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豫西重镇王范街戏院胡同,坐落王范西大街北,起先并不叫戏院胡同,也没有戏园子。民国及以前为人和巷,因张姓居多,都叫张家胡同。当时乡耆张合盛家大车院,经常有宜阳骡马胶轮车运来煤炭,在此经张家族人做经纪,为之售卖,不用磅秤,用铁斗,公平交易,童叟无欺,挣个佣金,久而久之,又称煤市胡同。
民国时期乡绅张族长辈张耀三任民国县政府二区区长,结交广,轻财重义,乐善好施,勤于公益,声名远播,好烘戏,一九四二年创建了群乐曲剧社,为戏班班主,演员多为南阳府人,名演员云集。当时东大街乡绅阴敬言创办了越调剧团。东西街两台戏班子,甚是热闹。当时王范没有固定舞台,都是临时搭建舞台。并经常受邀外出演出,很有名声。
一九五二年,王范街各生意商号响应号召,筹资入股兴建王范戏院舞台,在张家胡同底,北靠寨墙,租用本胡同数户人家地三亩许,每年出课子,占地东西宽十杆许,南北长近十六杆,用牛马车辆从北山拉来黄稗草,搭建成茅草房舞台,周遭打土围墙,形成剧院。戏台建成,轰动一时,连台戏唱有余月,至一九五三年正月十五。随后其它各地戏班子轮流上演,票价壹角贰角,每天午场戏和夜场戏两场,多时一天票房收入达叁佰多块。集资生意票号每家发一张优待券,看戏不用买票,但仅限一人。老艺人王在龄、赵小兑(响半街)、吉太法(一声雷)、崔兰田、耿庚辰、张春贤、代六林、王当群、吉青山、尚松根、老魁祥及豫剧十八兰、牛兰玉、苏兰芳等名角都在此演出过。当时没有扩音器大喇叭,都是真腔实调,也没有布景,晚上用汽灯照明,很多演员都是在王范街唱红的。
戏院当时除演戏、演电影功能外,县里大队开个群众会,甚至县里还在戏院开过宣判会和公审大会。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化,大跃进,大炼钢铁时期,戏院西侧操场及寨墙,挖竖筒炼铁炉,日夜炼铁,热火朝天,并时常有杂技团、马戏团和流动动物园、耍把戏、江湖艺人到此演出。
渐渐人们便习惯将张家胡同叫做戏院胡同,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县里正式将戏院胡同命名,来往书信、电报正式署名王范街戏院胡同,门牌号也都订在每家院户的大门上。
五十年代中后期,县里在王范街群乐剧团的基础上组建成洛宁豫剧团,起先演职人员都不是拿工资的,也没有编制,生活条件艰苦,演员社会地位低下,人称戏子,下九流,甚至不能进家庙,死后连老坟都不能入。
唱戏的大都是穷苦人家出身,一年四季到处漂泊,王范街戏院胡同好烘戏的老先生们,心地善良,时常给演员管饭,去戏院领演员到家吃饭,过去唱戏的到人家屋里吃饭颇有讲究,不能进屋,都在前院的土地爷神龛前放个小桌用餐。
记得小时候六三年吧,祖父曾到戏院叫外地剧团一个名角演员到家吃饭,该演员懂规矩,不肯进屋,爷爷说:闺女,你出门在外,咱家不讲究,你只管进屋吃饭。爷爷经常对我说无君子不养艺人。当时西大街好烘戏的首推福庆宫掌柜薛占梅(薛老五),棉花行老板尚五倍、张豹子,茶馆余佑民,修锁匠张二户及本家几位祖父。
一九六四年间,茅草房舞台渐将倒塌,县社出面,在宋乾元主持下,陈长、张小仓等工匠将茅草屋扒掉,盖成了砖瓦舞台,并重新做了一合戏院大门,重修了戏院大门楼及两间票房。并在戏院扯上了电,用上了电灯,戏院胡同扯上了六盏路灯,方便看夜戏。戏院除演戏外,还经常放映电影,我在戏院看过的有电影《云雾山中》《追鱼》《武训传》《三进山城》《地道战》《五十一号兵站》《地雷战》等等,当时票价伍分钱。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王范戏院自建成起,张家老族长张六法老人一直看护戏院,尽职尽责。在戏院西侧这间票房居住数十载,直至一九八二年去世,德享高寿。
进入八十年代后,随着社会进步,有了电视机、影碟、录音录像机渐渐进入家庭院户,年轻人生活习惯改变,及随着新城影剧院、电影院的建成,王范戏院渐渐凋零冷落,淡出群众生活,戏院院落无人经营,舞台倒塌,戏院成一片空场,寨墙扒后从此成一条通向寨外的道路。
真正是:
岁月悠悠百余载,
世事变幻难以测,
往日辉煌今不见,
戏院无踪胡同在。

作者简介:张松武,回族镇王西村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