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一一1972年1月9日),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是清末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梁启超的长子。其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学家和建筑师。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被英国学者李约瑟称之为“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一一1955年4月1日),福建闽县(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中国著名女建筑师、诗人和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寻访古代建筑的过程中,看到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拍摄出版的《敦煌图录》中的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图,得到启迪,获得灵感,开始寻找五台山佛光寺。
1937年5月,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夫妇依照灵感,怀着寻找佛光寺的梦想来到敦煌,考察莫高窟古代建筑。特别是全面系统详细地了解莫高窟第61窟的情况。
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图》,是敦煌后期壁画代表作品。位于该窟西壁中上部三分之二的壁面,长13米,高3.6米,总面积46.8平方米;画面分上中下三层,中层为主体五台山山型图及大圣文殊真身殿、十大寺等佛教建筑并佛教人物活动,下层为五台山周围的州县城池及山川河流、道路桥梁、客舍店铺和各类朝圣行旅等,上部为神仙幻境之描写。本图为本窟作为文殊堂的背景壁画,又是国内现存古代最大的地形图,如下部所绘包括今河北正定至山西太原五百里以内的山河地形。图中五台并峙、山峦起伏、川流蜿蜒、道路纵横,穿插各种感应故事、圣迹、瑞像,描绘了众多的高僧说法、信徒巡礼乃至商贾、行旅等人物活动。图中还描绘了大小寺院建筑多达六十七所。绘图所据为唐代五台山化现图之蓝本。该图既是一幅艺术精品,又是珍贵的历史地理资料。
经过充分准备,按照莫高窟61窟《五台山图》所列的路径,1937年6月,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纪玉堂四人组成营造学社调查队,踏上寻访佛光寺的旅途,一路舟车劳顿,终于在有一天黄昏的时候到达佛光寺。
经过几天的初步测量后,林徽因提议在大殿前面,一边吃晚饭,一边观看大殿。忽然发现大殿前方有个石幢,上面刻着:唐大中十一年,女弟子宁公遇。由此得证,佛光寺东大殿重建于唐代大中十一年,即公元857年。
1937年7月5日,梁思成与林徽因经过实地测量,确认山西五台山的佛光寺东大殿为唐代构建,是全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具有唐代宫廷殿宇规划的建筑孤例,有亚洲佛光之称。
佛光寺东大殿的抬梁式结构和构建的建造手法与《营造法式》如出一辙,这证明我国古代建筑早在唐代就已经有一套趋于完善的制度了。
佛光寺有四绝:唐代建筑、唐代彩塑、唐代壁画、唐人题字。
抗战期间,梁思成在四川李庄写下《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分两期发表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梁思成在书中写道:“佛光寺一寺之中,寥寥数殿塔,几均为国内建筑孤例:佛殿建筑物自身已为唐构,乃更蕴藏唐原塑画墨迹于其中,四艺荟聚于实物遗迹中诚属奇珍......实皆为研究中国建筑史中可贵之遗物也。”
这一发现令学术界振奋,梁思成更是赞誉其为中国古建筑第一瑰宝。
梁思成在1951的文章巜敦煌壁画中所见的中国古代建筑》提到过这件事,说发现佛光寺是以莫高窟第61窟的《五台山图》为旅行指南。
2023年3月16日,山西省五台山县县长贾文柱、常务副县长赵补文一行十五人到莫高窟参观考察,专门观看第61窟《五台山图》,重温梁思成夫妇发现大佛寺的美好过程。参观完毕后,与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管委、大景区管委会、文旅局、文物局在研究院召开了座谈会,就敦煌与五台山双方开展文化旅游经贸合作进行了探讨交流。
(敦煌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管理委员会:杨建强
二0二三年八月十六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