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俺村有个“秀才巷”
文/张喜魁
大话不说,随我走进信都区西北留村红旗大街“秀才巷”;古称:“秀才过洞子”,实则叫“南巷子”,今称:“五星路。”
“秀才巷”呈南北走向,长170多米,宽8米多;南头有座小三间官房,2020年建成了“张氏家风家训馆”;北头是个丁字形大街,有棵六百多年古槐;街北有两条巷:分东巷,西巷,街南叫“南巷子”三巷是一家,因此而得名“南巷子”,住户全是张姓家族。
每到夏季古槐枝繁叶茂,花瓣清香,方圆20多米槐荫遮盖了整个街道,纳凉的男女老少谈古论今,好不热闹。东家婶,西家嫂,叔侄,嫂娘开玩笑!这就是农村人的风俗习惯,不说不笑不热闹,说说笑笑关系好!
槐树下有两位老哥俩,相差十几岁;小的问老哥?哥您住在“南巷子”知道为什么叫“秀才巷”吗?老哥说:“哪还用说秀才多呗。”弟弟说:“您说的也是……”
我带着“秀才巷”的诸多凝问,想探讨个究竟?看到底“南巷子”里有多少鲜人的故事。走访了住在南巷子里90岁高龄张德义老人;问?爷爷你知道“南巷子”为什么叫“秀才巷”吗?老人即答:“说理讲理,老社会邻里闹矛盾,家庭琐事,都会到南巷子里评理,因为秀才多,讲理,还能写契约文书。”老人说的也是、在理,大家心服口服。
光说不行,得有事实考证依据;我沿街观察南巷子里遗存老房宅、门楼,问年龄大的人。查沙河县志,张氏族谱,李氏家谱等寻找有价值的文字和实物。
“穷秀才、富举人”,单看住房南巷子里没什么好庄宅,只有一户二层小楼房,两处四客房较好小院。
观察访问,十七世文生张先达门楼曾镶“唾面自干”;二十世张德祥门楼刻“能忍自安”,门头上有幅书童拜师,老寿星坐在古槐下受拜画;十七世文生张先学门楼刻“半耕半读”,十六世贡生张琦门上挂牌匾“德明术精”。本村李氏两家族谱1864年,1892年分别都有张氏先人参于修谱。看后惊叹不已,意义深远,值得称赞!。
西北留村志记载:明清时期全村共出51名秀才,其中:南巷子里就有29名秀才。最为突出十四世监生张和子孙,十六世12个兄弟就出了5名秀才。本家族连续出了五代秀才。从此秀才巷名声大振,越叫越响,越传越远。
资料查证:
明.万历沙河县志,卷之七,选举志,岁贡“张伦”任主薄(二世)
大清国顺治八年二代祖坟碑“张伦”任主薄;
中华民国三年张氏家谱二世“伦”任主簿。
据《邢台历史文化辞典》“政协河北省邢台市委员会编”。“著名人物”栏“张伦字秉彝,邢台人,明永乐年间(1403—1424)以岁贡出任扬州府同知,升平阳府同知。任满后,应百姓要求继续留任,前后将近二十年。后因年老退休。”
张和:生四子,好仁、好义、好礼、好信;
据沙河县志(清.道光)荟纪
张和:太学生(国子监读书学生,)西北流村人。承伯父同嗣,虽废儒业,而好学不倦,尤仗义输财,乡人共乐之。乾隆壬子岁(1792年,)荞麦价值腾贵,和颇饶积贮,给种於乡,绝不渔利,约令自记自还,合乡称便。又施产生药饵,有山人取服之,愈后馈之以油麦,和即以芝麻如量偿之。今四子好智尚沿其事。子四,一人游泮;孙十二,五人游冸。
张好礼:邑武生,和三子善事父兄,父染瘫痪,衣不解带者月余。兄好仁,颇难度日,馈遗稠桑,晚年益笃,乙巳岁(1785年)病故。
《沙河县志》民国版,卷八,“文献志”402页载:“张琦,字席珍,岁贡生。自父好礼至琦,子先慎,孙承善,四世皆诸生。琦有学行,不苟取,尝拾钱钞数百缗(成串的铜钱,每串一千文),粘贴招领还其主。教授生徒,多列庠序者。”
《沙河县志》清道光版,卷之一“人物志”记载;西北留,吕氏(今邢台市王营社区人氏)张自富妻。婚后,孝事翁姑,曲尽妇道,嘉庆甲戌岁机(1814年),氏家贫甚,家有饥翁。她日晨出,乡人任姓芸田壶往田耕里送饭,怜氏困饿,取粥匙余饮之。呼啖(dan吃)其半,留半以啖饿翁,适翁之,氏供於翁,翁疑其窃,厉声责之。氏言其故,任姓证之,翁霁(ji消散怒气)颜。吕氏,艰苦尽道,允堪嘉尚。
综上所述记载,南巷子人,不但秀才多,为人清廉,仗义输财,助人为乐,治病救人,等量芝麻偿之,兄弟和睦,孝道当先,拾金不昧,孝事翁姑,曲尽妇道,处处表率。张氏家族家风家训,民风民俗,淳朴厚道,为后代典定了良好的基础。至今人才辈出,覆盖全村,影响之广!
张氏“守先承世德,延业继宗功”字辈排序,已呈显出先祖制定的治家格言,思想品德,做人标准,已深深的印到了子孙名子里牢记在心,代代相传!
天盘开花万家阅;2023年7月24日邢台日报综合03版刋登,“信都区有个学霸村”;又2023年7月25日“都市头条”平台,刋登“俺村有个优秀人才榜”;任路军“桑梓赋”;网络热传成了焦点,西北留村出名了,优秀人才们标榜力量更大了,后边的路会越走越宽,方向很明。
远的不说:全村自2019年一2022年考入大学本科49人,2023年 正在录取中估计十几人,这也许是受“秀才巷”的影响,民风环境的带动,优秀人才榜的鼓励结果吧。不管怎么说,村委会重视,正能量宣传的好,才赢得了一代比一代更强,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人才一年比一年兴盛。
“南巷子”后辈人丁兴旺,民风淳朴,大小红白喜事形同一家,生活简朴,受先贤的教诲好人好事日益增长。拾金不昧张德文,八十年代在沙河城拾到一万元,当年1万元可不是小数目啊!眼看丢钱人骑着自行车走远了。他喊也喊不应,追也追不上。原地等了2个多小时失主才急急忙忙回来寻找。他这种精神传为佳话!没有上过报,也没有向他人说过,是偶然一次说话时带出来的。这样的好人,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还有很多举不胜举……
据不完全统计自改革开放后,“南巷子”考入大学本科以上大约25人,其中:硕士以上9人;副厅级1人,处级2人,科级8人。从使省市区公,检,法,铁路,文教卫生,金融,电力等各行业,工作都非常优秀。
新时代文明创村,文化兴村,敬贤树标,表彰先进,大胆创新,重视人才教育是唯一的发展出路,别无选择。常言道:“说的好没有唱的好,唱的好不如落实在行动上。”
榜样的力量很重要,环境也很重要,组织平台更重要。祖国建设日益见新,科技发展是第一生产力,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是第一要务,全民的责任。
“南巷子”老字号是张氏老祖宗给起的名号;“秀才巷”这个名字是百姓贺的美称;“五星路”是新时代官方命名的星级荣誉!未来“学霸村”“优秀人才榜”会像古槐一样,在西北留村根深叶茂,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为国家、社会、家乡服务献力!
【作者简介】张喜魁,邢台市信都区李村镇西北留村原党总支书记,现任村务顾问。服务家乡,热爱家乡,对家乡有浓厚的感情,每每巡视这片热土,都能激发心中的那抹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