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双顶
极具聪慧才智的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气势,终写成不朽的巨著《史记》。可就是这样一位聪明绝顶之人,却也逃不过一时糊涂之厄运,不识大体为投降匈奴的李陵仗言,而受到牵连遭腐刑,被班固慨叹见识广博之人却不能运用智慧为自己免受极刑。
可叹的是,评人者班固本人,也步其后尘而成了前车之鉴。智慧如同司马迁的班固,竟然被贪图功名所蒙心,依附窦氏势力,在五十八岁时还毅然请缨北上,随窦宪大将军抗击匈奴,也取得了功成名就之绩,可最终因窦氏专政失败,而受牵连坐罪死在洛阳狱中,以《汉书》传世扬名。所以,南朝宋时的范晔,在《后汉书•班固传》中评说班固是:“过去班固慨叹司马迁的遭遇时说:‘司马迁见识广博,却不能运用智慧为自己避免极刑。’可是班固自己也身陷大狱而死。这可以说是智慧已经能够洞明世事,但在行动上却不能遵循事理行事。这是古人之所以反复对世事能明察秋毫,但轮到自身时却目不见睫吧?”
那么,范晔本人真的能够高人一筹而不重蹈他们的覆辙吗?遗憾的是,同样聪明绝顶的范晔,也是说人者明白,轮到自己头上一样犯昏。一贯桀骜不驯的范晔,是才大于德,不拘小节而遭人妒,多次受挫却不改其行,终为宋文帝所弃而怀怨望。由于根本不牢,有了非分之想,被小人游说蛊惑而参与刘义康的谋篡,被腰斩于市,将生命定格在四十八岁上,被他人也叹之:“可惜!满腹经纶,葬身此地”。留下了一部不朽的史学巨著《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被后人称为“史裁如范,千古能有几人”。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前车之覆、不为后车之鉴的事,竟然发生在绝顶聪明之人身上,而且还是一犯再犯不停歇呢?
唐代思想家赵蕤在《长短经•昏智》篇中,对聪明人出现昏智的情况进行了探寻,得出的结论是“夫神者,智之渊也,神清则智明;智者,心之符也,智公则心平。”意思是说,智慧明达是由于神清气爽,而精神则是智慧的渊源,智慧则是心灵的标志,公正无私就会心平气和。他认为之所以出现智昏的情况,不是因为愚笨,也不是不明白成败的原因,而是被声色、权势、利益、愤怒或偏爱把人的智慧弄得昏暗不明了,才有了昏智的发生。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人的内心怀有私欲,而丧失了自己的本性,人一旦专注于利益上,本心就会迷乱而智昏。综观历史上的人物,利令智昏者大有人在,是层出不穷。
胸怀大志、身拥大才的孔子,官至代理宰相之后,三个月就将鲁国治理得路不拾遗,却为何要放弃高位去周游列国呢?这是迫不得已的无奈之举。《史记•太史公自述》中说,孔子担任鲁国的司寇,想振兴鲁国,却遭到了各诸侯的嫉恨,因为他们害怕鲁国强了对他们不利,而鲁国国内的大夫们也千方百计地压制他。在这种情况下孔子知道他的“言之不用,道之不行”,才开始走出鲁国。这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较为详细的纪载。
鲁定公刚起用孔子为代理国相时并不昏愦,对孔子言听计从而放手让他治理,所以鲁国很快就取得了好的效果。这让相邻的齐国受不了,齐景公认为孔子当政,鲁国必然会成为霸主,一旦鲁国成为霸主,就一定会最先吞并相邻的齐国,为此而担忧发愁。就有手下的大巨给他出意,说:“这好办呀,除去孔子就像吹起一根羽毛那么容易。给鲁定公送乐女就行,让他沉溺于女乐之中而荒废国事,孔子必定会劝谏,鲁定公定然会不听,孔子无奈就很容易地离开鲁国了。”
于是,齐景公就听从了他的建议,在齐国选出八十位的美女,将她们打扮得花团锦簇,教会她们康乐舞后连同一百二十匹带斑纹的骏马送到鲁国。开始时在鲁都城南的高门外进行展览,很快就吸引了鲁国的权贵季桓子私下观看,觉得很是中意,就给鲁定公安排了去看,一看就是一整天,而无心再理政事。鲁定公由此听了女乐之后,果然荒于国事,三天都没有临朝听政。孔子见此,只好说:“有那些女人在这里唱歌就够了,我也没有什么用武之地,可以离开鲁国了。”于是孔子就开始了周游列国,齐国达到了自己所想要的目的。这就是鲁定公因声色所迷而失去智慧的例子。
战国时期,秦赵两国发生长平之战,结果是赵军被秦军打得残败,致使四十余万士卒被秦军坑杀,连都城邯郸都险些被毁灭。秦赵两国之所以发生长平之战,就是赵王的利令智昏为贪得韩国上党地区国土所至,而翩翩佳公子的平原君,不识大体而助纣为虐,才有了悲剧的发生。
赵孝成王四年,秦国大举向东攻伐韩国,切断韩国上党地区与本地的通联。韩国为嫁祸于人,决定将秦国眼看就要到嘴的肉一一韩国的上党地区,献给赵国以引发秦赵之战。于是韩国上党郡守冯亭就用讶说诱惑赵国使者,称“上党已经守不住了,终将落入秦国之手,但上党的官民都愿意归降赵国而不愿归降秦国。上党现有十七座城邑,我请求将它进献给赵国。”
赵王一听赵使者报告有这样的好事,以为应了他的祥梦,大为高兴,不听平阳君赵豹的劝阻“韩国人所以不降秦而降赵,就是想嫁祸于赵国,试想秦国付出代价而赵国获得利益,即使是强大的一方也不能坐享弱者的这种便宜,而我们弱小的一方又怎能去抢占强大一方的便宜呢?这绝不是无缘无故掉馅饼的好事!”可平原君赵胜却投赵王所好,支持赵王这一贪得的行径,说:“动用百万大军去作战,整年也攻不下一座城,现在坐享其利,白得十七座城邑,这么大的好事不能错失机会。”于是赵王就派他去接受了冯亭的献给的上党城邑,派廉颇为将率赵军驻守长平。秦王见此,暴怒如雷,派白起为将率秦军长驱直入,秦赵两国在长平暴发大战。秦国使用反间计得手,使赵王途中换将,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换掉久经沙场的老将廉颇,最终以赵国全军覆没而告终。这场战争被司马迁载入《史纪•赵世家》之中。这就是赵王被贪利蒙蔽了自己智慧的双眼的事例。
西汉时期,吕后在刘邦去世后,为报太子夺位相争中之仇,即对戚姬痛下毒手,先将她贬为用奴,要她舂米。可怜的她边哭边舂边唱:“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相伍!相离三千里,谁当使告女?”这还了得,吕后大骂道:“贱奴尚想侍靠儿子么?”随将她的儿子从赵国调回毒杀,以绝后患。接着将戚姬残无人道地砍断手足,挖出眼珠,薰聋双耳,药哑喉咙,弄成“人彘”,投入厕所中,折磨至死。他的儿子孝惠帝看后,都当场惊傻,从此终日饮酒淫乐,不理朝政。这被后人大骂吕后的残忍。
可这种后宫残忍争斗之事并未停歇,汉武帝时就又有了陈阿娇与卫子夫之斗,结果是汉武帝一怒之下,将当年的“金屋藏娇”之诺抛之十万八千里之外,将陈皇后打入冷宫之中,即使陈皇后用百金购得司马相如的《长门赋》而弹唱,也唤不回汉武帝的心,最后凄凉地死于长门宫中。这便是被怒气遮蔽智慧的事例。
《史记•赵世家》中还记载了触龙说赵太后的事。说是赵孝成王刚即位的元年,秦国趁机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太后主持朝政,秦军越发攻得急,不得已就向齐国求救。齐王说:“好啊,让长安君来做人质,我们就出兵。”可长安君是赵太后最为宠爱的儿子,大臣们都强力劝谏,赵太后就是不愿意,并明确地对大臣们说:“谁再说让长安君去作人质,我就向他的脸上吐唾沫。”但老臣左师触龙却说服了赵太后,而化解了这场危机。
触龙面见赵太后,出人意料地与赵太后拉起了家常,说起了如何爱子女的事,最后才转到父母对子女如何做才是爱的问题上。触龙问:“三辈以前,上推到赵国建立,历代赵王的受封为侯的那些儿子,他们的封地、封号还有保留到今天的吗?”太后说:“没有。”又问:“不单是赵国,其他诸侯国还有存在吗?”太后说:“没听说过。”触龙这才就此而发展开谏说:“难道是君王之子一旦为侯就变得不的了吗?不是,是因为他们的地位尊贵却没有给国家建立过功勋,俸禄优厚但没有为国家出过力,而他们占有的宝器又特别多的缘故。如今您对长安君宠爱有加,只知道给他很高的爵位,又封给他很多肥沃的土地,又赏给他很多的宝物,就是被爱蒙住了眼,不让他去冒险为国家建立功勋,日后一旦您不在了,那时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足呢?”一语说醒赵太后,而派长安君去齐国做人质而请来救兵,使赵国转危为安。这就是被爱遮蔽了智慧的例子。
由此观之,聪明人之所以犯昏做出糊涂的事,并不一定是他的智慧消退而变愚了,更多的或许是被一时的凡尘所蒙蔽而遮掩了慧心,不管有千种万种之因,都离不开被私欲所染、私利所惑、私心所乱。所以古时候,大禹饮仪狄酿出的异常甘美的酒而绝饮,预言“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齐桓公偿过易牙的和调五味的美食而贪恋,预言“后世必有以味亡其国者”;晋文公得到美女南之威三日不听朝而疏远,预言“后世必有以其色亡其国者”;楚王登强台朓望崩山美景忘记生死而绝离,预言“后世必有以高台陂池亡其国者”。
可见,要治疗智昏者,应先治私治欲治贪,不忘乎所以昏愦,保持住智慧的定力,才是根本。可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完全无私无欲无贪呢?于是,利令智昏的事就层出不穷,聪明人做出愚蠢的事也就不足为奇了。
2023.5.16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中国传统文化业余爱好者,浸淫书海,不时写点感悟,先后在微号公众号多家文学网站平台及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及诗歌数百篇首、上百万字,推出读史札记《大江东去》与《长河拾贝》、文化杂谈《随感叨絮》与《名作墨香》、散文随笔《找寻花鸟》与《我读〈诗经〉》、诗歌集《走向胜利》与《感悟时代》等八部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