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墙挡景”谈“得与失”
曹广真
“得”与“失”是一对矛盾,谁也离不开谁。俗话说:“有得必有失、有失才有得”,汹涌澎湃的大海放低身段、退守凹地、容纳百川却不收“寄存费”;广袤无垠的大地生长植被庄稼、养育千秋万代的动植物却不收“劳务费”;漫山遍野的花朵将香气输送到各个角落却不收“服务费”。但是,海洋不收寄存费,却使江河携带的物产使大海更加丰富多彩;大地不收劳务费,养育的亿万生灵生出的绿植让大地更加肥沃;花朵不收服务费,却引来蜜蜂蝴蝶免费为它传粉授粉、成全了自己。这就是“得”与“失”的辩证法。

据报载:庐山瀑布天下闻名,游客花160元买的景区门票,如果看瀑布还要再收35元。庐山核心景区价格为676元,外围景区还有805元费用,甚至连走个桥也要收十元钱的过桥费,如此算下来令人咂舌。山西壶口瀑布被建成围墙遮挡视线,只有付费才能进入观景平台。蚌埠龙湖大桥建起了铁皮围挡、云南迪庆州梅里雪山国道旁建立了围墙,不少景区在购买大门门票后,景区内许多项目及小的景点还要另外收费。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被网友讥讽为“严防偷窥祖国大好河山”。因此,还景与民成了大多数人的呼唤。这些地方的短视行为,不仅不能为当地创收,更是侵权。因为他们颠倒了“得”与“失”的关系,算错了账。看看以下几个正面典型,他们是怎么算账的:
21年前杭州还湖与民,把西湖景变成了全国第一个不收门票的5A级风景区。这样,他们每年减少门票收入2600万,但与之对应的增长却令人惊叹:2002年杭州旅游人数2757万多人次,总收入294亿元。到2019年,旅游人数达到2亿多人次,总收入达到4000多亿元。舍弃的门票收入,带动的是旅游业整体跨越式发展,进而撬动了杭州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促进西湖的保护和发展走上了一条良性循环之路。今年1-3月份,杭州41个景点全部免票,带来的更是“人员暴涨”,产生了综合带动效应,特别是住宿、餐饮、购物尤为突出。下半年亚运会召开,也将给杭州旅游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今年初,德州乐陵、齐河相应实施的“公交全域运营时段免费乘坐”,引来更多人绿色出行、减少污染,既缓解了道路压力,减轻群众出行负担,还有利于刺激消费。虽然财政负担加重,但拉动消费增长1.4亿元,政府认为很值。
再说淄博,客观地说,在文旅市场,他们的条件并不优越:论人文风情,赶不上特色小城;论自然风光,拼不过海浪沙滩;就连标志性的“烤串”,对大东北来讲,也不过是他们的“优科项目”。那么,它凭什么火了,而且火的发疯?关键是他们挖掘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在五一节前,他们发布对游客的一封信,称五一期间,酒店已基本售罄,客流量已超出接待能力,建议错峰出游,打出时间差、换来舒适度。苏州的周先生打算带一家人去淄博玩,预定的酒店一晚上1341元,被电话告知只需付735元,原因是政府限价。周先生称,“真是闻所未闻,政通人和,不去不行了”。显然,淄博不仅在烧烤上有“两把刷子”,在城市治理上,更有“独到之处”。

还有,河南洛阳栾川老君山景区因达到最大游客承载量,许多未预约慕名而来的游客遭遇限流,景区在门口为游客呈上奶茶、鸡腿简餐以抚慰失落的心情。同时,还为游客打欠条“我欠你一次旅行,凭此条可免门票入园一次,有效期十年”,让游客深感意外又感动,认为“这是一次有温情的旅行”,在大众中树立了很好的形象和口碑。


从以上事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景区不能只靠门票创收,完善的服务和提高游客体验才是正道。从表面上看,他们是暂时“失”了,但是从长远看,他们是“得”了,这就是有失必有得!但多数人不这样算,他们目光短浅,往往算反账,不甘心“失”,只关心“得”,效果恰恰相反。就连国际上那个最发达的国家也算错了账,在俄乌冲突中,拉偏架、递刀子,冻结俄的美元结算体系,却动摇了美元的地位。最近,欧盟又想冻结俄罗斯2500亿元在欧的资产,却又动摇了欧元在民众中的信心。

欣闻,最近多地传出了景区拆墙的新闻,这种还景与民 的务实举措受到了公众的好评。这已成为治理理念和手段变革的契机。今后,不光要逐步减少各类“有形之墙”,还要拆除思想意识上不符合群众期待、发展之需的“无形之墙”。不光要主动帮助游客“破墙见景”,还要为百姓“见缝插绿”、“增景添点”。有道是:有“舍”才有“得”,只有真心“舍”、不计较得失,好的结果在时机成熟时会加倍反馈。

图片 | 网络(侵删)
文章 | 收存于天阔书院
编辑 | 高巧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