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纪行
曾平

一
7月20日,天气不像前些日子似火烧。7月17日,台风“泰利”生成,并且向大陆某一个点移动,这对正面迎接“泰利”的地方,肯定是不利了。但是,它在其它地方却带来了阵阵的微风,带来了飘洒的甘霖,带来了凉爽的天气。这又是好的一面。所以说任何事物都必须一分为二,应人应时应地之宜。
说到人的健康,空气的质量是很关键的。有人建议我去山林中,去练太极拳。一次,我与一位医学教授的朋友说此事。他说:什么运动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关键看是否适合你,比如太极运动,现在不少退休了的60岁以上的人喜欢太极、学习太极,但是他的教练老师是青壮年,他的动作是非常规范和标准的,假如你也去追求那种动作标准,比如蹲马步,老同志就显然有一些吃力,久而久之,膝盖就会损伤的。是啊,一切事物都必须一分为二的对待。
但我还是想去海边。2021年暑假去的福建东山岛,2022年暑假去的福建平潭岛。今年往广东海边走走吧。大海使人心胸宽广、豁达。家人也喜欢吃海鱼。这也就有了本次广东陆丰海边之行。

二
20号从家里出发,当天下午抵达了陆丰碣石镇碣南半岛灶背村。第二天早上就去了村里的菜市场,感受一下早市如何?下午,午觉后就巴不得早一点太阳落山,去看看离这儿不远的浅澳湾。在浅澳湾游览区,只见着夕阳西下,斜阳照着海水泛起波光粼粼的金色光芒。我们踩着柔软的细沙,踏着微微的海浪花,看着海水一阵一阵的涌上来,又退回去。生生不息的是海涛。
我们走着的这一湾水,游泳的人不算太多。拐过一个山坳,那边才是主要的游泳场,有海鲜餐馆,有便利店,有卖冷饮的小商店。这里才是人山人海。
海浪阵阵,海花滔滔,宽阔的海面,我们迎着斜阳微笑。
这次到海边度假,住在碣石镇灶背村的曾氏宗亲家里。从这儿去位于海丰的红海湾车程大约一小时20分钟。从江西赣州到广东的陆丰,几百公里都来了,这一小时又二十分钟的车程,又算得了什么呢?
红海湾,它的名头太响了,变成了网红的打卡地。这次非来不可哦。这里沙滩色白、细细的。海浪不高不低,拍打在脚下,像在舒缓的按摩着皮肤。许多红色的遮阳伞一溜排开,和蔚蓝的海水与远方的天空相映成趣。踏浪戏水的人们,有年长的人,有中年人,也有孩童,他们个个随着海浪的高低而欢呼雀跃。值班点有一个手持的小喇叭,不断的叫唤着:“要坐摩托艇的,来这儿买票。要坐摩托艇的,来这儿买票”。一会儿果然有游客产生了兴趣,两艘摩托艇像箭一般的飞向海之远方。
其实去多了这个湾、那个湾,形状都差不多,左右都有像太师椅一样的陆地形态,只不过中间的沙滩有的延绵7、8里,有的延绵十多里,规模大小不同而已。也许每一处海湾都有些许的不同,所以它的海水颜色以及海浪的形态,也各有丰富的呈现。
金厢银滩位于陆丰,是整个汕尾市的众多知名旅游景点之一,且夜景名头蛮响。白天烈日炎炎,到了傍晚,陆陆续续从各个角落冒出来了许多的游客。本人也把凉鞋提在手上,打着赤脚踩着柔软的沙子,漫步于这长长的沙滩上,确实是舒适。
这里海鲜餐馆好几家,且有一定的档次。烧烤摊更是星星点点摆布。还有好几家玩套圈的,套中了什么礼品就可以拿走什么礼品。就我个人感觉而言,自然环境、客观条件是不错,但总感觉管理水平还差些,应该更上档次,更出彩才对。
我爱这蓝色的海洋。

三
那天,在本地曾氏宗亲的引导下,我们还是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金厢镇黄厝村,当年“周恩来渡海处”参观。现在已建成“周恩来渡海去港处公园”。
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一声枪响,拉开了我们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幕。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
南昌城头的枪声,像划破夜空的一道闪电,使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革命的希望,在逆境中看到了奋起的力量。南昌起义连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以及其他许多地区的武装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
尽管起义后来失败,周恩来、叶挺、聂荣臻等几经转展来到了陆丰。周恩来同志生病了,他在金厢镇黄厝村黄秀文家养病。病好些以后,黄姓村民送周恩来一行渡海去香港。后来,周恩来又辗转回到上海,继续投入到革命的洪流当中。
近些年红色教育得到了加强。周恩来渡海处黄厝村现在建设的非常漂亮,道路是很规范的柏油马路。村庄也建起不少的民宿。这里俨然成了红色教育基地和网红打卡处了。
陆丰、海丰过去常常连起来说,叫海陆丰。这里也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在土地革命斗争时期,革命先贤彭湃同志就带领这里的农民兄弟成立了农民协会,把农民运动搞得轰轰烈烈。彭湃也被称之为“农运大王”。彭湃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袖和宝贵的财富。为了信仰,彭湃背叛了生活优裕的家庭,走上艰苦的革命道路。为了信仰,彭湃在革命最艰难的时候矢志不移,最终慷慨对敌,从容赴死。

四
在碣石镇,有一座在这儿远近闻名、规模宏大的天后宫,供奉的是妈祖。她是渔民的“海上保护神”。据说,明朝时有一队福建的商船路过附近海面,突然恶浪滔天,险象环生,但最后又化险为夷。渔民认为是妈祖显灵,让他们绝处逢生,随后便把随船护佑的妈祖神像,供奉在岸边。后来岁岁年年都有所扩大,最终成了一座天后宫。现在的天后宫是2005年在这周围11个村庄的百姓集资2300多万,于2008年建成竣工。
妈祖的祖庭在福建莆田的湄洲岛。这里的理事会特意从祖庭分灵两座神像到这里。现香火非常兴旺。仔细观察这里的主殿供奉的是妈祖,两边的配殿供奉有观音、福德公等等神明。
这里的百姓早上起床,洗脸、刷牙后,首先要为家里供奉的各种神明敬茶、上香,然后才是自己吃早饭。可见他们对神明的虔诚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碣石的百姓,大部分是由闽南迁徙到潮汕,或由潮汕迁海陆丰地区的,所以他们也是多神崇拜者,主要信仰有妈祖、三山国王、福德宫、关帝爷等等。庙宇有后天宫、三山国王庙、观音阁、城隍庙、关帝庙等等。
就是民间住宅,房前、屋后、墙上等地方,也深深的打下了民间信仰的烙印。房屋大门及二楼阳台、三楼阳台,还有院墙大门口,一到晚上,都要亮灯。且三楼(最高层)一定是一盏红灯。我猜想是不是表意“鸿运当头”哦!
五
这次出行来到广东陆丰碣石镇,看到这里各个姓氏都有自己的祠堂,使我感到非常惊讶。过去,总以为“祠堂文化”是客家人的一个显著的标志,看来并非如此。
这里的百姓使用的语言是闽南方言的次方言,建筑亦具有闽南建筑的风格,他们的行事作派都具有闽南的印记。所以这里的一切都具有闽南的烙印。我们通常把说闽南话的人称之为福佬人。
赣南是客家人的大本营,称之为“客家摇篮”,我们说客家人具有慎终追远,祟先报本的精神,特别是各个姓氏都建有祠堂。在陆丰碣石镇碣南半岛的十几个村庄,本家兄弟骑着摩托车带我去转悠了几番。我发现这里的祠堂也是多的不得了,每个村庄的各个姓氏都建有自己的祠堂,且建筑风格为闽南风格,特别的华丽、美观。他们认为,建了祠堂就有了根的感觉,祖先的灵魂就有了安放之处,从本村迁出去的人们就始终会心心念念的记住这里。
陆丰碣石镇灶背村。该村地处碣南半岛,是一个半渔、半农、半盐的“三半”地方。 村里人口3000余,曾氏占500余,近1/6。村里有三大姓:林氏,蔡氏,曾氏。
新曾氏宗祠,在全体族人的共同努力之下,于2016年动土兴建,2019年冬完工,建筑面积600余平方米。建筑外立面秉承了闽南建筑的风格,彩绘花鸟等生动、艳丽。内堂雕梁画栋,精工细作。闻造价花费了近180余万人民币。大门上方的“曾氏宗祠”四字,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金利来集团董事局主席曾宪梓先生题写,大门的对联书“鲁国家声远 武城世泽长”。
不管是福佬人、客家人,他们都是中原汉人在不同的时间段、由不同的迁徙线路,从北往南迁徙的,他们都带有中原文化的因子。
祠堂文化,并非客家人所独有。
此次居本家广祝先生家里。我与广祝平辈,只是我略长几岁。这位兄弟,热情好客,持中守正,秉承了我们曾氏的优良传统。凡是村里的事都积极参与,为宗族各种大小事情贡献良多。被村民们举荐为村里理事会的理事长。天下一曾无二曾。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三省诚身,道传一贵。这次在碣石镇还拜会了全镇曾子文化促进会会长及多位副会长。
这次我及妻子和岳母,居兄弟家,对其多有打扰,颇有些不安。除了真诚的感谢,还诚挚邀请其家人来“红色故都 客家摇篮”之地参观游览。8月1号驾车返回家中,自此,前后12天的海边之行圆满结束。
作者简介:曾平,笔名甄屏,男。江西理工大学宣传部原新闻中心编辑,现退休。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赣州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赣州客家联谊会理事、赣州市杨筠松古建筑文化研究会秘书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客家专业委员会会员。文学作品有短篇小说及散文散见于《赣南日报》《今朝》《客家摇篮》等。著有《客乡寻根集》《客家轶闻趣事录》《我们的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