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年“双拥”花正红(散文)
图•文/鲁新建

秦岭脚下,清姜河畔
你可曾依稀记得
那激情涌动的日子
古道陈仓,姜城堡中
你可曾依稀听到
青春战歌嘹亮的轰鸣
岁月远去,军旅未走
青春无觅,理想未走
……
这是通信团,我的战友张文峰为退伍二十年战友欢聚而作,未曾发表的一首诗歌,我在此引用第一段时,眼前已显转战宝鸡时的心潮起伏,再现双拥花开时的思绪万千。

我的记忆告知,八八年底,我曾探亲无数次穿梭在酒泉与西安之间,乘坐的172次特快列车,随着一声汽笛长鸣,火车穿出宝鸡峽青山绿水,八百里秦川扑面而来,宝鸡的炎帝故里,故乡陕西的暖风惬意,让我心情豁然开朗。我下了火车直奔将要报到调入的通信团部,从此,我的前途命运就与宝鸡这座城市紧密相连,与我“十年磨一剑”的祁连文殊军营历练“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通信团八五年从陇县移步人称“小上海”的姜城堡繁华闹市,它的拥政爱民,拥军优属“双拥”重任就已经压在了肩上。来自装甲兵通信营长的林根龙八七年调任,接续第二任团长。他本人个子不高,身材壮实,江浙人口音,说话语速很快,听时脑子反应灵光才能跟上他的思路想法。他通信专业技术精湛,基层管理驾轻就熟。他在用人干事方面强调人品之重要。当初文峰战友引荐我调入通信团,在请示林团长时,他说,你调谁来都行,首先这人的德行要够格,做人要靠得住。我入团第二年,就受命返回装甲十二师,为通信团“八九西部演习”参演官兵的食宿保障打前站,结果办事出色,让团长夸赞我这人干事还行。

我由此弃文从武,改道军务办(当时机关未设股,基层未设营)负责兵员档案管理事务。接手一年多的工作体验,对照荒漠山沟里的单调军营生活,感受颇多。在年底上报兵员统计分析报告时,我撰写的《关于对通信团“三多”兵员管理的思考建议》,即“城镇家门口兵多,干部子弟多,女兵多的“三多”现象,带来的“兵难带,不好管,受社会面影响大”等系列问题及建议。受到了林团长的认可和上级军务部门肯定。后来兰州军区专门派人总结通信团相关经验做法,列为工作亮点向全区推广。

九零年初,全国首批创建“双拥模范城”活动拉开序幕。宝鸡市渭滨区筹建双拥组织机构文件通知下发。记得有一天,林团长在办公室问我,渭滨区成立双拥办,团里派人参加,你去不去。我听后心里很激动,当时就答应团长说,让我去吧,保证完成任务。
渭滨双拥办设在区政府临街的三楼上,当时东侧的火车站新广场建成开放,宝鸡站由北向南的掉头转向,把中山老街上的人流闹市引向经二路大街,临街的区政府门庭若市,热闹非凡。加上双拥办是新设机构,军地来往办事人多频繁,我在此上班一时令人倾慕,无比自豪。

我报到双拥办,受到朱冠丁主任器重。把我分到政秘组,配合区委秘书魏龙负责编写会议材料,双拥简报等文字工作。后来人武部田凤山科长接手主任,区民政局,人武部,文明办等部门派员参加,共有七八个人组成阵容强大的双拥办公室,面向辖区九个驻军,七十多家省部属企事业单位,开展创建双拥城活动。对照上级一年建成双拥模范城的目标要求,我们纷纷表决心,做保证,统一思想认识,制定计划方案。总之,大家面对创建任务,情绪高昂,势在必得。

我们政秘组是双拥工作的重头戏,好在魏龙在区委机关拼杀多年,文韬武略不在话下。他小我两三岁,人很精明强悍,待人做事激情饱满。尤其是拟稿写材料反应迅速,让我叹为观止。在一次基层结对子动员会召开时,与会领导讲话,代表发言敲定较晚,留给写材料时间很短,他受命后,三管齐下,仅用一个晚上,同时起草拿下了区长、双拥办主任、工商所长三个人的大会讲话稿。第二天会议开幕,当与会军地代表报以热烈掌声,庆贺双拥动员会圆满成功时,他却因劳累过度还趴在桌上休息。这一无比喜悦幸福时刻他未能分享到,而他留给大家奋力拼搏的精神动力,却无时不刻地闪现脑海,激发我为之勤奋,积极向上。

《双拥简报》是军地工作指南和对外交流窗口。我每天上班手脚不停,不是电话了解,就是实地采写,再就是加班加点整理编辑,印刷,按期发送。那时候,手写文稿后都要借用区政府办的打字室手工敲打,制成蜡版后再交由双拥办我们自己印刷装订下发。一次油墨印刷需要几个人轮番上手配合,上百份简报,四五百页码的印刷数量,每次都是用手握滚筒,逐张翻页油印成章,再作整理装订,填写信封分装后,才能赶制出炉。一场操作下来,人困马乏,手酸背疼,工作的紧张忙碌可想而知。
我每天骑着部队配发的二八凤凰自行车,在军营与双拥办之间穿梭。军人本色和过硬作风,让我风雨无阻,毫无懈怠。当时的区委副书记张掌乾事后多年对我的评价是,通信团的小鲁纪律性特强,我多次下乡调研返回区委路过胜利大桥时,下班时间已是晚上七八点钟了,才见小鲁骑车返回部队,他夸赞道,这才是军人的样子。

有一天,我站在政府东楼上凭窗眺望火车站广场,气势如虹的场景全貌,让我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一篇“腾飞的广场巨龙”通讯稿件,投送到宝鸡日报社见报发表,这是我到宝鸡市区,从事双拥工作以来的首篇新闻报道稿件,它促使我继续从事自己所爱,笔耕不辍,用自信蓬勃的心血汗水,为之而努力付出。
宝鸡商业大厦为救治军人妻子黄宝琴,动员职工伸出援手踊跃捐款,引来军人丈夫朱德让专程返回宝鸡赠送锦旗和感谢信。我闻讯后,及时采访拍发新闻图片,先后刊登在陕西日报,宝鸡日报上,军地反映相当强烈。受此影响,朱德让在转业宝鸡时,被优先安置到渭滨区建国路工商所岗位工作,我们也为此结为好友,感谢双拥带来的人间真情。
宝鸡桥梁厂大胆爱护使用军转干部人材,为军地双方看好称道。我采写的“架起军转干部腾飞的桥梁”通讯报道,连续在陕西日报和宝鸡电台“双拥模范城”征文中发表播出,引发社会议论广泛好评。

1990年初春,通信团伴随“双拥城”建设的嘹亮号角,参与宝鸡渭河大堤春季植树绿化义务劳动。团长林根龙一马当先,干部战士群情激昂。尤其表现突出的34名”军中绿花”,她们个个飒爽英姿,一张张红扑扑的脸上,挂满了细碎晶莹的汗珠,细嫩的手掌磨出了血泡。然而,出力流汗挡不住女兵们的笑声朗朗,挖坑栽树你追我赶,与男兵展开劳动竞赛的青春风采,化为山城绿叶上面一道靓丽的风景,让人为之动容,拍手叫好。
渭滨区党政机关百余名干部群众赶来助战,由区长王秉钊亲笔命名的“爱民载下长青树,共建谱写新篇章”锦旗,慰问赠送通信团的广大官兵。渭滨区军民的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奏响的双拥赞歌,响彻云霄天外,激荡陈仓大地。
宝鸡市专门修建“双拥亭”和“纪念碑”,将通信团创建双拥城之荣耀,永载史册。我现场采写的通讯报道“写在绿叶上的歌”,相继在宝鸡日报、电台“双拥模范城”征文比赛中发表播出,并荣获一、二等奖。我拍摄的“双拥亭”新闻图片,首次刊登在全国《双拥》杂志封底上,宝鸡双拥共建捷报频传,全国不少创建双拥模范城市单位,纷纷慕名前来取经送宝,电话祝贺致谢声音不断。

九一年初,宝鸡市荣登全国首批命名表彰10 个全国双拥模范城(县)榜首,渭滨区是全省全市的双拥模范区。区委区政府发文表彰全区51名双拥先进个人,双拥办魏龙,李桂荣,梁剑锋,我名列其中。1992年3月,我以区双拥办多年工作业绩为题材背景,撰写的“两出好戏一台唱”的经验荟萃文章,荣登当年第三期全国《双拥》杂志。全区双拥花开一路凯歌,闪光夺目,区政府特此奖励双拥办前往西安,延安等地学习考察,借此修炼内功,以利再战。
我们共谋大事,亲如一家,一路轻松愉快,一同分享辛勤劳动带来的丰收喜悦。我们在延安宝塔山,西安大雁塔等风景圣地赏心悦目,合影留念,定格美景。
我在景点临潼兵马俑广场,为随行李桂荣女儿,抓取她欣赏旅游工艺纪念品时留下的开心瞬间,由文峰战友配诗,发表在宝鸡日报副刊文学栏目中,成为孩子人生旅途,伴随双拥成长中迤逦美好的时光记忆。二十年后,西北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姑娘就职于北京国防科工委某研究所,与督导陕西军工企业生产为伴,继续为双拥花开,“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通信团摘取宝鸡驻军唯一的“双拥模范团”桂冠,林根龙团长在团职岗位上六年荣立三个三等功,声名远扬。他在九二年底面临转业抉择时,当时的市委领导明确表示,你是双拥模范团的功臣,若留宝鸡,市级党政机关单位任你选择。后来,他还是难舍家乡苏州的故乡情结,转业就职于苏州吴县经开区党委工作岗位,乐于奉献,继续为家乡建设做贡献,发光添彩。

2012年8月,年逾花甲的老团长重返宝鸡,看望部队和战友。当他跨步迈进已经移防、重建于宝鸡县域的通信团营区时,“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十二个大字光彩夺目。标准的营房建筑设施,一流的武器装备,高昂阔步的官兵英姿,让老团长犹如春风扑面,心怀军魂激荡。我一路陪同摄影随访,为他留下了难得宝贵的军旅瞬间。在此我衷心祝愿老团长青春风采永驻,阖家幸福长久,安逸快乐地颐享天年。
魏龙是我的好兄弟,更是我的人生导师。他在创建双拥城后,升任市委组织部,我俩同在宝鸡二十多年却很少见面。今年七月,我们相聚于七号餐厅,他虽然年近退休离岗,却活力充沛,言语热烈。我们话说当年双拥激情岁月时,他发给我一篇“抹不去的双拥记忆”美文做为纪念。它真切记录了宝鸡市创建双拥模范城的“雪泥鴻爪”,读后使我忽然想起宋代诗人苏轼在赴陕西凤翔时,写下的这首回敬兄弟的心动诗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其情切义重,壮怀激烈,非常感人。近年他跨越材料与文学创作的鸿沟,佳作连篇,名声鹤立。尤其在小说情节构思描述上,一层层一环环,剥茧抽丝,精雕细琢,高潮迭起,吸引眼球,能揪住人的悬心,很值得慢嚼细品。得益于他的引荐启蒙,让我多年的军旅生活及文学积淀,好似青春勃发,爱好在笔耕军旅田中重现生命,向阳而生。
我的优异表现,受到区委宣传部的表彰奖励,九二年被评为全区“优秀通讯员”。有幸宣传部刘元生老师的帮助指点,我在地方新闻工作中如鱼得水。他是部队退伍老兵,拥政为民,励志奉献精神不减。他快人快语,善钻肯学,写新闻稿子从不过夜,每年报刊电台上稿无数。我俩因军旅结缘,因新闻写作相互勉励。记得有一次,他在渭滨文教系统为大家宣讲党的新闻工作重要性,他举例夸赞我献身部队新闻事业,笔耕如牛,春色满园的出色表现,恰好让我的爱人在场听到,回家提说此事,让我感慨感动。如今他年过七旬,仍在自学,文学平台上执笔所爱,志在千里,确实让人心生感悟,敬佩有加。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七夕遥望数年,今日花好月圆。民间相传每年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喜庆日子。九一年八月,我在长安老家工作多年的教师爱人,受到市区领导的爱心照顾,终于调入宝鸡姜成中学。欣喜之余,无奈当时学校缺少住处,部队领导闻讯后,又想方设法腾出机关楼上的单间宿舍,供我们夫妻团圆居住,使初衷如遂所愿。至今想起,宛如昨天,让人想起军旅所爱无比春暖。
我们漫步清姜河畔,沐浴炎帝缕缕金风银辉,真正体会到夫妻团圆后,家庭幸福的甘甜如意,任姜水溪流,抚慰心间。
通信团牵手华宝公司于渭滨广袤天地,两家喜结共建对子,又荣登双拥模范表彰榜首。九二年底,我面临转业抉择,恰遇华宝公司的老经理刘俊成,他也在宝鸡市双拥运动50周年纪念暨双拥工作表彰会现场,当时他看到我为少先队准备的大会献词时说,你能写又会照相,华宝正需要你这样的人才。不久,我毅然选定了华宝摄影事业,无怨无悔,在摄影世界,与光与影终身为伴。献身我转业人生第二战场,为实现青春理想和远大志向,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九三年六月,适逢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来宝鸡视察,我随老经理的敬业拍摄跟前跑后,亲身感受到华宝人发奋拼搏,锐意改革的文明服务和企业精神。当年九月,我又随老经理赴深圳编印《江泽民在宝鸡》画册,目睹深圳日新月异的城市改革风貌,令人心潮澎湃。画册编审完工后,巧遇农历八月十五晚上乘坐班机返回西安,这是我平生以来,首次乘坐飞机行走在云端天际。飞机在起飞离开地面时还是阴云密布,月无踪影,当我伴随飞机轰鸣穿越云层,跃入万米高空时,只见一轮明月高挂,机翼下面云海波浪起伏,云蒸霞蔚,极为壮观。我一路喜悦赶回家,欢庆中秋佳节的月饼礼品,公司早已派送到家中,企业关爱,大家庭亲人般的炙热暖流,沉㓎心中,让我终生不能记。
人间八月,军绿充盈,华美金秋,七夕爱恋,座爱枫林晚,已见万山红遍。全国双拥运动1943年在革命圣地延安发起,如今已经走过了80年的辉煌历程。今年又恰逢我戎装褪去30年深情回望,在此,我撷取当年少年献词中的朗朗片段,以示怀念和庆贺!
我们脚踩西秦英雄的热土
我们头顶神农晴朗的天空
这里长流红色血脉生命之泉
阳光才如此灿烂
这里盛开娇艳双拥之花
我们生活才岁月静好
一路向前……
2023年8月16日于西安



作者简介:鲁新建,60年出生,陕西省长安区人,兰州大学新闻系自学大专学历,80年入伍在西北装甲兵从戎十三年,历任部队师、团新闻报道员、干事,军地双拥办专干等职,获得新闻工作优秀成绩三等功二次。转业后相继在宝鸡图片社,宝鸡摄影学校,西安陕西正爱救助服务中心从事秘书文字材料撰写和摄影作品拍摄工作。业余爱好创作诗歌,散文,评论,摄影等文学作品至今,在军队地方报刊及网络媒体刊登发表作品百余篇,其中有十余篇参选荣获比赛奖并收编于文学作品专辑。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凡夫易谈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陈昌文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