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月正春风
解读诗人何树华《七绝·肥城采风(三首)》
作者 楚廷富
学诗,先敬诗人何树华诗一首。
《桃花源里著新传》
人间佳景武陵田,有缘居住变神仙。
贤遥不惑亲故地,桃花源里著新传。
诗人原诗如下:
《七绝·肥城采风(三首)》
引子: 肥城采风,故地重游。看了中央行,赏了垛子石, 读了原上草,会了老朋友,等于读了三本书:《花间集》、《石头记》、《原上草》。收获满满,不亦乐乎!
《花》
胜日寻芳忆旧游, 武陵小住几春秋。
桃花识得当年我, 笑问缘何白了头?
《石》
日月精华孕石猴, 古今风雅著红楼。
天荒地老三千劫, 李广弯弓敢射不?
《书》
文朋诗侣共优游, 阅罢花间阅石头。
到底不如原上草, 春风野火自千秋。
诗人三篇短小而精悍的诗,运用简练,生动,含蓄,优美的字词进行搭配,从而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精妙,拥有着无穷无尽的力量。
因为诗前引子和三首诗是串联着的, 必须统观领悟。
一、学习诗人三诗前引子的深意
故地重游指的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这个汶上县出生的诗人何树华,曾在肥城工作过几年,故地给他留下了深刻的美好印象。时隔近四十年,诗人故地重游。
诗人说的看了中央行,是指肥城市规模最大的桃园,总面积有6万余亩,占肥城10万亩桃园的6成多,是肥城桃的主要发源地。这里北靠白云山之阳,水土条件特别适合肥城桃的生长和营养成份的需要。每到春天,十里花海是这里独有风景。山上山下,沟内沟外,山川平原,到处桃花烂漫,犹入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一般。中央行里产的肥城桃,以个大质优,果肉细嫩,气味芬芳,营养丰富,品质最好,而驰名中外,被供认为群桃之冠,是历代皇室贡品。新中国建立后, 就没了进贡之说。但是,原西尚里村党支部书记,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李志文,曾受到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为报党中央毛主席让贫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恩情,从1953年起,先后多次给党中央毛主席寄桃送桃。毛主席均以资还礼。 当李志文向周恩来总理提出,请毛主席为桃园取名中央行题字时,周总理说道,这事中央有规定,国家领导人不准乱题字。 你们如果愿意叫就叫吧。(这是李志文后来告诉作者的。) 这就是中央行的由来。纵观历代文人,都把桃花和果实作为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据《唐宋诗词有关桃花现象的研究报吿》指出,在《全唐诗》中,桃花诗有293首,《 全宋词》 中,桃花词占169首,《 全宋诗》中,桃花诗就有865首,加上元明清桃花的诗词,达到了1800多首。翻开古典文学,可谓满眼的桃花灿烂。看现时,当代广大的人民群众,生活都富欲了,也和文人们掺和起来了,投入了休闲观光的桃花天堂。
诗人讲的赏了垛子石,指的是桃都王瓜店街道办事处, 所辖的西北8公里山梁上的一个村庄。垛子石村北面,有一块大石竖立,光绪十七年(1891年)《 肥城县志》描述,此石“高数丈,四面各丈余,红黑色,击之作金铁声,三小石支其下,名垛子石。” 这块石头的来历,传说古时华水南部一带,山峰林立,交通不便,给人们生活造成极大的艰难。 二郎神为解民困,决定把阻挡人们交通的山担到东海里去。 当杨二郎担着山来到这个村北光石梁时,觉着鞋内有东西硌脚,便托鞋把它磕了出来,原来是块小石头。就是现在的垛子石。垛子石村过去经济比较薄弱,后来经过全村122户400多人的艰苦奋斗,人们富足了,把石头山、石头房、石头磨、石头碾、石头田全都变成了人们参观游揽的展品。
诗人的读了原上草,说的是他在故地重游的间隙,阅读了桃都作家于洪文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原上草》。这部作品回望了一个时代,展望了这个时代的中国农民特别是底层人士的精神图谱,弘扬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生命主旋律。 作家于洪文命运多舛,但始终怀揣梦想,顽强奋斗,终于在改革开放的春天,迎来人生美好的亲身经历创作而成。作品以于黄草平凡善良而又坚韧刚强的人生为主线,从1968年一直写到2008年,贯穿近半个世纪,洋溢着百折不饶,自尊自强的励志精神,艺术地表现了四十多年来,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和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
诗人的读了三本书,《 花间集》、《 石头记》、《 原上草》说的是:
《花间集》是指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版的词画合一,文学与美学的经典之作,共十卷,为五代西蜀赵崇祚所编。书中共收录了温庭筠,韦庄等18位花间词派诗人的500首经典作品,反映了早期词史上词创作的主体取向,审美情趣,体貌风格和艺术成就,并深刻影响了汤显祖,曹雪芹,王国维,俞平伯,蒋勋,朱光潜,叶嘉莹等名人大家。画作,共收录了晚唐至现当代张萱,石涛,宋徽宗赵佶,吴昌硕,齐白石等42位顶尖绘画艺术家的110幅花鸟和仕女经典藏品。《 花间集》已成为当下中国高校中文系必修书目。
《石头记》是曹雪芹的原著名,被后人改为《红楼梦》名。曹雪芹在第一回的开篇中,有一段“引子”,简单介绍了为何要写这本书,并讲了一个仙幻故事:女娲补天时,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灵石,只余一块,弃在青埂峰下。许多年后,余石通灵,自艾自怜,跟其他用来补天的石头比,感觉自己没用。正在此时,来了一僧一道,谈论人间荣华富贵, 石头动了心,开囗说话,央求仙人带自己入凡尘。仙人规劝后施法,把石头变成了通灵美玉,飘然坠落凡间。即为贾宝玉出生时所銜之玉,历尽离合悲欢的故事,演绎成了《石头记》,即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石头上面记录的清朝富室贵家的南柯一梦,也暗示着宝玉与黛玉前世的“木石前盟”,因此成就了一部巨著,以文学形式记载历史。在这部作品中,共用诗、词、曲、谣谚、谜令、赋、韵体文、联对206篇(首),还有18个匾额。
《 原上草》已上述。
二、 学习诗人三诗理解词情句意。
对《花》诗意韵的理解。
“胜日寻芳”,诗人是写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到肥城十万亩桃花园,观赏美丽的景色,享受生命中美好的事物。“忆旧游”主要是缅怀故友的深情。“武陵小住几春秋”, 作者是把肥城视为陶潜笔下,环境优美,人间幸福的桃花源。 因在此工作小住过三、四年的时间。“桃花识得当年我”,是诗人小住肥城时,每年春季都和诗朋约定去赏桃花,也就成了桃花亲密的朋友,一见面 当然认识了。“笑问缘何白了头?”这正是诗人的妙笔所在。诗人把桃花人性化了,让它开口说了话:当年认识的时候,你风华正茂,笑问现在为何老态龙钟,头发都白了?通过“笑问”,反映了诗人正确笑对人生规律的好心态。
对《花》诗词句意源的寻觅。
“胜日”:1、指晴日,亲友相聚或风光美好的日子。如出处: 金 刘仲尹《秋日东斋》诗:“胜日一樽能笑客,更须官鼓候晨挝。”2、古代五行家谓金、 木、 土、 水、火五行相克之日为“胜日”。如《汉书音义》:“如火胜金,用丙与丁日,不用庚辛”。“寻芳”:寻觅美好的景色,游赏春景。如唐 姚合《游阳河岸》诗:“寻芳愁路尽,逢景畏人多”。“忆旧游”:一为南宋兴起的词牌名,二为缅怀故友深情。如顾况《洛阳早春》词:“何地避春愁,终年忆旧游”。李白《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词:“此地别夫子, 今来思旧游”。 “武陵”:郡名,陶渊明《桃花源记》的代名词。如唐 王维《桃源行》诗:“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宋 魏了翁《水调歌头》:“更进一杯酒,春近武陵源”。“小住”:短暂的居住。如宋 陆游《留题云门草堂》诗:“小住初为旬月期,二年留滞未应非。”陈毅《失题》诗:“小住杨沟一月长, 评衡左右费思量”。“几春秋”:几年的时间。如宋 谢枋得《秦人洞》诗:“来避秦人万事休,鸟啼花落几春秋”。“桃花识得当年我”:因为诗人多次来观赏桃花,便借用桃花认识当年的他。“笑问”:笑着询问。如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缘何”:因何,为何。如唐 孙元晏《谢澹云霞友》诗:“缘何唤作云霞友,却恐云霞未似君”。“白了头”:头发白了。如元 赵秉文《青杏儿》词:“劝君莫惜花前醉,今年花谢,明年花谢,白了人头。”
对《石》诗意韵的理解。
“日月精华孕石猴”,诗人是指名著《西游记》里的大英雄孙悟空,是石头受天真地秀,日月精华的孕育产生的石猴孙悟空。“古今风雅著红楼”,这里,诗人专指文人雅士阶层,历代有才能的人著《红楼梦》。“天荒地老三千劫”,诗人是指经历极其久远的时间,成败三千劫的磨难。“李广弯弓敢射不”,诗人是说,你李广虽是汉朝大将,曾有射虎镞入石的本事,面对石猴和垛子石的圣石,你敢射不?这首《石》诗的意境,诗人还有自己更深刻的蕴意。
对《石》诗词句意源的寻觅。
“日月”: 1、古人多用于比喻丈夫。如先秦 诗经《国风·邶风·日月》诗指出,“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胡能有定?宁不我顾”……两汉曹操《观沧海》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指时间。“精华”:指事物之最精粹,最优秀的部分。也有精神元气的含义。如汉 刘向《九叹·惜贤》词:“扬精华以炫兮,芳郁渥而纯美”。“孕石猴”: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主要脚色孙悟空,是由石头孕育演变而来的。也可理解为孕能人,孕才人。“古今”:指古代和现代。如唐 杜甫《登楼》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风雅”:1、指外貌有风度,举止端庄文雅有学问的人。2、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大雅》,《小雅》亦用以指代《诗经》。3、风流儒雅。如唐 杜甫《戏为六绝句之六》:“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南朝 梁萧统《序》:“故风雅之道, 粲然可观”。“著红楼”:1.著:显著,显出,写作,著作,著名,卓著,如宋 辛弃疾《清平乐·题上卢桥》词:“清泉犇快,不管青山碍。千里盘盘平世界,更著溪山襟带。” “红楼”:1、红色的楼。泛指华美的楼房。有时也指富贵人家女子的住房。2、辛亥革命时期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因红瓦红墙,武汉人又称为红楼。3、《 红楼梦》的简称。作者曹雪芹,高鹗续。如唐 白居易《秦中吟》:“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宋 王庭珪《点绛唇》词:“花外红楼,当时青鬓颜如玉”。“天荒地老”:1、边远荒僻。2、指未经开辟的或荒芜的。3、科考未出过及第人才,谓之“天荒”。如明 李流芳《黄河夜泊》诗:“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地老”:1、指土地衰老。2、和“天荒”连起来,是指经历的时间极其久远。如唐 李贺《致酒行》诗:“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三千劫”: 佛家语,天地一成一败谓之一劫。“三千劫”,时间极长久。如唐 吕岩(吕洞宾)《仙乐侑席》诗:“曾在天上三千劫,又在人间五百年”。“李广”:陇西人,是汉朝大将, 精通箭术,善骑射,在历次战斗中,勇猛杀敌,屡立战功。 汉武帝时,李广为右北平郡太守。当时这一带常有老虎出没,危害人民。出于为民除害,李广经常带兵出猎。如唐 王昌龄《出塞》诗也称赞过他:“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弯弓”:1、挽弓,拉弓。2、弯曲成弓形。如唐 崔融《拟古》诗:“拔剑斩长榆,弯弓射小棘”。“敢射不”:有没有勇气和胆量敢射圣石?
对《书》诗意韵的理解。
“文朋诗侣共优游”,指诗人和文化界,文艺界的朋友和诗友们,一同享受假日的优闲去春游。“阅罢花间阅石头”, 诗人是指看过了桃花园,欣赏了垛子石。这里也暗指《花间集》和《石头记》。“到底不如原上草”,诗人看后作了比较, 感到都不如于洪文创作的自传体小说《原上草》这本书。“春风野火自千秋”,诗人指春风草绿又一春。但经常有无情的野火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的茂盛,年复一年,直到千秋。
对《书》诗词句意源的寻觅。
“文朋”:指文化界和文艺界的朋友。“诗侣”:指诗友。 如元 吴师道《野中暮归有怀》诗:“酒禁未开诗侣散, 菊花时节自登临”。“共优游”:共同的游揽美景。如宋 张继先《听元规琴》诗:“万物纷然在, 浑沦声不流。 昔人弦上取, 今我意中求。 水激崖边石, 风高岛上秋。 相看得真乐, 天地共优游”。“阅罢”:看完。如宋 史尧弼《黄雀饷师浑甫家仲安其一》诗:“人事如何只好乖,即今怀抱乡谁开。短檠阅罢三千牍, 遥夜相望把一杯”。“花间”:1、指桃花园。2、 指五代后蜀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此书对后代影响很大。“阅石头”:1、看石头。2、指垛子石。3、指曹雪芹创作的《石头记》。后人改为《红楼梦》。“到底”:1、原来。2、 追究,究竟。3、毕竟。如唐 李山甫《秋》诗:“邹家不用偏吹律, 到底荣枯也自均”。宋 汪元量《莺啼序·重过金陵》词:“清谈到底成何事? 回首新亭, 风景今如此”。“不如”:1、比不上。2、不象,不符。3、干脆。如《论语》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原上草”:1、指广阔的原野上生长的花草。2、指作家于洪文创作的小说《原上草》。如唐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春风”:1、 指春天的风。比喻和悦的神色和良好的环境。2、指恩泽,融和的氛围。3、指作家的散文,电视剧等。“野火”:1、指荒山野地燃烧的火。2、指燃烧地里野草的火。3、指磷火。 如《战国策·楚策一》指出:“於是楚王游於云梦, 结驷千乘, 旌旗蔽天。 野火之起若云蜺,兕虎之嗥若雷霆”。“自千秋”:1、指年代非常久远。2、指敬辞人的寿辰。如清 雷钟德《班定远祠》:“才俊一门绝辈流,父兄作述自千秋。男儿别有出奇法,手取人间万户侯。”
三、学习诗人三诗技巧艺术运用。
诗人在三首诗中,有的采用借景抒情,有的采用用典升华,有的采用对比见美,有的采用联想呈意,有的采用潇洒抒怀。只有把三诗通联起来学习,才能见识诗人透澈的技巧艺术的运用。
一是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艺术。
借景抒情,是诗人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例如诗人《花》诗中:“桃花识得当年我, 笑问缘何白了头?”因为诗人在肥城时,每年都来看桃花,已经和桃花混熟了。因此,诗人借景抒情,把桃花以人性化的技巧妙笔,写出“桃花识得当年我”,“笑问缘何白了头”。抒发了诗人面对现实的情怀,头发白了有什么可怕的,心境还是当年的我。反映了诗人正确对待人生的世界观。
二是学习诗人用典修辞的艺术。
用典是对典故的使用。例如事典中的史实,神话,传说, 寓言;语典中的诗文,言论,见解,主张等。诗人通过用典,以达突出某种形象,使意境深远,语言庄重典雅。例如诗人《花》诗中:“武陵小住几春”;《 石》诗中:“日月精华孕石猴,古今风雅著红楼。天荒地老三千劫,李广弯弓敢射不 。” 在这些词语中,“武陵”,“孕石猴”,“红楼”,“三千劫”,“李广”,都是诗人引用的典故。通过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人的诗词更加形象生动;使诗人的意境更加引发联想,内涵丰富;使诗人的语言更加简洁精炼,含蓄蕴藉。例如,把“日月精华孕石猴 ”写成“日月精华产石猴”,就显得太一般了, 就没有“孕石猴”那么形象生动了。
三是学习诗人想象翅膀的艺术。
诗歌是人类智慧精华的结晶,也是最具想象力的文学艺术作品。想象是文学创作的翅膀,更是诗词创作艺术的引擎。诗人凭借精骛八极,神游万仞的想象艺术之力,创作了不少精品佳作。《 石》诗就是典型一例。诗人由周朝的石猴,想象到清朝的红楼,由唐朝吕洞宾三千劫,想象到汉朝的射虎英雄李广;《书》诗中,从五代后蜀的《花间集》,想象到清朝的《石头记》,无不彰显了诗人大胆想象的艺术魅力。
四是学习诗人对比烘托的艺术。
诗人通过运用对比艺术,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的更加鲜明,以突显人物和物象。如《书》诗:“文朋诗侣共优游, 阅罢花间阅石头。 到底不如原上草, 春风野火自千秋。”诗人在诗中就运用了对比的艺术。在文朋诗友共优游中,看了花间看石头,间隙还看了原上草,那样好呢?诗人认为,桃园的桃花,垛子石的石头,和《原上草》这本小说相对比,到底还是原上草有意义。
五是学习诗人形美对仗的(又称对称)艺术。
形美,对于人类来说,总的就是人的形体之美。具体就是人身体的匀称美、曲线美、筋骨美、肤色美、弹性美、姿态美、精神美等。诗歌自然也有自己的形美艺术。也就是在一首诗词中,句子要有句子的形象,诗篇要有诗篇的形象:词汇是水墨,色彩形象;句字是山、是水、是花、是鸟、是云彩、是星月形象;篇章是云蒸霞蔚,青山绿水的画面形象。
诗人在诗词创作中,围绕形美艺术,采取了结构对仗美,押韵对仗美,内容对仗美,音调对仗美,语言对仗美,图景对仗美等艺术手段,把诗写的美美的,夺人耳目,爱不释手。
1、结构对仗美。是指诗歌的结构、句式的美:整句有整句的结构美,散句有散句的结构美;整齐有整齐的结构美, 错落有错落的结构美。三诗把结构做的就非常严谨。如《花》诗中的对仗美:“胜日寻芳忆旧游, 武陵小住几春秋。”整句都是主谓结构,充满诗情画意。散句对仗美也是如此,请看:“桃花”与“笑问”对仗,也是主谓结构。“识得”与“缘何” 对仗;“当年我” 与“白了头”对仗,都是主谓结构。 诗词对仗的颜色美,也是结构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花》诗:“桃花识得当年我, 笑问缘何白了头”两句,“桃花”一词虽未指出颜色,但人们都知道桃花是粉红色的。“白了头”直接说了白色的颜色。诗词对仗的图画美也是如此。如《石》诗:“日月精华孕石猴, 古今风雅著红楼”两句,“孕石猴” 说的是孙悟空的伟大形象画面;“著红楼”说的是贾宝玉,林黛玉的恋情等画面。这些对仗结构的诗词,给人视觉上以强烈的美感冲击,让人过目难忘。
2、押韵对仗美。指的是,把固定的统一的韵脚放在规定的位置上。七绝诗的韵律是二、四句押韵。如三诗,《 花》诗二四句为:“几春秋”、“白了头”押韵。《 石》诗二四句为:“著红楼”、“敢射不”押韵 。《书》诗二四句为:“阅石头”、“自千秋”,都是押韵对仗的,阅读起来比较舒畅。
3、内容对仗美。指的是,诗的散句和整句都是对仗的。如《花》诗:“桃花识得当年我,笑问缘何白了头”。桃花与笑问对仗;识得与缘何对仗;当年我与白了头对仗。《石》诗,天荒与李广对仗; 地老与弯弓对仗; 三千劫与敢射不对仗。《 书》诗,到底与春风对仗; 不如与野火对仗; 原上草与自千秋对仗。三诗的整句也都是对仗的。
解读到此,受益满满。借机再向诗人何树华献上诗一首。
《寻得曼妙乐九天》:
赤日炎炎卷热浪,百鸟山林沐凉泉。
翁者取静温诗韵,寻得曼妙乐九天。
2023.7.13
作者简介
楚廷富 男,汉族,1941年12月生,山东肥城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时任解放军某团、师、肥城县新闻干事,肥城县文化局长、党组书记,中共肥城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党支部书记后兼《肥城市报》总编辑,技术职称:主任编辑、高级政工师。
作者从90年代开始,就创作了不少文学作品,例如散文《让您亲个够》,轰动了全省、全国,被评为精品;《米兰花儿香》被收入《新世纪文学精品散文卷》中。作者还创作发表了诗歌100多首,仅《春夜》诗词巻就占了50多篇。《春夜》诗歌配照片稿,曾获全国副刊评选一等奖。作者文学专著有:文学作品集《春夜》、摄影散文集《献给党的幸福故事》、散文集《爱情正年轻》、精选散文集《历史的机缘》和山东快书《毛主席与肥城桃》、《陈光,陆房大战把奇功建》等。
作者主编著作有:报告文学集《桃乡情》、《驰名中外数桃乡》及《国家公务员制度概论》。
作者从事新闻工作40余年,在省以上报纸电台用稿3000余件,专著有《县市报总编辑概论》,重点论文有《强化四种意识提高办报厧量》。正是作者这篇《强化四种意识提高办报厧量》,怎样当好总编辑的经验性论文,太有指导意义了,因此,被人民日报出版社、中国文化出版社、中国文艺出版社、中国人文科学出版社、中国世界语言出版社、世界文献出版社等十几家出版社争相出版;国家《新闻出版报》曾以3次文字稿2次照片稿,先后介绍了作者当好总编辑的经验和事迹;《农民日报》、中国文联、上海《新闻记者》等,也都对作者“强化政治家的导向意识,企业家的貭量意识,改革家的创新意识,专业家的素质意识”,提高办报质量,获得“十佳报纸”称号的经验和事迹进行了全方位的推介;各种网络上也争先传播,让作者成了全国最著名的县市报总编辑了。多年来,作者一直被评为肥城市新闻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肥城市委、市政府给作者记大功1次;泰安市委、市政府授予作者“泰安市模范新闻宣传报道员”称号、“泰安市优秀宣传干部”称号;作者被山东省委宣传部等授予“全省优秀宣传干部”称号5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