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居读书笔记110
沈 学 印
【0110】自 满
自满,自己满足。也是自己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绩即自我满足。
自满,最初是由置于座右的铭文引申而来的。
据报载,这种置于座右的铭文,又与一种被称为“欹器”的酒具及使用这种酒具的春秋霸王之一的齐恒公(也有说是鲁恒公的)有关。
那么,什么为“欹器?”被称为懦家八派首领人物之一的著有《荀子》及其《劝学篇》、《天论》的荀况是这样解释的:“孔子观于鲁恒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谓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荀子·宥坐》中的“虚到欹”的器皿已明显地写道为“欹器”。这里的“欹”即指向一边倾斜,也正合乎《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即“倾斜,歪,欹侧的意思。”
近日,见发表在《文汇报》上署名为郭来坪先生的文章《孔已己与“座右铭”》却是这样写道:“最初的座右铭是一种被称为歌器的酒具。这种酒具非常奇特,空着的时候它自己往一边斜,如果你把酒装得满满的,它就会自己翻倒了,只有在装了半罐的时候才能稳稳当当地站立在那里。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恒公非常喜欢这种歌器。座位右边总是放着一个歌器,时刻警戒自己不要骄傲自满。”也有一些报刊登载过类似说法的文章,如发表在《临淄文化报》上就有这样一段话:“座右铭最初并非是置于座右的铭文,而是一种称为欹器的酒具,并且与齐恒公有关……齐恒公生前非常喜欢这种欹器,座位右边总是放着一个欹器。用以警戒自己,不要骄傲自满。齐恒公死后,国人为他建造庙堂时也没忘记将此欹器放入庙堂之中供人祭记。”《齐恒公与座右铭的由来》这篇文章还说:“有一次,孔子率弟子朝拜齐恒公庙堂,见到这种欹器,不知何物,便问庙中看管人员,方知是欹器。孔子知道欹器的来历后,便给弟子讲述当年齐恒公至欹于座右警戒自己的故事,并以此教育弟子,读书学习也是这样,满招损,谦受益。为了时刻警醒自己,孔子回去后,也请人做了一个,效仿齐恒公置于座右警戒自己。南北朝时,著名科学家祖冲之也曾为齐武帝儿子萧子良作过一个欹器,非常成功。”读过这些文章,有几处误解的地方便出现了:
其一,“欹器”与“座右铭”可有关系?按荀子所说:“欹器”就是“宥坐之器”,确有通“右”之意,但与“座右铭”有关联系尚难确定,而把“座右铭”说成是“歌(欹)器”就更不确切了。
其二,“欹器”是否可以称为“酒具”?人家荀子在《宥坐》中说的是可注水,并不是“把酒装得满满的它就会自己翻倒了。”
其三,“欹器”究竟与“齐桓公”与“鲁桓公”哪个有关?是“孔子观于鲁恒公之庙”,还是“孔子率弟子朝拜齐恒公庙堂”,见之此“欹器”?“孔子观于鲁恒公之庙,有欹器焉”之说法,可见于《荀子·宥坐》,而“孔子率弟子朝拜齐恒公庙堂,见到这种欹器”尚无查到。所翻之书可谓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唐·白居易《长恨歌》)
细一想之,查到能如何?查不到又能如何?且不说“座右铭”从“宥坐”的引申由来已久,单就此形象与比喻也让人情而往之地可以接受,而且不管是“宥坐之欹”,还是刻写在其上的铭文,一种昭示与警醒人们不要自满的作用确实起到了!况且人家孔老夫子已说的再明白不过了:“满招损,谦受益”。(春秋《尚书·大禹谟》)仅此一点,至理名言也!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自尊而不是轻人,自信也不是自满。不满足才是永远向上的车轮。我等之辈倒不能学着孔子的样子再去做个什么“欹器”,但经常温习一下先贤哲人的“座右铭”还是可以的,且能终身受益。如“做事合天理,立身争古人”、“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都是很有哲理和寓意的!
我为自己写的自勉铭文是:“老老实实做事,坦坦荡荡做人,认认真真写作,潇潇洒洒生活。不为名利,不为权势,唯有‘一本书主义’而快慰终身!”
(2023年8月13日写于“悠然居”书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