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因遗传如父亲
文/ 刘如春
老家堂妹在微信看了我最近一张照片,惊叫道:“哥,你长得越来越象大伯了!”其实,父亲年轻是个“帅哥”,我相貌比他还有说不出的差距,倒是弟弟与他还能“相题并论”。虽说外貌不能和父亲齐肩,但认真总结这数十年来我的“运程”,我的爱好与品质,倒是和父亲“如出一辙”。
一、爱好文学
父亲因公患三期矽肺病,40来岁时就在家休养了。他虽然只读过高小,但天生聪慧,钢笔字毛笔字均写得娟秀漂亮。记得一位院校毕业的地质工程师曾在我面前夸奖父亲:“你父亲真行,没学过地质,可槽探素描弄得比学过地质的年轻人还好!”休养后的父亲在家闲不住,什么都想尝试。文学创作就是他青睐的项目之一。当时他写过好多首诗,寄往省报,无一发表。只收过省报编辑鼓励他的几本稿纸。
父亲没想到,他爱好的点点滴滴,浅移默化地影响了我这个儿子。如今,我不仅每年发表大量诗文,而且出版文学科普等图书20部,成了这个“家”那个“家”。我想父亲若九泉之下有灵,一定会很欣慰的。
二、崇尚简单
崇尚简单,其实是我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的书名。书名不仅荣幸地被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大师题写,而且一举斩获有中国作家协会冠名举办的“中华宝石文学优秀作品奖。”
身边的朋友都知道,日常生活中,我不讲究吃穿,是简单出了名的。我收入集子里那《崇尚简单》随笔,就从一个侧面把我的简单生活诠释得淋漓尽致。其实我青睐的简单,亦完全是从父亲那里传承过来的。记得从懂事那天起,我就没见过父穿过一件漂亮的衣服,西装领带从末沾过父亲的边。那双休养前上班公家发的登山鞋,父亲一穿就是10多年。父亲唯一稍微有些奢移的物品,是在他年过六旬后,家庭条件略有改善,母亲专为他添置的一件黑色呢子冬衣。
无独有偶。笔者简单生活数十年后,前几年在英国旅游,走进伦敦一家著名的奢侈品商店,在女儿和妻子的极力纵容下,我也破天荒穿上了一件价格昂贵的呢子大衣。
三、硬核精神
父亲虽然个子矮小,却全身裹满了顶天立地的硬骨头精神。他常常教育我们兄弟俩,在社会上要走得直、站得正;要学鲁讯先生的硬骨头精神。在和父亲几十年的相处中,他那刚正不阿、不惧强势、无私无畏的品格深受我的钦佩,并且一点一滴融入了我的血脉。
有两个小镜头说明,父亲的“硬核精神”多多少少在他儿子身上得到了复制。“镜头”之一:在大学进修的某年某月,因平时营养缺乏,我们宿舍弟兄几个决定轮流出资每周用电炉煲一只鸡。谁知该做法违反学院规被通报批评。我一看院方100多字的通报文件,竞有4~5个错字。我十分不愤,当即写了篇隐性小评论,发表在北京一张行业大报头版上。“镜头”之二:上世纪80年代未,我调入省城一个单位工作。不久,上级领导部门见我有写作专长,拟调我到省局搞宣传。但原单位领导总是找借口不放。我终于火爆三尺,和他吵了起来。“我好不容易把你调来,桔子都没吃你一个!”他到底说了一个大实话:请客送礼、阿㥚奉承,从来都不是笔者的“长.处”!
总之,面对人生征途中的风风雨雨,我始终传承老父亲的“硬核精神”,始终把意大利诗人但丁“走你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当作自己坚定不移的“座右铭”。
2023年8月16日

【作者简介】刘如春,男,跨界作家、记者,江西定南人,现居广州。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2021年优秀会员)、中国地质学会科普委委员,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理事和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科普创作“有突出贡献”者,广东省地质局原调研员及地质学会科普委主任。发表各类作品近千万字,出版散文、诗歌和科普、新闻、养生等图书20部。2020、2021,连续两年每年公开发表诗歌散文超过1200首(篇),多次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