来之不易,是父母辛苦一生打工攒钱供我上学,从小学到初中,初中到高中,高中到大学,是成都局集团公司的校招录用,给了我今天的就业机会,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砥砺前行。我在《入党申请书》中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无论何时何地,从事何种职业,都是人民的勤务员,都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脚踏实地努力工作。
懂得感恩,方知奋进。我会感恩父母,感恩组织,珍惜时光,迅速转换角色,扎根渝怀发光发热,像“成铁好青年”王泰兴、王亚飞那样,敢于吃苦,敢于拼搏,敢于奉献,虚心向师傅学习,时时刻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尽快把书本知识转换为生产实践,脚踏实地努力工作,争取早日成为涪陵工务段的栋梁之才,为提升渝怀设备质量,确保大动脉安全畅通,促进西南铁路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铁路现代化,争当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火车头”。
「人生感悟之十四」
渝怀是我家,武陵天堑变通途
●吴 疆
我叫吴疆,22岁,共青团员,来自武陵天险大峡谷武隆区一个边远山村的农家子弟,父母打工攒钱供我读完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专业大专学历,一路过关斩将,顺利录入成都局集团公司校招榜,有幸成为涪陵工务段这个大家庭的一员。
渝怀是我家,武陵天堑变通途。18年前,西部大开发,渝怀铁路建成通车,我的家乡,武陵天堑变通途,为沿线苗族土家族儿女开辟了致富路,从贫穷迈入了小康。
人生一世,学的东西很多,但首先要学会感恩,这是我做人做事的基点。“羔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情”。今天的工作岗位来之不易,是父母的艰辛付出, 是集团公司给我的就业机会,只有懂得感恩,方才珍惜机会,从跨入涪陵工务段这天起,我就把“感恩”和“珍惜”这四个字铭记在心。
在岗前培训的教室里,聆听了关工委熊主任给我们讲述的中国铁路史,涪陵工务段艰苦创业史,历届青工成长成才史,那一幕幕动人的故事,浮现在我的眼前:勇敢的建设者,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让武陵天堑变通途,让沿线人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由过去秀山到重庆的三天两夜,到而今乘坐“绿巨人”动车只要4小时21分。
坚守实干的涪工人从无到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渝怀新线的交验,接管,开通,养护,到渝怀二线的建设、监管、开通、接管,勇敢的涪工人创造了震惊中外的“超级工程”,在“白马二号隧道”出口数百米长,数百米高的乌江山崖上,为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穿上“钢衣”,披上“盔甲”,把虎视眈眈的危岩峭壁牢牢锁定,让奔驰的列车畅通无阻,这一“超级工程”的完成,成为震惊中外的“网红”。
18年春华秋实,18年风雨同舟,涪工人创造了连续6年实现“安全年”,连续6年保持了集团公司“安全优质工务段”的最佳成绩,为我们创造了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让我们心潮澎湃,信心满满。
一批批涪工新人坚定理想信念,坚定走工务人生路,扎根渝怀献青春,敢于吃苦,敢于奉献,坚守实干,严谨争先,就近安家,岗位成才,从线路工成长为工班长、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车间科室领头羊、副段长,“成铁好青年”王泰兴、王亚飞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我也要像王泰兴、王亚飞那样,坚定工务人生理想,扎根渝怀献青春,敢于吃苦,敢于奉献,坚守实干,严谨争先,一步一个脚印,发奋图强,脚踏实地干好每一项工作。我坚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梅花香至苦寒来”的人生哲理,通过自身努力,一定会实现工务人生理想,为提升线桥设备质量,确保武陵天险大通道安全畅通,促进西南铁路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铁路现代化,争当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火车头,奉献青春和力量。
编后语:希望新工们抓住机遇,以此为契机,认真对照心得体会,不断进取,苦干实干,早日成为涪陵工务段栋梁之才。祝新工们学习进步!工作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