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本文是钟振振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宋词人年谱、行实考》(项目批准号17ZDA255)的阶段性成果。淡云收、晓来春满湘中。柳如烟、花枝如糁,万红千翠纤浓。照帘旌、微穿丽日,动罗幕、轻转香风。天上良辰,人间淑景,生贤和气显殊钟。映时表、南山北斗,相并两穹崇。须知道、英明罕比,文武谁同。〇奉慈亲、承颜戏彩,更闻吉梦占熊。扫蛮氛、遂清三楚,定徐方、行策元功。趣召遄归,康时佐主,指挥谈笑虏巢空。寿觞举、器舟斟海,不用水精钟。休辞醉,千龄会遇,美事重重。
富㩋,《宋史》无传,清·陆心源《宋史翼》亦未增补。《全宋词》富㩋小传曰:
㩋字修仲,雒阳人,绍兴七年(一一三七)生。富弼四世孙,以荫入仕。曾官知县,贰乌程,守一军垒。淳熙十三年(一一八六)卒,年五十。有富修仲家集,不传。(《全宋词》第3册,第1768页)
《全宋词》此传殊简略,且有讹误,兹予订补。
富氏名“橚”,非“㩋”。
《丛书集成初编》本宋·韩元吉《南涧甲乙稿》卷一四《富修仲家集序》曰:雒阳富㩋字修仲。
按,《全宋词》作“富㩋”,或即据此。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南涧甲乙稿》作“富橚”,是。
“橚”,义为树木高直,较适合用作人名。而“㩋”,义为击打,似不适合用作人名。
清·徐松所辑《宋会要辑稿》中,富氏之名凡数见,皆作“橚”。
又,清·嵇曾筠等《浙江通志》卷二三八《陵墓》四《绍兴府·会稽县》中有“宋枢密富直柔、知府富杞墓”。富直柔与富杞乃父子,故葬在同一处家族墓地。富杞、富橚乃从兄弟,而“杞”无“扌”偏旁的对应字,故可知其名皆应从“木”。
斋名“学古”。
宋·李弥逊《筠溪集》卷二二《富修仲学古斋铭》曰:稼也圃也,亦周其身。箕也裘也,不违其亲。有君焉俾荣而尊,有民焉俾厚而醇。谁其师之?惟古之人。
按,“稼也圃也”,“稼”谓种植谷物。“圃”谓种植蔬菜。语本《论语·子路》篇曰: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箕也裘也”,“箕”谓编织簸箕。“裘”谓制作皮衣。语本《礼记·学记》篇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对于此段文义,历代学者的解说不尽相同。但后世每以“箕裘”指代世业,称子孙能继承父祖之业为“克绍箕裘”。
徽宗宣和三年(1121)生。非“绍兴七年(1137)”。
韩元吉《富修仲家集序》曰:雒阳富橚字修仲,文忠公四世孙也。幼孤。长于伯父枢密公季申,以其恩入官。好学敏锐,自其少年,诗语字画则已过人远甚。士大夫游富氏之门,皆知其为令子弟也。既壮,为他文辞益赡。又刻意进士举,累荐于漕台。上官一见,辄器爱之,争俾任其笺奏。虽其伯父亦谓其可世吾家也。既更京秩,试一邑,贰一州,得守军垒而遽终,莫不叹而惜之。其二子集其平生所为文以示予,曰:先君之交,君其厚者,愿为之序引,以藏于家。予于是惕然而惊,恤然而感,曰:曩予与修仲昆弟同寓于闽,访僧庐,游名山,把酒赋诗,追逐上下,今犹多见其文字,独修仲不可见矣。其文实可传焉,可不为之一言?虽然,士之所不得自用者,才也;所抱者,志也。才之用否,系于时与命;而志之所尚,非文字安能发之?修仲先世之勋业与才之所可用,一见于天子,而不获尽于一州,年才五十,则命之奇,无可言者。然其事亲极于孝,兄弟极于友爱,交朋之间乐易而无忤。至其趣向所守,则端正而不颇。遇先达名辈,每汲汲咨问其作文之法。见当路贵人,率告以天下之利害,未尝为其身谋,则其志为可知。其为文与诗,则平淡简远,不为世俗锼镂奇崛之态,盖皆自其家学。好事者因其文集而探其志,则修仲庶其不泯,岂独传于其家而已哉!淳熙丙午八月,颍川韩某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