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元之祭(散文)
胡俊明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俗称鬼节,在我们老家又叫七月半。我第一次知道这个节日,是小时候听邻居骂他脾性急躁儿子:“你这是去赶七月半吗?”回来问奶奶是什么意思,才知道就是中元节鬼节云云。
直到八零年代改革开放后,曾经破除了的“四旧”逐渐在老百姓心中 “死灰复燃”了,我方才知道,中元节与除夕、清明、重阳三节原来是我国传统的四个祭祖大节,是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也知道中元节焚纸锭冥币祭祀先人,是我国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所以,每到中元节,家家户户自发地祭祀祖先,供奉时皆行礼如仪,祭祀场面显得格外庄重肃穆。大家都知道,不同地区过中元节的风俗习惯略有不同。其实相同风俗的地方,由于每个家庭命运不同,对待中元节的态度和方式也差别很大。
别以为我是在宣传封建迷信,中元节业已成为我们的传统文化,而它的文化核心就是敬祖尽孝。这天通过虔诚的祭祀活动,表达慎终追远的情怀。多年的亲身体验和深切感受告诉我,中元节祭祖活动的魅力所在,是每个家庭为历史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的具体演绎展示的真实过程。
在我们江西老家,除清明、冬至节要上坟外,中元节是不需要上坟的。人们只需当日下午至晚饭前,在村头村尾朝祖坟方向焚烧纸钱祭祀即可。
到了中元节这天,人们一早就为列位祖先分别做好一个个大祭包,封装好一应纸钱冥币元宝等祭品,封面写好祖上尊称姓名、收件人并落款子孙姓名。祭祀时依次排列摆在地上,一番庄严的祭祀仪式后开始焚烧。传说在中元节当天,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有子孙、后人祭祀的鬼魂回家去接受香火供养;无主孤魂就到处游荡,徘徊于任何人迹可至的地方找东西吃。我们写上祖先姓名,是为了防止那些游魂野鬼冒领或抢走。所谓游魂野鬼也叫无主孤魂,是指没有后代或不孝后代的鬼魂。据说,一些地区道士在鬼节晚上会放河灯普度游魂野鬼。我想, 假设世上真有鬼魂,那些丁克和不婚群体的先人过的是一个多么凄凉的鬼节呀。这群人选择不婚或不育当然是他们的自由,只是他们年少时不敢担当不想奉献,自己老无所依、自作其孽也就罢了。却不知已经累及自己祖先成为游魂野鬼行列,也使自己实锤忤逆不孝之名了。
小时候的中元节,大人都会嘱咐小孩晚上不许出门。那时候的鬼节是怎么度过的,已经毫无印象。但是依偎在奶奶膝边听奶奶一边摇着蒲扇一边讲鬼故事是肯定有的。文革初,清明、中元节虽然被取缔。其实那时候人都吃不饱没办法过日子,谁还有闲心和能力去张罗中元节。既然那时候大人都没把中元节当成节日,也就难怪,只对有鱼有肉节日感兴趣的孩子们无法记住了。
我年轻时在老家种田过日子,对所有节日都是一样的麻木,没有刻骨铭心的感受,只因三百六十五天都在赖以生存的土地上重复守望未来。等出去珠三角打工,家乡成了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后,每个节日仿佛突然变成了生命中的定时闹铃,次次闹铃都在急促焦躁地召唤并敲打着我那漂泊的灵魂。只可惜,逢年过节能如愿回家,对于在异地他乡漂泊的游子们来说,实在太过奢侈。
我年中每个重要节日都有回老家祭祖的计划,却常常因临时事务缠身不能成行。只好临时打电话请在老家创业的弟弟代劳,虽然弟弟每次都爽快答应,但我内心总是觉得一丝说不出来的愧疚和遗憾。
我清晰地记得,每次回老家过中元节参加祭祖活动的整个过程。
我们小时候,家乡的祭祀用纸钱都是自己买草纸自制。具体做法是将草纸裁成书本大小,分成一指厚薄,然后用钱刀挨个拓印纸钱。行和列拓印钱币个数须是单数才行。所谓钱刀,是一种家家必备铁制的、专门模印冥币的刀口铜钱般大的圆形凿子。每次节日祭祖,大人往往要提前用小半天的功夫制作纸钱。杀鸡时,将拓印好的纸钱一叠叠平铺在地面,洒上少许鸡血。据说洒了鸡血的纸钱只有祭祀的先人能够享用,其它孤魂野鬼则无法拿到。
近年可好,到处可以买到现成的亿元面额冥币,还有印制精美的祭品。诸如金条元宝、豪车飞机、电脑手机,甚至还有美女帅哥,几十元可以买一大堆面价数十亿的祭品。今年清明节回家祭祖,我还发现祭包也有印刷成品了,封面有固定祭文格式,只需填写收件先人和寄件后人姓名即可,高效还省事。只是如此尽孝是否笃诚就不得而知了,既然祭祀已经产业化,人人如此,人们也就心安理得了。
纸钱准备好了,按风俗还得备齐三牲:肉、鸡、鱼,肉、鸡煮成五分熟,鱼不拘大小,但必须是鲜活的。然后还要在这些祭品上贴上红纸,据传这是标明本家祖上专享。还有,不管祖先会否喝酒,祭品中米酒少不了。其实无论人间还是阴曹地府,唯有美酒才能将节日氛围轻松地推向高潮。
通用的祭品当然是香烛和鞭炮了。我们兄弟几个每次都喜欢买大卷鞭炮,父亲总说浪费,小鞭炮就行,有心就好。父亲说归说,每次负责采购的小弟买来的却依旧是大卷鞭炮。小弟私下告诉我他的想法:全村人都在同在村头祭祖,等会邻居的鞭炮响好几分钟,自家的鞭炮怎么好意思响几声就没了呢,好歹气势不能输给人家呀。我私下给他竖了大拇指表示支持。
中元节那天下午,烈日当空、万里无云。我们兄弟四个携同父母儿女一起开车回到乡下祭祖。
在我们农村,七零年代以上的,谁家都有几个兄弟,父辈、祖辈、曾祖辈……每代都有众多兄弟。所以在节日里,每家准备祭包也是个不小的任务。我家族相对人少,但是往上翻三代去世的先人,每次祭祀都需要准备近十个大祭包。而我们四兄弟每人都要准备整套一样的祭品,加起来近四十个大祭包,堆在地上犹如小山包一样壮观。
祭祀开始,老父双手端着三牲祭品托盘,表情严肃、举止庄重地朝祖坟方向虔诚祭拜。全家老小一大群人则默默地紧跟老父的动作节奏跪拜。礼毕,接下来的鞭炮电光四射、震耳欲聋、硝烟弥漫,整个天地顷刻间被肃穆、庄严和神圣笼罩着。硝烟散去后,开始焚烧这些祭包。我们每人折了根树枝不停地扒着火堆,让纸钱完全焚烧。据说没有烧干净的纸钱祭品,祖先那边收到的将是残币残物。
此刻,除了高窜的焰火、纷飞的纸钱灰烬,时间仿佛停滞了,整个世界也仿佛凝固了。我熟悉的爷爷奶奶和我不熟悉的列祖列宗恍惚都排列在眼前,他们正用慈祥、亲切又欣慰的目光凝视着子孙们展示忠厚孝心。也许改天我也成为祖先们的一员,我会更看重自己后继有人,因为只要有人就有希望。
年年的中元节正值秋老虎发淫威的季节,而下午三四点正是一天中最炎热的时候。头顶是悬停不动的烈日,地上一大堆熊熊烈焰。大半个小时烧完这堆纸钱祭品,一家人全身都被汗水湿透好几次了。
开车回城的路上,沿途村庄还不断传来祭祖的鞭炮声,偶尔也看见烟花升空绽放的火花。这个时候,无论县城还是乡村,到处一片欢快祥和的节日气氛。晚上父母兄弟一大家子团聚在一起,鸡鸭鱼肉、喝酒聊天不在话下。一家人就像是完成了一项重大的成果,很有成就感地沉醉在浓浓的节日氛围中……
遗憾的是,2015年我妻子病逝,我家祖坟旁边增添了一座新坟。
接着不久,来了个改变国人命运的三年疫情,到处防疫封控,使得发达的交通如同摆设。家乡忽然间变成了想回却回不去的痛楚,一应节日则变成了游子不敢触碰的泪点。
想起去年的中元节,在苏州,儿女们在祭祖的节日前就开始忙碌了。他们模仿家乡的风俗默默的张罗着,提前买好了一应祭品。只是商家忙没有成品的元宝,于是他们买了金纸,抽空亲自动手细心折叠,用了差不多两天才完成。
我理解,在这个日子,过早没有了妈妈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心情。
我于是调侃了一句:“那么一大堆金元宝,不知道那边要不要交税?”我只想打破他们的沉闷和忧郁,其他话,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儿女已经成家,祭祖尽孝的事情是时候交给他们去做了。我按照家乡的习俗要求向儿女俩交待了祭祀时的注意事项后,借故出去办事情,其实只是开车在湖边无聊的逗了一大圈。我承认我没有勇气看着他们祭祀妈妈的场景。
晚饭后,儿女们已经各自回家了,我打开了微信。看见女儿在朋友圈发出九张照片全是天空中飞灰的特写。没有一个文字,其实不需要任何文字,我已经读懂孩子们的思念。
中元节祭祖是传统孝道,更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我从来不承认“中国人没有信仰”的言论,我认为,传统孝道就是我们的信仰。只是它经过几千年不同时代的修正演绎,完美分解成一道道无形丝线植入了千万个家庭之中,已经进化成为人人信奉的向善美德。
我们大可不必担心后代孝不孝,不必因遇到观念不同就怀疑儿女的忠诚。我认为,不敢指出父母错误的孝是愚孝;父母不是神仙,难免会迷糊。新一代人充满锐气,衍生崭新的思想见解是进步,是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好现象。
父母、儿女骨肉相连、心息相通,我们间通融和包容原本毫无障碍。父母永远是儿女的天,儿女始终是父母的命,我们是生命的共同体。往大处讲,国家和人民、政府和百姓的关系,何尚不是如此一样的休戚与共、命运相关呢?!
其实无论什么节日,一定是一个值得后人纪念的、有特殊故事的日子。既然先人创立了这些带着历史使命的节日并流传至今,我们后人就有责任将这些特殊使命继续传承下去,并将其文化发扬光大。还是这句话既形象又贴切:涓涓不塞,是为江河;源源不断,是为奋斗;而生生不息,是为我中华民族。
又是一年的中元节即将来临,恰巧今年闰二月,我不由想起朱熹的《中元见月》来,诗曰:
坐爱清光好
更深不下楼
不因逢闰月
今夜是中秋
(2023-8-5于苏州)
作者简介
胡俊明,1963年生,江西省泰和县人,1979年高中毕业,建筑工程师,现在苏州创业,任苏州吉安商会执行会长,现为中华作家网终身制签约作家。
多篇小说散文诗歌(十余万字)选入江西作家文坛文学丛书《蓝蓝天》(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中),小说《山月》2022年十大年度桂冠精英系列全国评选表彰/参选,散文《我的冤家》2022中国最美亲情文学大赛/参赛,散文《中秋.烧塔》炎黄杯中外文学艺术精英赛/参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