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学者赵玉霞为您讲述聊斋故事之十一
张 诚
蒲松龄原著 赵玉霞译并评
河南有个姓张的,他的祖先是山东人,明朝末年山东大乱,他妻子被清兵掳去了。姓张的经常住在河南,就在那里安了家,娶了个河南妻子,生下个儿子叫张讷。不久,妻子死了,又娶了个妻子,也生了个儿子,取名张诚。继母牛氏性情凶悍,把张讷看作眼中钉,当奴隶一样使唤。让他吃粗劣的食物,穿破烂的衣裳。打发他上山砍柴,规定每天必须砍够一担,砍不到那些就又鞭打又辱骂,折磨得张讷真是不堪忍受。没了亲娘的日子真苦啊!
对自己的亲生儿子张诚,牛氏就截然两样了。她把好吃的偷偷藏下,趁张讷不在家时给张诚吃,又把他送进学堂,让他跟老师读书。
后来,张诚渐渐长大了,天性孝顺友爱,他不忍心看着哥哥吃苦受累,就暗中劝告母亲,牛氏哪里听得进去。
一天,张讷进山打柴,还没砍满一担,遇上了大风雨,只得躲在山岩下避雨。等雨停了,天也黑了,张讷肚子饿得咕咕叫,就挑起砍好的柴回家。牛氏一看柴砍得少,就大发脾气,不让张讷吃饭。张讷饿得难受,只得回到屋里直挺挺躺着。张诚放学回到家,看到哥哥有气无力的样子,就问:“哥哥病了吗?”张讷说:“只是饿得慌。”张诚问他为什么不吃饭,张讷就把实情告诉他。张诚听完,很悲伤地出去了。过了一阵,他怀里揣着饼来给哥哥吃。张讷问饼是哪儿来的,张诚说:“我从家中偷了些面,请邻居家大婶做的,你尽管吃,不要说。”张讷吃了饼,嘱咐弟弟说:“以后不要再这样,如果叫母亲知道了,会连累你的。再说每天吃一顿饭,虽然饿,也饿不死。”张诚说:“哥哥身体本来就弱,哪有力气打很多柴呢?”
第二天,张诚吃完饭,偷偷爬上山,来到哥哥打柴的地方。张讷看见弟弟,吃惊地问:“你来干什么?”张诚说:“我帮哥哥一起砍柴。”张讷问:“谁让你来的?”说:“我自己来的。”张讷说:“不要说弟弟不会打柴,就是会,你也不该来。”就催他赶紧回家。张诚不听,用手扳,用脚踩,拗断树枝,帮哥哥弄木柴,还说:“我明天得拿斧子来。”
张讷走过来阻止他,见他手指已经弄出血,鞋子也磨破了,心疼地说:“弟弟快回去!你不马上走,我就用斧子自杀!”张诚这才同意回家。张讷把弟弟送到半路,才返回原地。他把一担柴挑回家后,就到学馆去,告诉老师说:“我弟弟年纪小,别让他出学馆门。山里的虎狼多,怕出危险。”老师说:“张诚上午不知去哪里了,我已经责打过他了。”张讷回家偷偷对张诚说:“不听我的话,挨老师打了吧。”张诚笑笑说:“没有的事。”
第二天,张诚揣了斧子又上山去。张讷吃惊地说:“我一再嘱咐你不要来,怎么又来了?”张诚什么话也不说,急急忙忙砍柴,累得满脸是汗,也不休息一下。大约砍够了一捆,也不告别,就回去了。老师又要责打他,他就实话告诉了老师。老师听了,很感叹地说:“你真是个懂得兄弟友爱的好孩子呀。书没有白念!”就不禁止他了。

张讷屡屡劝阻弟弟不要再上山,张诚就是不听。一天,兄弟俩和几个樵夫正在山上打柴,突然窜出了一只老虎,大伙害怕得趴在地下。老虎竟然把张诚衔了去。老虎叼了人走得慢,被张讷追上,使劲用斧头砍老虎,砍中了老虎的后胯。老虎疼得狂奔起来,一会儿就跑没影了,再也没法追寻,张讷痛哭着返回来。樵夫们都安慰他,他哭得更伤心了,说:“我弟弟不像一般人的弟弟,再说他是为我而死,我还活着干什么?”举起斧头就砍自己的脖子。众人急忙抢救,只见已砍入肉里一寸左右,血如泉涌,昏死过去。大家吓得手忙脚乱,撕下他的衣服给他包扎伤口,一起扶着他回家。牛氏听了事情经过,又哭又骂:“你害死我儿子,想割破点脖子来搪塞吗?”张讷呻吟着说:“母亲不要烦恼。弟弟死了,我决不会活下去。”众人把他抬到床上,张讷创口疼得不能入睡,只是白天黑夜靠墙坐着哭。父亲怕他也死去,常到床边喂他一点吃的,牛氏总是恶毒地咒骂。张讷就不再吃东西,三天以后就死了。
村里有个巫师,常给阴曹地府当鬼差。张讷的魂魄在半路上遇见他,向他诉说了先前的苦楚,又询问弟弟在哪里,巫师说没见过,就转身领着张讷走了。到了一座大城市,看见一个穿黑衣的公差从城中出来。巫师拦住他,替张讷打听。黑衣人从身上的包里拿出勾魂簿查看,上面有男女一百多人的名字,并没有姓张的。巫师怀疑在别的勾魂簿里,黑衣人说:“这一路都归我管,怎么会有差错?”张讷不信,硬缠着巫师走进城去。城里新鬼老鬼,来来往在,飘飘忽忽,也有以前认识的,上前去询问,都不知道张诚的下落。忽然众人七嘴八舌说:“菩萨来了!”张讷抬头一看,见云端里站着一尊大神,浑身散发着光芒,世界顿时一片光明。巫师祝贺张讷说:“大兄弟有福,菩萨几十年才到一次阴曹地府,超度鬼魂脱离苦难,今天正被你赶上了。”就拉着张讷跪下。众鬼们都乱纷纷跪满一地,双手合掌,齐颂“救苦救难、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声音震动天地。菩萨挥动杨柳枝,遍洒甘露,露水细如尘雾。不多久,金光散去,雾气也没了,菩萨也看不见了。张讷觉得脖子上沾了甘露,斧子砍的伤口不再疼痛。巫师仍然领着他一起回家,看见村里的门了,才告别离去。
张讷死了两天,忽然又苏醒过来,把自己在地府的经历讲了一遍,说张诚没有死。牛氏认为他这是编瞎话骗人,骂得更厉害。张讷满腹委屈无法申辩,摸摸脖子上的伤确实好了,就挣扎着站起身,对着父亲下跪说:“我要穿云入海去寻找弟弟,如果找不到,我这辈子也不回来了。请父亲仍旧当儿子已经死了。”老父把儿子引到没人处,相对哭泣了一阵,也不敢留他,就送他上路了。看来,他父亲也是怕牛氏啊。
张讷离开家,一路走,一路问,大街小巷、各个路口到处寻访打听弟弟的消息。盘缠用完了,就一路讨饭而行。过了一年,来到金陵。一天,张讷衣衫褴褛、佝偻着身子走在路上,偶然看见十几个人骑着马经过,就走到路旁躲避。其中一个人像是官,年纪有四十多岁,那些健壮的随从骑着高头大马,前后护卫着他。另有一个少年骑一匹小马,不断地打量张讷。张讷因为他是贵公子,没敢抬头看。那少年忽然勒住马跳下来,他叫着说:“这不是我哥哥吗!”张讷抬起头细细辨认,竟然是张诚!跑过去握住弟弟的手,两个人放声大哭。
张诚哭着问:“哥哥怎么会流落到这里?”张讷说了事情的原委,张诚更伤心了。随行的护卫们都纷纷跳下马来,问明了原因,报告官长。官长命令腾出一匹马来让张讷骑,兄弟俩一起回到他的府中,张讷这才细问张诚后来的遭遇。
原来当初老虎叼了张诚去,也不知什么时候把他丢在路旁,张诚昏昏沉沉,躺在路上过了一宿。正好张别驾从京城回来,路过这里,见张诚长相文雅,爱怜地去抚摩他。张诚渐渐苏醒过来,说了自己的家乡住地,可是距离已经很远,就载着他一起回府。又用药给他敷在伤口上,过了几天才痊愈。张别驾没有儿子,就把张诚收为养子。刚才是张诚跟着养父外出游览,没想到正好碰上哥哥。
张诚把这些原原本本告诉张讷。刚说完,张别驾进来了,张讷跪下来连连叩头,感谢他救了弟弟一命。张诚进屋,捧出一套绸衣服给哥哥换上,就摆下酒宴,一边吃喝一边叙谈。张别驾问:“你家族在河南有多少人口?”张讷回答:“没有别人。我父亲小时候是山东人,后来才流落到河南。”张别驾说:“我也是山东人。你的家乡属哪里管辖?”张讷回答:“曾听父亲说起,属东昌府管辖。”张别驾吃惊地说:“咱们是老乡啊!为什么迁居到河南?”张讷说:“明朝末年清兵打进来,掳去了我的前母,父亲遭遇战祸,家产被扫荡一空。早先在西边做生意,来来往往熟悉了,就定居在那里了。”
张别驾又惊讶地问:“你父亲叫什么名字?”张讷告诉了他。张别驾两眼直楞楞看了张讷一会儿,低下头好像在思量着什么,快步进入里屋。不一会,张别驾的母亲出来了。张讷、张诚两兄弟一起跪拜。施礼已毕,太夫人问张讷:“你是张炳之的儿子吗?”张讷说:“是啊。”太夫人大哭起来,对张别驾说:“这是你弟弟啊!”张讷兄弟俩你看我,我看你,一时莫明其妙。太夫人说:“我嫁给你们父亲三年,就流落到北方,跟了都统黑固山半年,就生下你们哥哥。又过了半年,黑固山就死了。后来,你们哥哥承袭官职,一直升到别驾,现在已经退职。这些年时时刻刻惦念故乡和亲人,几次派人到山东去,总是打听不到消息,哪知道你们父亲已经迁到河南了呀!”就对别驾说:“你把亲弟弟当作养子,可折了福了!”别驾说:“当初我问张诚,他没说过是山东人,想必是年龄太小不知道吧?”于是就按年龄排行:别驾四十一岁,为长兄;张诚十六岁,最小;张讷二十二岁,为老二。
别驾突然有了两个弟弟,太高兴了!和他们同住一屋,详细了解了离散的缘由,就开始作回河南的打算。太夫人怕牛氏不接纳,别驾说:“能容纳就住在一起,不相容就分开过。天下哪有不认父亲的人呢?”于是就变卖房产,置办行装,定下日期向西出发。
到了河南家乡,张讷、张诚先打马回家向父亲报信。父亲从张讷离家后,牛氏不久也死了,成了个孤零零的老鳏夫,孤苦伶仃、形影相吊。忽然看见张讷走进屋来,猛然一喜,惊奇得恍恍惚惚;又看到了张诚,高兴极了,话也说不出来,只是簌簌地掉眼泪;兄弟俩又告诉别驾母子到来了,老头子停止了流泪,楞在那里,不会哭,也不会笑了,呆呆地痴立着。
时间不长,别驾进了门,拜见父亲完毕,太夫人拉住老翁相对痛哭。后来看到丫环老妈子、仆人小厮,里外站得满满的,慌得老头子不知是站好还是坐好了。张诚没见到母亲,问他父亲,才知道已经去世了,嚎啕大哭,昏了过去,约有一顿饭的功夫才苏醒过来。随后,别驾出钱建造楼房,请先生教两个弟弟读书。厩里马群腾跃,屋里人声欢笑,居然成了大户人家。
松龄先生说:我听完这个故事,眼泪落了好几次:十几岁的孩子,砍柴帮助哥哥,我感慨地说:“晋朝救助哥哥王祥的王览,岂不是重现了么!”于是落一次泪。到老虎衔走张诚,我不禁狂呼道:“老天爷竟如此糊涂!”于是又一次落泪。后来两兄弟突然重逢,则是既高兴又落泪。接下来,兄弟俩又增添了一个哥哥;而对于张别驾来说,则是增添了两个弟弟,又为张别驾落泪。合家团圆,出乎意料地惊奇,出乎意料地喜悦,没来由的泪,则是为老翁而落。不知后世也有像我一样善于落泪的人吗?
提示与感言:
我也是个容易落泪的人呀!特别为张讷、张诚的友爱而感动。
《弟子规》上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悌”就是兄弟友好,孝敬父母与兄弟友好都是人之大伦,是做人的根本。又说:“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兄爱弟,弟敬兄,兄弟和睦,父母自然安心,这就是孝。像张诚、张讷兄弟这样友爱,才感动得神灵保佑,让他们合家团聚呀!
那么恶毒的牛氏,也会生个善良的儿子呀!
杨广旭
鹧鸪天•赵玉霞老师讲聊斋故事之十一
《张诚》(钦谱、通韵)
张氏家中起风云,只缘继母太偏心。破衣粗饭活儿重,辱骂皮鞭冷眼频。 天惨惨,地沉沉,替兄受累悌情深。观音洒露回生死,义虎叼来兄弟亲。


作者简介:赵玉霞,女,1947年10月生,高级讲师,曾任淄川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曾宪梓教师奖学金获得者,退休后曾被评为市、省关心下一代优秀“五老”志愿者等。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省散文协会会员、市蒲松龄研究会理事、淄川区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曾编译出版《聊斋故事》集、出版赏析性散文集《聊斋女儿谱》,与徐植农老师合译点校出版《侯朝宗文选》等,并先后参与《二十六史精粹今译》及续编、清道光《济南府志》《淄川县志汇编》《文化淄博•淄川卷》等近20部著作的编著整理工作,且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发表诗文数百篇。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