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灯》
作者:永 昶
灯,是千百年来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照明工具,长此以往,它扎根人心里,成为人们向往美好生活、追求成功的希望和力量的心灯。
自从有了火种,人们利用篝火烤煮熟食,在夜晚和黑暗中用火光照明。随着时代变迁,人类又发明了利用点燃油脂的方法照明。到战国时期,考古发现有大量的青铜灯具出现;时间推移到秦汉时代,开始流行各种造型美观、漂亮的陶瓷灯具;魏晋南北朝时,灯不但用于照明,而且在结婚和祭祀方面都成为必不可少,具有象征性的用途;宋元时代,人们开始使用蜂蜡、羊油和植物油制成蜡烛,配置更加精致的灯具使用,直到后来人们发明了电,开始了电灯的使用。
灯的发展历程一路辉煌。我国解放前虽然有了电灯,但那都是经济基础好的上层人使用,简易的灯一直在民间与平民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因遭受帝国主义列强近百年瓜分和掠夺,我国国民经济处于一穷二白的计划经济时代。我小时候,就连点灯的原料煤油也是限量的。煤油不够用时,父亲就把废弃的破碗底坨修理好,用棉花搓一截灯芯,盘放在碗底坨里倒上胡麻油点燃照亮。这种照明方式一直延续到1990年我们村子通了电,这些古老简易的灯具才从人们生活中淘汰。
火给世界带来光明,灯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并照亮着抱有希望的人去看看实现自己的理想;给人的梦想插上翅膀;给人的历程点燃足够的力量。
西吉县吉强镇回族女作家单小花老师,在文学路上是我受教最早的老师之一,她对文学的执着和追求让我深受感动。她第一次给我们讲解自己在文学界起步的自述时,我听着她哽咽的声音落泪了。在十年九旱的西海固,单老师初中都没读完就辍学了,帮父母谋求生活。嫁人后成为一位母亲,她即要照顾老人、孩子,还要操持所有家务、农活,犁地、摞粮食。陪孩子读书时,她四处打零工、卖甜醅……凡是能维持家计的活她几乎都干过。
听着单老师的自述,最让我感动的是,在21世纪初,生活在六盘山下的人们经济状况相比以前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常言道:“一只手拍不响。”由一个瘦弱女身为擎天之柱的小花老师,虽然早起晚睡,但作为母亲的她,并没有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孩子感冒发烧时她都没钱诊治,就延用传统古老民间偏方,把野甘草熬成水让孩子喝,并用开水煮毛巾,凉到温热时附在孩子额头降温;孩子玩耍碰破额头时没钱去医院包扎治疗,就撕下火柴的黑皮贴到伤口上止血。小花老师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她的生活压力和人生苦水无处诉说、发泄时就更加思念故去的母亲,她心中燃起一盏用文字记录下思念母亲的心灯。
初中都没毕业的小花老师,本来文学底子簿,加之多年的荒废,很多字都不会写了,然而,在她心中点燃的这盏灯依旧亮着。她在陪孩子学习的同时,拿来孩子们写过的作业本开始练字、写作,不会写的字就查字典。由于对拼音的前后鼻音分不清,在孩子们帮助下重新刻苦自学。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小花老师并没有放弃她用文字书写思念的决心。
“天下没有不漏风的墙。”她这一举动,被街坊邻居知道后开始冷嘲热讽。小花老师在生活艰苦,精神低迷的情况下,心中那盏灯却永远亮着,她顶着用言语难以表述的各种压力坚持学习写作。有一天,她鼓足勇气把一篇稿件拿进西吉县文联,文联工作的老师接待了她,认真帮她修改稿件,并在《葫芦河》上发表,在西吉文学界众多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单老师更坚定了写作信心。
2016年5月13日,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来为中国首个文学之乡西吉县开展“文学点亮生活——全国公益大讲堂”时,亲自来看望小花老师,为她热爱文学的执著之心增添了燃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心灯”。在她一如既往的坚持下,成功的实现了自己的文学梦想,最终她的第一部散文集《苔花如米》出版了。
小花老师在贫困、无奈和身边邻里刮目相看的环境中,努力坚持,她的精神和毅力使那盏心灯一直亮着,照耀着她坎坷不平的文学之路。农民作家不少,像她这种条件走向成功的实例却并不多见。心灯让她走上了文学的阳光大道。
灯,是对每个有人生理想和抱负追求者的“充电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