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得起煮蒸的诗意人生
——浅谈邓才升诗词集《煮诗蒸词》读后感
欧阳山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在这硕果累累,秋景迷人的季节,我收到了邓才升先生的诗词集《煮诗蒸词》,这是诗人即将付梓的又一部诗集。才升先生是我在芦溪中学读书时的高一届学长。当时,才升读高中二年级,由于他的数学很好,曾在全县数学竞赛中荣获第一名,为我们文科类学生“露了脸”“争了光”,故我对他印象深刻。后来,才升在老家的乡镇当了老师。再后来,他定居芦溪县县城,与恰在此时也迁居县城的我家,又成了不足二百米的近邻。虽然我从商,才升从教,各自工作都忙,但生活在同一个县,才升与我,沟通与交流自然越来越多,彼此间也越来越熟知。此时的我们,情谊有增无减。才升先生一贯豪爽健谈,才华横溢,工书法、擅吹笛,尤以写作诗词、散文见长。
邓才升先生曾出版诗词专著《情落人间》和散文集子《拨响尘封的心弦》,散文很不错。可遗憾的是,我并没有系统地拜读过他的诗词,不敢妄加评论。现在,他的诗词集《煮诗蒸词》即将付梓,由线装书局出版社出版发行。他嘱托我为这本集子作个序。认真看完文稿,我正好想谈一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我虽不太会写诗词,可自小热爱文学,偶尔也附庸一首,终难登大雅之堂。但在做事之余,我却非常喜爱看书写字,甚至常常舞文弄墨,自我陶醉。闲暇之余,也看过不少作家写的各种文章及诗词集,总体的印象是:很多作品由于缺乏世事的阅历,缺乏人生的底蕴,作品显得十分平庸,也让读者难有“切肤”的领悟,感觉很有些肤浅化。而摆在我书桌上,才升先生的诗词集---《煮诗蒸词》,却是很有内容、阅历和深度的。缘说深度,主要是说邓才升的文字里,更多的是体现着作者对生活的坚定、执着和热爱。从445首诗词中,看得出才升先生不但有着坚定执着的内心和开阔的眼界,而且他更知道自己应该在什么位置坚守。文字告诉我们,才升从尘世的烟火中砥砺前行,脱颖而出,他要做他自己!而不是世俗中那些仅仅为钱“奴役”着的麻木灵魂。同时,才升他清楚作为“社会属性的人”,是要承担着许多角色的。另外才升更清楚,“人”的角色再多,时间再紧,身心再累,也要让“自己”静下心来,在心的某个角落,留有一块纯净的空地,让文字自由呼吸。
《煮诗蒸词》诗集按诗的类别分为:五绝、五律、七绝、七律、词、新诗六个辑节。文集收入的445首诗词,其中,五绝41首,五律29首,七绝142首,七律122首,词96首,新诗15首。所有这些,都是才升先生近二十余年来,写的反映各种内容的作品。翻开书页,一股芬芳浓郁的清新气息,吸引我进入他那深广的精神世界和细腻的思想情感里,一同去感受诗人“诗”里“词”间,所描绘的那春夏秋冬的动听歌唱、房前屋后的潺潺溪流、乡村老家的袅袅炊烟、漫山遍野的草绿花红、忙碌耕作的乡亲父老,读来入迷、感动,掩卷温暖、润眼。邓才升在诗词集中,几乎所有的诗词,都充盈着他对乡土乡亲乡情、对亲情友情爱情、对国对家对生活,乃至对人世间一切美好的真挚热爱,让我领略到邓才升先生的洁净心灵的如山厚重与丰沛情感的美妙景观。
邓才升先生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一直生活在故乡芦溪县这片热土上。芦溪的悠久历史与厚重的地域文化,赋予了诗人和作家浓郁的乡愁。桑梓的山水田园,给予他太多的艺术“养料”,是他诗歌、散文及其他一切文学创作的不竭源泉。邓才升先生喜欢用最朴素又优美简洁的文字来表现情感,这是难能又不易的。如他写他的家乡祖籍京竹:
其一:
春满江南桑梓怀,几多念想又相捱。
山间陇上无忧闹,时有泉声入梦来。
---《梦回京竹》
其二:
寻访儿时草垛房,当年伙伴对家常。
我装八路你逃命,最是无邪旧日光。
---《回老家与儿时玩伴话旧》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常常思索,一个诗人或作家,到底要带给我们读者一些什么呢?仅仅是一些华美文字?亦或小资情调?或是一番“自恋”的爱恨离愁?我想,应该都不是。否则,很难引起读者共鸣。一切好的文学作品,应能也应该是对人的一种思想熏陶、情感感染和生活启迪。而邓才升的诗词恰恰就是如此,细细咀嚼诗人的每一首诗词,都能获得人生的某些启迪和精神享受,这也正是他诗词的无限魅力所在。邓才升先生的诗词风格是本真质朴与清新唯美的,那是缘于他的诗词取材于真实简朴的生活,再加上他采用简洁明快的叙述方式来表达,这也使得他的诗词呈现出“鲜活”的特色,了然而富有张力,简洁而富有内涵,朗朗上口,清新脱俗,从而凸显出独特视角与款款温情。如:
谁道夕阳美,无情当此时。
欲留言语绝,作别话音悲。
遮嘱叮千次,离眸泪百回。
蛙声知我意,反复问归期。
---《娘亲遮嘱》
还有比如在他的诗词中,多次出现的对妻子卓郴西与爱女邓卓雅的深情挚爱:
其一:
倾情国企韶华逝,廿载漂泊风雨中。
才为油盐奔北路,犹愁柴米步西风。
和颜融化寒心泪,鄙色催敲奋进钟。
尘世莲盘千粒子,苦甘咀嚼两朦胧。
---《退休感怀赠内子》
其二:
数度寒窗寂夜声,几多袁水岸前行。
童心偏爱书山路,志趣独钟学海情。
六载他乡逐瑞梦,三年异域起鹏程。
女杰何必须眉让?自古英才艰苦成!
---《女儿攻读硕士研究生感赋》
生活即诗,诗即生活。读邓才升先生的作品,我常常被一种浓浓的“爱”的气息所感染所感动。初觉通俗易懂,再读回味无穷,初觉我也能写,提笔相差千里。真是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又如德国剧作家、诗人、思想家歌德曾经的“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所自言”。
文学创作,是作家、诗人自我情怀的集中展现,要写好着实不易。而短小精悍的诗词,要出精品尤难。如下面这首《八声甘州●女儿红》,我就认为它有足够的气势磅礴,比美唐风宋韵:
看神州大地秀河山,条条似盘龙。越千年文化,地灵人杰,辈出英雄。书画琴棋佳酿,盛世汉唐风。酒有千余种,惟你独钟。
才是一杯下肚,气血通体畅,醉我心胸。问杯中何物?名为女儿红!涌豪情、醇香千里,又一回、尘事尽成空。今生愿、与君长伴,春夏秋冬。
---《八声甘州●女儿红》
邓才升先生的诗词,是有灵魂又有根的。灵魂是“质朴与善良”,根是“家国与情怀”,而提供灵魂与滋润根的土壤,就是他那家乡农村广袤的田野,他始终把创作的落脚点放在家乡,放在当下的火热生活、平民的喜怒哀乐、家国的沧桑巨变中。正因为如此,他的诗词里也记录着人性的脆弱、心灵的真善和生存的无奈。如:
其一:
某日晚,曾背后捅刀之小人,有求于我,设宴欲请,我断然拒绝。人格生来无贵贱,可人品却有高低。
我已饮千杯,谁知你是谁?
神如高力士,不配才哥陪。
注:我虽坦荡,对谁都一视同仁。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志不同道不谋》
其二:
与妻举眉三十年,回眸过往尽戚然。都说岁月是把杀猪刀,细看妻为家操持,似松子模样双手和道道深记鱼纹,感慨信焉。题记。
风雨卅冬春,思来已泪人。
油盐茶酱醋,碗筷甑锅盆。
窝垒情衔苦,心牵爱烙痕。
屠刀屠岁月,一岁一鱼纹。
注:成家近三十年,琐碎家务,绝大多数,都是妻负重前行。扪心自问,有情有义。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感恩并赋。
---《赠内子感怀》
众所周知,有广度、深度的诗,总能让人感受到一股内在的奋发力量,读后回味无穷。邓才升先生在他的诗词集《煮诗蒸词》里,就有大量反映生活感触的诗,可以看出他深切理解与同情底层大众生活的辛劳和艰苦,深切尊重与赞美底层平民生活的奉献和光荣,以及在这种环境下磨练出的他那坚韧和豁达的性格。如:
其一:
常将愁别比黄连,犹喜相思作可怜。
身厌田园疏土地,心思远志总讬天。
沽名钓誉多余力,实干躬耕却不甘。
莫再轻言尘世苦,老农日午正挥鞭。
---《书生病》
其二:
武功山上话沧桑, 我自登临恰暮阳。
万里碧波横地毯, 千年红豆立村旁。
松为迎众坛为鼓, 雾作披衣地作床。
扯下白云书壮志, 挽弓弯月射天狼。
---《三登武功山》
诗词与生活中,邓才升先生还是一位对家庭、对生活、对工作都充满十分的爱心、豪情与热爱之人。我每每与邓才升先生交谈,或是每每读邓才升的作品,我心情总是难以平静:他对自然世界的一切景物和人类生命的所有景象,所有敏感认知,都凝练了诗人自己那格外深邃的审美情趣与理解深度。他的诗能给读者人生的许多正能量,有的让我们享受美感,有的让我们净化心灵,有的让我们顿悟人生。在诗词里,邓才升先生似在跟我们深沉对话,又似闲扯家常,但往往这种讲述,在不知不觉地叩动着我们的心弦。如他的新诗《最美的蝴蝶》:
琴弦上/盛开了一个季节/柔情似水的音符/穿梭着芳草古辙 翩跹出一对/最美的蝴蝶/忧伤似雾/又如漫天飞雪 让人羡又怜的两只蝴蝶/主演千古的炽热
故事古老拥有四季/却没有花开花谢/蝴蝶很美/却枕着苦涩/日日夜夜 颤飞的双翅/舞动着岁月/绣着当初淋漓的口子/诉说着呜咽 斑驳又潮湿的路/渐渐模糊摇曳/孤独的坟头上/散落一地枯叶 拾掇所有的一切/轻轻地放在/心的世界/慢慢地慢慢地堆叠 悲伤远了/余音未绝/心在滴血/泪在送别
---《最美的蝴蝶》
近五十年的人生阅历告诉我:喜欢与文字亲近的人,应该都是一些生活细腻、感情丰富、善于用心的触角去感知人生百态和生活百味的人。文字写作,我难及才升,但我却极爱读书,也喜欢与文字亲近!手捧《煮诗蒸词》,读着读着,泪水遮眼,感觉自己的内心在不断的洗礼与升华。有友如此,幸莫大焉!
作为学弟与好友,我一直关注邓才升先生的诗歌创作,通过关于他的媒体登载作品、赠书、朋友圈等途径,几乎读过他的所有的作品。读后,我不得不实话实说,我的确被他那醇香质朴又别致清新的平民风格所吸引,这些共同的兴趣爱好,让我们成为灵魂深处的知音。此时此刻,在这个清风送爽的月白夜晚,“餐食”着邓才升先生的诗词稿,犹如在品一杯色香味都俱佳的浓热的泡茶,越品越畅,越品越香。
祝愿邓才升先生的诗词及文学创作抵达到一个新的更高境界,更期待他为我们带来更多更佳的作品。
是为序!
序作者简介:欧阳山,字永荣,男,1973年8月生,芦溪县银河镇墨溪村西山头人。现任芦溪县家电协会会长,国美电器--芦溪县世界之 窗电器行总经理。自幼爱好文学,尤喜诗词,经商之余,长年致力于当地诗词及地方人文等文化事业。





编辑:一帘幽梦

吴丛军,网名一帘幽梦,医务工作者。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辞赋社会员。萍乡市作家协会会员,萍乡市文艺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萍乡辞赋学会副会长兼诗词主编,萍乡市诗词学会会员,萍乡市楹联学会会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爱好文学,有散文和诗作见于《人民日报》有品质的新闻《长江诗歌报》《中华辞赋》《河南科技报·百花苑栏》 中共中央《实事求是学习网》《世界名人会》《丝路诗刊》《北京头条》《慈善中国书画院网》《中华时报》《上海文艺网》《江西新闻网》《萍乡日报》《中华诗词学会女子工作委员会》等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并获等级奖。获第九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获2022年“最美中国"当大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获2023年第二届“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有古体诗入选《世界汉语文学大观》及美国2020年《六月荷诗历》诗集书中。中国诗歌网认证编辑,红V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