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荀子·性恶篇》(第15节)
【原文】
繁弱、钜黍,古之良弓也;然而不得排㯳(qíng,矫正弓弩的器具),则不能自正。桓公之葱,太公之阙,文王之録(lù,宝剑名),庄君之曶(hū,宝剑名),阖闾之干将、莫邪、钜阙、辟闾,此皆古之良剑也;然而不加砥砺则不能利,不得人力则不能断。
骅骝(huá liú,良马名)、騹骥(qí jì,同“骐骥”,良马)、纤离、绿耳,此皆古之良马也;然而必前有衔辔之制,后有鞭策之威,加之以造父之驭,然后一日而致千里也。
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
今与不善人处,则所闻者欺诬、诈伪也,所见者污漫、淫邪、贪利之行也,身且加于刑戮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传曰:“不知其子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左右。”靡而已矣!靡而已矣!
【译文】
繁弱、钜黍,是古代的良弓,但是得不到矫正器的矫正,就不会自行平正。齐桓公的葱,齐太公的阙,周文王的録,楚庄王的曶,吴王阖闾的干将、莫邪、钜阙、辟闾,这些都是古代的好剑;但是不加以磨砺就不会锋利,不凭借人力就不能斩断东西。
骅骝、骐骥、纤骊、绿耳 ,这些都是古代的良马;但是必须前有马嚼子、马缰绳的控制,后有马鞭子的威胁,再加上造父这样的人的驾驭,然后才能日行千里。
人即使有美好的资质和善于辨别理解的智力,也一定要寻找贤能的老师去事奉他,选择优秀的朋友去和他们交往。去事奉贤能的老师,那么所听到的就是尧、舜、禹、汤的正道;和优秀的朋友交往,那么所看到的就是忠诚守信恭敬谦让的行为。自己就会一天天地进入到仁义的境界而不自知,这就是外界环境对他的影响啊。
如果和德行不好的人相处,那么所听到的就是欺骗造谣、诡诈说谎,所看到的就是污秽卑鄙、淫乱邪恶、贪图财利的行为,自己将要受到刑罚杀戮还没有觉察到,这也是外界环境的影响使他这样的啊。古书上说:“不了解自己的儿子就看看他的朋友怎么样;不了解自己的君主就看看他身边的人怎么样。”不过是外界的影响罢了。不过是外界的影响罢了。
秋雨堂浅见:
本章主要论证外界环境和外力作用对人的重大影响。
战国时代,兵器和马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所以荀子以良弓、宝剑和良马作比喻,来说明外界因素对人的影响之大。
良弓不经过矫正,就发射不准;宝剑不经过磨砺,就不会锋利;再锋利的宝剑不施加人力也不能砍断任何东西。再好的马,如果没有笼头和缰绳的控制、没有马鞭的催促、没有好骑手的驾驭,也难以日行千里。
所以,荀子提倡要投奔良师事奉良师,聆听其教诲,提升自己的德行和才智。追随孔子的弟子中有七十二人成为大贤,苏秦和张仪追随鬼谷子先生成为著名的纵横家,韩非和李斯追随荀子成为名留后世的政治家,这都说明了良师对人的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
结交益友也对自身的修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损友、贼友则会使自己身陷泥潭难以自拔。社会上有许多年轻人因交友不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毁了自己的人生,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大概率事件;“出淤泥而不染”这只是特例,所以才显得尤其可贵。
荀子在本卷中是阐述“性恶论”观点的,所以他在此强调了对人的后天教育和影响的重大作用,其矫正人性、培养君子、建立礼义法度、创建和谐社会的殷切之情令人崇敬。
《荀子·性恶论》全文结束
2023.8.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