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桂林都市文学社军旅文艺社第6期桂林都市头条
理稿:韵芘胡桂芹
陈贵郴先生投稿授权发布
陈贵郴先生唯美《我和老连队的情结》

我和老连队的情结
作者:陈贵郴
1978年我参军入伍,服役在昆明军区39530空军雷达部队,在部队打拼了六年,现退伍回来已有四十多年了。
前几天偶遇一位战友,在一起又谈起了在黎平八连的一些往事,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和挥之不去的记忆,又重现在我的眼帘。
我们八连位于贵州省黎平县的东面,在县城附近的南泉山顶,这里山林繁茂,古木参天。半山腰的山凸上,有座古时的灵宫殿寺庙,离寺庙约150米的山凹里,有一口甘甜的泉水井,水质清澈透明,酷暑时喝上几口,有种透心凉的感觉,若是寒冬来到井边,能看到泉水边冒出的丝丝雾气,水井旁的树木比其它树木更高大挺拔,几棵大树的枝叶遮天蔽日,把水井盖得严严实实。在晴空万里、艳阳高照的夏日,从山脚下的县城仰望水井,常能看到水井上空,飘着一小朵淡淡的祥云。
南泉山不仅处处都能闻啼鸟,还能天天看见松鼠在林中穿梭跳跃,尤其是在秋天,松鼠们会把吃不完的果实埋入地下,等到下雪天再挖出来吃。到了星期天,这里就成为学生们游玩的好地方,他们春天摘蕨菜,夏天抓知了,秋天捡毛栗,到了冬天来观雪景,也常有人带着小竹筒到井里打水,他们知道南泉山的井水甘甜好喝。如果把南泉山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在山上玩一天,会使人流连忘返,而我们部队扎住在这里,把南泉山作为一个空军雷达阵地,就有诸多问题无法解决了。
连队最不方便的地方就是不通公路,一切战备物资和生活物资都得靠人挑肩扛,搬运上山。连队刚到黎平时,老战友们把连队物资拉到山脚下,将大件设备分解,在黎平县机关干部的协助下,把雷达装备搬运上山,尔后再重新组装起来担负战备任务。本来一天可结束的工作,这一拆一搬一装,就多折腾了三四天。在这个连队,我们每月都要用四五天时间来搬运战备和生活物资,任务是抬油、抬糠、背米、挑煤。除星期天外,不管刮风下雨和酷暑严寒,连队都要派一到两个人到下山买菜,并顺便到邮局把报刊杂志拿上山。空手上山也要缓步而行的崎岖山路,我们常常要负重六七十斤爬上去,辛苦程度可想而知。进驻大庙不久,连队在各房间安上了电灯,但由于连队发电机用的柴油太困难,因此我们只有在重大节日或黎平县领导来慰问时,连队才发电照明,我在连队将近两年,用电灯照明的时间估计不超过60小时,我们从小在桂林的兴安、灵川一带长大,五十年代就早已用电灯来照明,而在连队,又改用小煤油灯来照明,对我们这些城市兵来说,也算是一种时光的倒退。
我是1979年11月来到黎平连队的,听老战友说,他们刚到黎平时,县城里没有菜市场,广大居民都过着自己种菜自己吃的日子,改革开放以后,县政府把县城边的两个生产队改为蔬菜队,县里才有了农贸市场 ,连队也才有了买菜的地方。生产队种的菜基本上都是小白菜、四季豆、茄子等生产成本低,且产量高的菜,有时为了换换口味,司务长还要走村串户到老乡家买菜才行。连队为了备荒,也在驻地附近开垦有两亩菜地,零零星星地分布在离水源很远的几个山坡上,我们种的菜只能靠天浇水,如遇干旱,各班就得轮流挑水浇地,因是刚开垦,肥料不足,故而产量很低,在那里搞农副业生产,耕耘的是土地,收获的是官兵们的意志。
连队同地方的军民关系相处得很好,大庙当时已没有和尚,但初一、十五,前来烧香拜佛的老百姓很多,星期天前来游玩的小朋友和游客更多,值班的战土们会主动地维持秩序,劝说大家保护好古建筑,古文物,八十年代,黎平县每年都有造林任务,黎平人造林非常认真,他们总是先割草烧山,再将山坡修成阶梯状以保持水土,然后再栽树苗,这样做,树苗成活率极高。我连身处黎平县,当地村民的春种,秋收季节我们常去支农,还帮助城边的蔬菜队栽秧、翻地,但干得最多的活就是协助地方植树造林。连队附近有丰富的茅草资源,每年秋天茅草花盛开时,不用干部们提醒,战友们就会利用空余时间自觉的去割茅草花,各班把茅草花扎成扫把,交到连队统一保管,其实那么多扫把,连队根本就用不完,因此连队每年都送一些扫把给黎平县政府、人武部和黎平公社,我连唯一能送给地方单位的礼物就是扫把。
我们连的主要任务是观测南来北往的飞机,确保战机和民航飞机在空中的飞行安全,1979年2月中越战争期间,引导战斗机和轰炸机在空中的航线,那些天,连队基本上是24小时开机,进行战斗值班,中越自卫还击战争结束后的1980年,昆明军区宣布黎平连队解散,战士们需重新调整,调防到其它连队。命令宣布后,同志们的心里都很矛盾,一方面,同志们认为,这么艰苦的地方应该迁移,另一方面,连队解散,又好像连队是毁在自己手里,于心不忍。况且在这呆久了,对南泉山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黎平县领导到普通职工直至平民百姓,都待我们不薄,因而失落颇多。
县政府的领导知道我们要调防,派机关干部来帮助我们抬雷达设备下山,我们用了四天时间把装备全部搬到山下装上汽车,准备起运回团部。5月26日,是我们连队离开南泉山的日子,那天战友们的心情很凝重,一早起来,大家都在默默地收拾着自己的行李,早饭后,同志们自觉地把南泉山灵宫殿寺庙上上下下全部清扫了一遍,战友们都知道这是最后一次为南泉山大庙搞室内外卫生,所以干的非常仔细,非常认真,上午8时,我给连队刷了最后一次锅,又往灶里泼了几瓢水,(大锅仍安在灶台上,这是我们连队唯一留在大庙里的物品)。黎平连队旺了四年多的炉火从此熄灭,离开前,我向南泉山大庙行了个军礼,这并非是向佛家朝拜,而是感谢大庙四年来对我们遮风避雨的眷顾。
当我们连40多名官兵乘军车准备离开黎平时,公路边不约而同地来了很多的老百姓给我们送行,从孩童到老人,从县政府领导到学校师生,各年龄段、各阶层的人都有,熟悉的村民们跟我们握手、拥抱,热泪两行,大娘、大嫂们则拿着刚煮熟的贵州茶叶蛋,送到我们手中,最值得回味的是,当年我们在地方上搞军民联欢晚会,一位曾和我唱《祖国一片新面貌》的女歌手也来送我,她抢着我的背包,在车上放好后,转过身送我一个精美的笔记本,眼含热泪地对我说:“陈大哥,祝你今后平安、吉祥,记得我们黎平,记得我们的南泉山吧。”当年的我,在仍有(男女界线)的年代,只能说:“会的,一定会的。”“山高水长,前路漫漫”“相见时难别亦难”。大家的心情都一样,只能就此别离,百声地道一声“珍重!”千声地说一声“再见!”
四十多年过去了,我已转业回到桂林多年,有一次在看中央电视台10频道“地,理.中国”节目时,偶尔看到节目中说黎平县南泉山大庙在农历七月(好像是七月十五)有个庙会,整个寺庙正在重新翻修扩建,还有一次看新闻,报道了黎平县民用机场扩建的消息,其它方面知之甚少。我只是在想,现在;黎平的父老乡亲该富了,黎平的县城该漂亮了,庙里的香火该兴旺了,上山的路该好走些了,我们栽种的树苗该成片成林了,南泉山的泉水该更甜了,和我唱《祖国一片新面貌》的女歌手也该有儿孙了吧……
↓作者陈贵郴简介:
陈贵郴,广西作家协会会员、桂林作家协会会员与灵川县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南方文学》、《文史春秋》、《军营岁月》、《文化生活》、《大地文学》、《广西地矿》、《兵嚣知识》、《核工业通迅》、《苍山如海》、《甘塘文苑》、《灵渠》、《桂林文苑》、《灵川文艺》杂志、《解放军报》、《空军报》、《国防战士》、《桂林日报》与《桂林晚报》等发表作品五十余篇。
↓总编风采:

中国桂林都市文学社军旅文艺分社
社长:林耀平 许峰
终身荣誉社长:黄家城
副社长:
郑永芳 农光益
肖永传 张万岭 宋献生
文学顾问:黄家城 林耀平 李柳 黄生美
艺术总监:关永华 周保民 吴宇让 潘志佳
责任总编:胡桂芹(韵芘胡桂芹)
责任主编:许峰 (言舞) 郑永芳(万水千山)
副主编:农光益
肖永传(柳笑) 韦思快 龙武卫
金牌主播文学顾问:
周保民(一舟) 刘军锋 李新元 伊岚 清风 老革命
创始人:许峰(言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