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奇雄:辛弃疾评传

李恒昌 著《今古传奇》2023年第4期
辛弃疾新任职的潭州,是隋朝至明朝时期州治或府治长沙的古称。起初为一级行政单位,宋代为二级行政单位。辛弃疾前来就职之时,这里是一个火爆地区。之所以说它火爆,就在于境内连续发生了多次武装暴动,既是热战地区,也是焦点地区。对于很多外地官员来说,唯恐避之不及;而对于当地官员来说,大都希望尽快调离此地。虽然那时辛弃疾已心生苍凉,依然“一笑出门去,千里落花风”。
辛弃疾披一身落花,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地来到这里,并没有像刚到江西一样,把主要精力放在平定暴动上。这一次,他调整了工作思路,决定从最根本、最关键、最长远问题抓起。概括他的潭州的工作,主要干了四件事:一是治吏,二是治水,三是治黑,四是治军。
所谓“治吏”,就是治理苛政,肃清贪腐,减轻刑罚,发放钱粮,安抚百姓。这是他基本主张的实践,也是深得民心之举。
所谓“治水”,就是兴修水利,解除水患。他发现仅仅是给老百姓发放粮食是不够的,当地之所以粮食欠产,百姓贫穷,很重要的一条原因,便是水患不断。为此,他决定疏浚河流和水塘,维修河堤大坝,试图以此来造福百姓。这既是现实所迫,更是从大禹、李冰等先人那里学来的智慧。
所谓“治黑”,就是整治当地“弹压社”。原来这“弹压社”,又叫“乡社”,是一些乡绅私下成立的组织。他们一般由青壮年组成,配有私人武装,名义上是保护乡绅及其财产,有时也欺压百姓,甚至横行乡里。辛弃疾初来时,发放给老百姓的救济粮,有些便被“弹压社”硬生生抢走。辛弃疾通过调查,终于明白,这“弹压社”实际上具有一定的黑社会性质。怎么办?辛弃疾没有来硬的,而是决定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所谓“治军”,其实就是“建军”。虽然他深知,目前的军队纪律涣散,作风不硬,根本不能承担起保家卫国的重任,更不能承担起“收复河山、光复大宋”的使命,但是军队直接由朝廷管理,他不能插手,也不便插手,他想建立一支新的地方武装力量,名叫“飞虎军”。建立这样一支队伍,他有自己的考虑,一来,可以借机收编乡绅们的“弹压社”,解除普遍存在的“黑社会”顽疾;二来,可以维持当地社会治安,整顿社会秩序;三来,如果有人继续暴动,可以派上用场,保证能镇得住、打得赢;更重要的是,他有自己的一个“小算盘”,如果哪一天,朝廷决定北伐了,不是一支立马可以上战场的生力军吗?
至于采用“飞虎军”的名号,辛弃疾肯定也有自己的考虑和寓意。所谓飞虎者,飞奔如猛虎也。当初,辛弃疾聚众起义,带领手下勇闯敌营之时,带领的不就是一支勇猛如虎、飞奔如虎的队伍吗?可以想见,他是想按照当年自己队伍的形象,打造一支全新的队伍。
上述“四治”,前三项属于辛弃疾权限范围之内,也能自己做主的事情,唯独第四项,牵涉武装力量,他没有这个权力,必须奏明皇上,征得皇上的同意。否则,极有可能背上“图谋造反”之名。 (44)
《天下奇雄一一辛弃疾评传》系济南市文联、济南市作协签约作品,2023年第4期《今古传奇》杂志头题全文刊发,2023年6月12日济南交通广播开始连播,2023年6月30日《济南时报》开始连载。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