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丈母娘14岁从印尼井里坟回到唐山港尾青浦,18岁嫁到闽南古镇石码后街,一住70年,大前年91岁岳父老了…她只好跟着儿子屁股去住厦门,生活在一个现代化城市,生活条件很好,却少了一些烟火气…尤其是与朋友邻居断了往来,经常的电話唠嗑,总是离不开(后街)西湖路36号…于是我今年写了她的邻居'鹏的'《粽子哥文学系列》1o篇,前天电話又询问,卖花生的火旺,怎麼样…早上周六没上班,我赶緊来拍一组后街的雨景和火旺的生活…


我认识火旺良米夫妻也三年多,他們从华安高安耒石码卖煮花生,相当于龙海人去厦门卖鸭子面…有一天我的同事林碧加在赞叹,大哥去厦门卖鸭子面,十多年买了厦门3套厝,又开着宝马车来回溜達…'当公务员,是无法比的'。火旺来石码卖煮龙岩花生…虽然比不上碧加的农民哥,三年疫情能活下来,花生店仍然开着…感覺好,一切都好吧!



其实,现代人衡量一个人的成败,官场上江番薯贤弟一问谁来参观月港,就会问'啥级别?',厅级以下可以慢悠悠去调侃…遇见部级当然需要西装革履,展出笑容出门相迎了…说这是一种尊重或礼仪;对于体制外的人,'银两'身价就是级别…亿龙集团的郑龙根董事长,名片只写'中国农民',我以前经常来后街36号是为了陪伴丈母娘,现在耒了,主要还是为自己,找回'中国农民'的乡愁,剩着火旺一家刚刚入镇不是入市居住不久,还没有被市侩文化薰蒽…依然有农民人的朴实、正直与善良,虽然赚的錢不是很多,但却给我一种亲切感,有过去农村走亲戚那种感觉,农历'六月半节',他老婆一声'来拿咸果去吃!'就让我的记忆时光返回了三十年…



有一种乡愁,是经济发展了,人追名逐利的脚步走得太匆忙了,于是把一些传统的道德忘了,也不知道是否还有高尚的灵魂,除了'级别'与'银两',咱还有啥东西值得怀旧,来了'火旺'煮花生店,捌的熟香的湿花生粒,想的却是我的故乡,村庄不远,还有逝去走远的父母亲与丈母娘…每一个人或一代人,都有各自的朝圣路,在'火旺'的地方,重新点燃我心中的圣火…照亮自己的归途,也让星空夜色中有一盏闪亮的轨跡!




后街头一鹏粽店里的'粽子哥'

郑亚水,笔名梧闽,出生于漳州东郊梧桥村,毕业于漳州农机校和厦门大学政治学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先后由漳州市图书馆出版《秋水白云》《西方国际政治研究》、作家出版社出版《白云深处》、海风出版社出版《月泊龙江》等书籍。2001年中国东欧经济研究会授其《企业文化一一现代企业的灵魂》''优秀社科论文一等奖'',并入选《中国改革发展论文集》(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9年11月,该论文被清华大学收录《n<1知网空间》智库咨文;《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中国文化出版社)副主编。
作品《<兰亭序>拾遗》一文于2010年9月入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作家出版社),并荣获2010年度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2021年8月,作品《说好的父亲》荣获“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2月,作品《说好的父亲》入编《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并被评为“特等奖”;2022年4月,《过故人庄还有多少龙江颂》荣获第九届相约北京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7月,《紫云岩 无住与不迁》荣获2022年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赛“二等奖”;《禅意 太武凡木》荣获全国第八届新年新作征文“一等奖”;2022年11月,《空中并不是“无色”》荣获第二届“三亚杯”全国文学大赛 金奖;2023年3月,《走在后港古街》荣获第十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 一等奖;《梦一回太武夫人》荣获第二届中国最美散文诗歌大奖赛一等奖;《一字圣手江山常在掌中看》入选《高中语文》古诗词必读讲解教材。2023年被中国散文网聘任为“中国散文网高级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