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短句也是词与近体格律诗的主要区别,所以词还有一个别名就叫长短句。 长短句与齐言句相比较更能抒发复杂细致的感情。
正如明代王骥德在《曲律》中所说“只是五七诗句,必不能纵横如意”。“夫诗之限于律与绝也,即不尽于意,欲为一字之益,不可得也”。明代的张琦也在《衡曲麈谈》中说道“绝句少婉转而后有词”。
词调在最初开始阶段,有好多都是从律绝中的长句化为短句或添加短句而形成的,那些五字句、七字句较多的词调大多都是。比如《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就是把绝句的第三句七字改为两个三字句,情感表现就灵动了许多。但总体上还是齐言较多,所以在情感表现上还是多为闲适,激动的意味还是少了些,但就是这样,据说在当时引起轰动竞相模仿,连日本天皇都跟着仿学。可到了苏轼的手里,他把第一句改成两个三字句成了另一格,也还有第一句和第三句都改成三字句的,也可称为又一格。
在较早的词作中,再看五代十国时的王衍那首《醉妆词》:
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
这是王衍自创的词调,如与五绝的句式相比较,两处两个三字句都是由五字句改成的。词虽很短,但内容极写了恣意游宴的乐趣,两处两个三字句的复沓,似可感到王衍搂扶着宫女那醉步摇摆、得意洋洋的神态。加之用“者”来替代“这”,更有醉酒说话不清楚的意味。而如都是五字句,就没有了这样摇摇摆摆的情感韵律了。
再看王衍的另一首《甘州曲》:
画罗裙,能结束,称腰身。柳眉桃脸不胜春,薄媚足精神。可惜许,沦落在风尘。
这是依教坊曲而作,其中“三字句”抓住关键词来简写,最能体现诗句的凝练。如在舞台上表演,前面三个三字句,似可看到这位风流君主从各个侧面在观赏美女,如加间奏音乐也可渲染氛围,同时也为演员表演所需时空创造了条件;而美女呢,似乎也在其间转动着腰身展示着自己的姿容以博得青顾。——三字句连用还真有这模情拟态的可能!而后面的“可惜许”三字句,我感觉是“哎哟哇”口气语的转化,显示出对这样美女流落风尘的惋惜。我这样的一“感觉”,就可以与唐宋时的一些词论家说的“三字句是由‘贺贺贺”的虚字填实而来相关联上了。
另外,如《调笑令》《如梦令》《南乡子》等调中的二字句也有“啊哈”、“哎哟”转化来的可能。这些短句,特别是三字句,放在开头可以“起”,放在长句之后可以“和”,有的同时还兼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请看《渔家傲》就是在第三句后面加上一个三字句,承上又启下的: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