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扎龙感受生命的灵动与情韵
作者:张泽新
并非游览的每个景点都能触发我的文学灵感。扎龙湿地之所以能调动我的创作欲,关键在于它那龙翔之地、鹤舞之乡的空灵之美和诗意情韵。
谈及扎龙这个名字,景区电车师傅向我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远古的时候,这里是一个荒凉的小村庄,土地贫瘠,人们生活异常艰难。一天,乌云蔽日,阴风怒号。突然一声巨响,一个庞然大物从天而降,一头扎进土里。待云散风息,人们前来察看,发现竟是一条巨龙。只见它痛苦挣扎,欲飞不能。大家立即从远处担来清水,浇在巨龙身上。天上的仙子被人们的精神感动,派丹顶鹤引领百鸟飞临人间。百鸟振翅盘旋,为巨龙遮挡阳光。这场景又感动了天庭,天降大雨。巨龙借助雨势,一飞冲天。在巨龙腾飞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湖泊。丹顶鹤因为喜欢这里,没有返回天庭,在此定居下来。在人们的心目中,龙和鹤都是祥瑞之物。所以,为了纪念和感恩它们,人们就把这里称为扎龙。
难怪在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门口,有两条用草扎就的活灵活现的巨龙。毕竟龙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比较模糊,而丹顶鹤的亲切仿佛就在眼前。巨大的鹤蛋在大老远就清晰可见,后来才知道那是丹顶鹤博物馆。在巨蛋的召唤下,我每一步的靠近,都好像能感觉到它的温度。那枚巨蛋似乎破壳在即,是一声清亮的啼鸣,还是长长的吟啸,仿佛就在我的举步之间。
扎龙湿地是以芦苇沼泽为主的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距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区30多公里,总面积21万公顷,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也是世界最大的芦苇湿地,是中国首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列入中国首批“世界重要湿地名录”。扎龙湿地由乌裕尔河散轶而成,它颠覆了那句“千条江河归大海”的俗语。乌裕尔河到了扎龙就彻底回家了,是国内少有的无尾河。扎龙湿地饱吮着日月的精华,积淀了历史的沧桑。
初夏的扎龙,阳光灿烂,白云轻悠。沿着湿地栈道前行,大自然的灵秀尽入眼底,湿地清爽的空气沁心润肺。纤细的青草朝气勃发,鲜艳的花朵妩媚绽放。更有那芊芊芦苇在滩涂上扎根,无拘无束,在纤桥旁摇曳,蓬蓬勃勃。芦苇青青,一簇簇,一片片,一团团,手牵手,肩并肩,浩浩荡荡,蔓延无边。风一吹,一阵苇叶的香便融进了空气里,是清香,也是一种暗香。茂密的芦苇犹如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这方瘠土,潇洒倜傥。细瘦的筋骨撑起生命的恣肆和绿色的诗意,将湿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永恒的沉默。
站在高处眺望,云浮碧水,天连芦荡,扎龙湿地的景色优美别致。无数河流纵横交错蜿蜒曲折,数百个湖泊如银珠玉盘点缀在河流之间。草原丰茂碧绿如毯,苇丛茂密随风摇曳。尤其是扎龙湖湖水浩淼,清澈无瑕,静如明镜,美若仙池。辽阔浩瀚的水域在阳光照射下,碧波荡漾,波光闪烁,粼粼耀眼,好一幅秀丽的北国江南风光,让人油然而生回归大自然的感觉,悠然陶醉于自然生态美景之中。
扎龙自然保护区首要保护对象为丹顶鹤等珍禽及湿地生态系统,是中国北方同纬度地区中保留最完整、最原始、最开阔的湿地自然综合体。这里栖息着260多种禽鸟,尤以丹顶鹤闻名于世,是驰名中外的“鸟的乐园、鹤的故乡”。世界上现有鹤类15种,中国有9种,扎龙有6种;全世界丹顶鹤不足2000只,扎龙有400多只。
我首次对湿地和丹顶鹤有初步了解,源于1980年代末期一首广为传唱的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凄婉的旋律让人伤感,也让我记住了名叫徐秀娟的“中国第一位驯鹤女孩”。她在扎龙自然保护区长大,从小受父母护鹤养鹤的耳濡目染,在17岁时成了一名养鹤姑娘。1986年大学进修结业后,她远赴江苏盐城,为那里新建的自然保护区带去了三枚丹顶鹤蛋,并用自己的体温孵育出三只小丹顶鹤。1987年6月,因为寻找两只走失的小丹顶鹤,她丧生于沼泽,献出了年仅23岁的生命,成为我国环境保护战线第一位因公殉职的烈士。 “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走过这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为何片片白云悄悄落泪/为何阵阵风儿轻声诉说/唔喔哦/还有一群丹顶鹤/轻轻地轻轻地飞过……”,当我在扎龙保护区听到这久违而又熟悉的歌曲时,禁不住热泪盈眶。如果不是这位勇敢的姑娘,也许我至今都不知道有个扎龙。是她引领我走进遥远的黑龙江,来到向往的扎龙自然保护区,探看她为之倾心为之献身的丹顶鹤,探究她为何如此痴情于丹顶鹤。在扎龙,我试图找到答案。
原来,丹顶鹤是中国特有的鸟类。无论是历史记载还是现代的调查都已确凿地证实丹顶鹤起源于中国。历代地方志的记载表明,北起黑龙江,南至云南、广东、台湾,都有丹顶鹤的足迹。丹顶鹤的化石最早是在辽宁的辽西朝阳地区出土,后来在湖北又发现了丹顶鹤的化石,最后在北京的周口店也发现了丹顶鹤的化石。这些丹顶鹤的化石现今都收藏在北京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内。1916年的《清稗类钞》也见有丹顶鹤名称的记录。这些足以证明中国大陆是鹤类也是后来的丹顶鹤的发源地。
我国疆域辽阔,气候多样,江河湖泊星罗棋布,还有大面积的沼泽湿地,这些都是鹤类喜爱的条件,因此我国成为世界上产鹤最多的国家。“丹顶鹤”是鹤类中的“稀有品种”,主要生活在我国东北、内蒙东部等地,在朝鲜、韩国和日本等国的湿地地区也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它们天寒迁徙南方越冬,春暖即返。
查了下资料,虽然丹顶鹤是我国的特有鸟类,但在国际上的通称并不叫丹顶鹤。那是因为在1776年国际生物学界正式定名丹顶鹤时,那时候的清朝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外国学者们无法进入中国内陆去研究这些尚未被国际生物学界“发现”的鸟类,但是,外国学者恰恰得到了来自日本在本州越冬的丹顶鹤样本,所以,丹顶鹤的命名按照国际惯例被叫做“日本鹤”(Grus japonensis)。其实就是日本人自己也不叫“日本鹤”,而是叫“tancho”,翻译成中文就是丹顶鹤。尽管后来随着日本本州岛丹顶鹤的灭绝,动物学家将其英文俗名由“日本鹤”改为“满州鹤”,但时至今日,“日本鹤”的提法仍占学界主流。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国在国鸟的候选中,尽管国人对丹顶鹤的呼声最高,但没有最终敲定为国鸟。
丹顶鹤处于湿地生态系统食物链的最顶层,是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对栖息环境的要求极高,只有在水质洁净、视野开阔的湿地中才能看到它的身影,是对湿地环境变化最为敏感的指示生物。曾几何时,因为人类的扩张,湿地逐渐成为农田或城市。除了环境的破坏,还有人为的偷猎,丹顶鹤优美的外表总是吸引着那些不法分子的觊觎。但是,丹顶鹤是典型的一夫一妻制的鸟类,一旦一只鹤死亡,另一只就会单身一辈子,所以这样忠贞的脾性,决定了丹顶鹤的繁衍非常的低。再加上现在它的距离和人的活动渐渐重合,总有一些爱上便宜的人偷食丹顶鹤的蛋。丹顶鹤每年仅产一窝卵,一般有2—4枚蛋。一旦被人拾去,这一年就算白忙活一场。所以,丹顶鹤的数量极为稀少,成为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和世界濒危动物。
在扎龙,我还听说了“养鹤世家”徐家三代人与鹤的情缘和故事。徐秀娟的父亲徐铁林是中国第一代养鹤人、养鹤专家,一直生活在扎龙的一个小岛上,成天跟丹顶鹤在一起,时间长了,人与鹤彼此都产生了感情。老人“身怀绝技”,曾多次救治受伤的丹顶鹤,将它们的伤养好再放飞。在2100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香港面积的保护区内,他艰难跋涉在沼泽中,几乎摸清了每一处鹤巢。徐秀娟的弟弟徐建峰,1997年遵从父亲的嘱托,更为了完成姐姐徐秀娟未竟的事业,从部队退伍后来到了扎龙自然保护区,2014年4月19日凌晨,为了救护正在繁育的鹤雏和鹤卵,在只身前往丹顶鹤巢区的途中,不幸遭遇交通事故,意外身亡,时年43岁。徐家第三代养鹤人徐卓,是徐建峰的90后女儿,曾就读于东北农业大学园艺专业,因为父亲的意外去世,2014年她转学到姑姑徐秀娟曾就读的东北林业大学,学习野生动物保护,毕业后也选择了回家继承这份事业,举起护鹤大旗。这一家三代人的护鹤举动是对爱护珍稀鸟类的最好讲述。现在我们能看到丹顶鹤这种十分珍稀的野生动物,真得感谢所有保护人员无私无畏的付出乃至生命的代价。
在扎龙自然保护区众多的休闲旅游项目中,“群鹤放飞”是最具特色的看点。下午1:30,我在游客云集的观鹤台观赏到了丹顶鹤放飞的壮观场景。随着工作人员手中旗帜的舞动,一群丹顶鹤从翠绿色山坡上助跑、起飞、盘旋、歌唱,飞得是那么低,飞姿轻盈,飘逸俊朗,吸引了无数双眼睛。它们那挺身引颈翩翩舞、惊空一掠顶上过的优雅姿态,让我觉得那一双双翅膀,仿佛饱蘸扎龙湿地之墨,在芦苇荡和大草地的巨幅宣纸上倾情摹写扎龙保护区的诗情画意。它们比天鹅珍贵,比海鸥婀娜,比大雁优美,堪称一群端庄高傲、出类拔萃的禽鸟。
丹顶鹤最具仙气,体型修长,翼展广阔,颈部如玉琢造,披一身羽衣白氅,遍体通透华贵,气度雍容,优雅大方。耀目的鹤顶红,头顶着吉祥,跃动着喜庆,偏就脖颈黑亮亮的色,翅尖、身尾处饰以墨的点缀,充满着纤巧和灵气。颇具经典的红白黑组合,让丹顶鹤高贵中多了几分妖娆。它眼波流转,顾盼生姿,你看它,它也在看你,相看两不厌,就有了交流,有了默契。从鹤的眼神里,有了留连,有了深情,有了追求,有了昂扬,就有了灵气。
丹顶鹤的骨骼外坚内空,强度是人类骨骼的七倍,空心但强硬,骨头能让它们拥有较轻体重和较强支撑性。迁徙的时候,成群的丹顶鹤常常排成巧妙的楔形,使后面的个体能够依次利用前面个体扇翅时所产生的气流,从而进行快速、省力、持久的飞行。丹顶鹤群凭借着集体的智慧,飞行的时速可达40公里,飞行高度能超过5400米。
丹顶鹤的叫声激越洪亮,破空裂石,有空灵绕梁之韵、催人振奋之效。刘禹锡的一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可谓是对丹顶鹤这一特点的逼真写照。据说,丹顶鹤的鸣叫没有目的性,吃食会叫,求偶会叫,起床会叫,睡觉会叫,闲来无事也会叫。丹顶鹤的叫声可传递到五公里之外,这得益于它拥有特殊的发音器官——鸣管。其鸣管长达一米,是人类气管长度的五六倍,末端卷成环状,盘曲于胸骨之间,就像西洋乐中的铜管乐器一样,发音时能引起强烈的共鸣,使声音高亢、嘹亮。
丹顶鹤的舞姿非常优美,千姿百态,超凡脱俗。或伸颈扬头,或曲膝弯腰,或原地踏步,或跳跃空中,有来有回,有快有慢,连古人都被这样的美好所倾倒。南北朝萧道成的一首《群鹤咏》就写尽了鹤的风流:“八风儛遥翮,九野弄清音。”两鹤交颈,四翅翩跹,昂首唳鸣,低头致意,跳跃婀娜,趣步尔雅,“长鸣似与高人语,屡舞谁于醉客求”。丹顶鹤静若处子,动若惊鸿,翔天如鹰如雁,立地玉树临风,潇洒不失典雅,灵魂暗露恬静,飘逸淑秀,英俊帅气,有威有仪,有风有度,真乃鸟类杰出的芭蕾舞者和人间精灵。
丹顶鹤超凡的风姿和卓尔的品格,让人们不由自主地将其与神话传说联系起来,它在我国的民俗文化中有很高的地位。在中国,丹顶鹤不仅仅是一种鸟类,早已是一种文化符号般的存在。在人们的心目中,丹顶鹤飘逸的神鸟形象已成为长寿吉祥、羽化登仙、幸福忠贞的象征。在中国历史上被公认为一等的文禽。明朝和清朝给丹顶鹤赋予了忠贞清正、品德高尚的文化内涵。文官的补服,一品文官绣丹顶鹤,把它列为仅次于皇家专用的龙凤的重要标识,因而人们也称鹤为“一品鸟”。人们也把鹤作为高官的象征。一幅鹤立潮头岩石上的吉祥纹图,取“潮”与“朝”的谐音,象征像宰相一样“一品当朝”;仙鹤在云中飞翔的纹图,象征“一品高升”;日出时仙鹤飞翔的纹图,象征“指日高升”。
关于丹顶鹤的寓意,还有一段流传甚广的故事。相传,在阴山之巅有座高山名叫鸟儿岭,岭上极寒严冬,没有任何生命能够生存。某年初春,一对丹顶鹤突然飞到此地,在崎岖险峻、荒无人烟的山林里筑巢繁衍后代。几十年后,数百只丹顶鹤在这里翱翔舞蹈,在枯树荒草之间留下了生命的足迹。人们从丹顶鹤以惊人速度恢复这座岭上生态环境中领悟到了一个道理:希望与爱是改变自然环境的最强大力量。几千年的历史,阴山上的鸟儿岭也因丹顶鹤繁衍生息,而得以重获生机。而这正是我们理解的丹顶鹤最深刻的内涵,不仅在于代表着高贵与美好,更在于其所传递出的力量和希望。总之,丹顶鹤作为神话中的仙鹤不仅是因为高贵美丽、神秘优雅所赋予的象征意义,在其身上还蕴含了许多励志故事和寓意,它向我们传递出一种力量,以爱心和希望去呵护自己所珍惜的事物,去保护大自然。当人们用这种坚定和信念去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时,就能够变得更加强大。
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人们生产生活同湿地有着密切联系。湿地是“地球之肾”,是全球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联合国环境署的研究数据表明,一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我国拥有湿地面积6600多万公顷,约占世界湿地面积的10%,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扎龙保护区虽是全球17个国际重要湿地保护成功范例之一,但我国还有众多的湿地亟需保护修复,维护生态的完整性和湿地景观的原始性,任重而道远。人类不能肆意主宰自然,应有所节制,用自己的爱心和行动呵护好地球之肾,把湿地的空灵与诗意留给子孙后代!
【作者简介】
张泽新,湖北省作协会员,仙桃市作协副主席兼党支部副书记,仙桃市孔子研究会副会长。出版有《一代人杰张难先》《说痴道怪》《沔水廉思录》等著述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