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清头条》总第209期。运河名城,山东临清。江山如此多娇,运河浪花真好。每篇文章阐述一个道理,每首诗歌突出一个主题。怡情益智,启迪人生。请大家分享。

中华优秀少儿故事之29
七岁神童张九龄
韩积蕊编辑

唐代名相张九龄,自幼天资聪慧,才智过人,五六岁便能吟诗作对,一时人称神童。七岁那年春天,张九龄随家人游宝林寺(江苏常州寺庙)。宝林寺是名刹,香火鼎盛,风景秀丽,游客如云。张九龄被迷住了,看得兴致勃勃。忽报韶州府太守(相当于现在省长)率州衙官员进香朝拜。殿前香客连忙回避。张九龄把进寺前折的桃花藏于袖中,若无其事地看着太守随从摆弄供品,没有一点害怕的样子。太守见九龄活泼天真十分可爱,面貌清秀,想试试他的才气如何。便问:“你莫非想吃供果?我出个对子,若对上,就给你供果吃。”张九龄信口道:“好呀。”太守早已看见九龄袖藏桃花,就出了个上联“白面书生袖里暗藏春色。”
九龄接口应道:“黄堂太守胸中明察秋毫。”太守思忖,这小孩真是个神童,再考考他。又出一对“一位童子,攀龙攀凤攀丹桂”,张九龄猛一抬头,正对面前三尊大佛像,触景生情,便应“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太守与随从无不惊叹:此子日后定非等闲之辈。
张九龄拿着太守赏给的供果去后面玩,被一和尚看见,以为他偷吃供果。九龄说是太守赏赐的,和尚不信:“凭什么说太守给你的?”九龄诉说原委。和尚好生奇怪,便让九龄说太守出的对子。九龄念出太守上联,和尚又问“那你又是怎应对的。”九龄灵机一动,便说我对的下联是:“满寺和尚,偷猪偷狗偷青菜。”和尚一听下联,心头一惊,便拔脚要追太守去说个明白。呵呵。

【张九龄简介】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唐朝开元盛世名相,诗人。678年出生于世代仕宦的家庭。曾祖父张君政曾任韶州监察局长秘书;祖父张子虔出任过广东信宜县监察官;父亲张弘愈曾为新州索卢县副县长。张九龄幼时聪明敏捷,9岁就懂得文章的类别,13岁能写出好文章,时常用书信请求广州刺史(相当于现在的省长或市长)王方庆,王方庆非常赞赏他,说:“此子必能致远”意思是这个人一定能有所作为。王方庆的赞叹,对鼓励他立下远大志向起到积极作用,且对他后来从政理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青年时期的张九龄,才智过人,勤奋好学,能诗善文。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24岁登进士第,为唐朝著名诗人、考功郎沈佺期所赏识。被授予校书郎(专司典校书籍)官职。从此踏入仕途。他奉旨代撰敕文,对御而作,不须草稿,援笔立成,深为玄宗倚重。玄宗遂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任命张九龄为尚书右丞相。后来宰相每次推荐公卿时,皇上对张九龄优雅的举止,非凡的风度和超人的才干,赞赏有嘉。一定会问:“节操、品质、度量能够像张九龄吗?”可见张九龄德高望重,成为皇帝选拔官吏的标杆。
唐朝处在全盛时期 ,但却又隐伏着种种社会危机。张九龄针对社会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从政之道,强调保民育人,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坚持革新吏治,选贤择能,以德才兼备之士任为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针,缓解了社会矛盾,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开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后世誉为“开元之世清贞宰相”三杰之一。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春,他请求回乡拜扫先人之墓,因遇到疾病去世,享年62岁。
【评价及影响】
张九龄是开元时期为国为民贡献一生的贤相之一,也是唐代唯一个由岭南书生出身的宰相。他耿直温雅,风仪甚整,时人誉为“曲江风度”。又是一位诗文俱佳、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尤以诗歌艺术成就为高。在唐代诗坛上,他是继陈子昂之后,追踪汉魏风骨,打开盛唐局面的重要一人。他以其诗歌创作和政治地位,影响了一代诗歌的发展。张九龄文集《曲江集》仍留传后世。

【感悟】
家庭是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首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的言论、行为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塑造着孩子的品行。家庭教育给孩子的影响深入骨髓,这是任何学校教育替代不了的。张九龄出身官宦世家,良好的家庭教育决定他一生的发展。新时代新气象,年轻父母们要不断地自我提升,尽最大的努力,加强学习,谨言慎行,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


【作者简介】
韩积蕊,笔名寒冰,山东临清人。民盟盟员、中学退休教师。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省“五老”志愿者,聊城市老教师宣讲团成员,京杭书院讲师团成员、临清市关工委传统文化宣讲团成员、市宣传部理论讲堂宣讲人,市老年大学古典文学讲师,《都市头条》文学平台主编。编撰六部书稿,出版三部。著书立说搞讲座,发挥余热做公益。

【运河浪花】
~~~~~~~~
纵情笔墨 愉悦自我
~~~~~~~~
特邀顾问:冯喆
文史顾问:文博 鸿涛
总编:运河浪花
主编:寒冰
美编:玉玲
校对:凌云
编审:冰凌斋主人
编委:立诚 圣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