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清头条》总第0206期。运河名城,山东临清。江山如此多娇,运河浪花真好。每篇文章阐述一个道理,每首诗歌突出一个主题。怡情益智,启迪人生。请大家分享。

中华优秀少儿故事之28
少年李白铁杵磨针
韩积蕊编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求万古学!以学增智,阅读故事,神交古人。一大乐趣也。
据宋·祝穆《方舆胜览》记载:相传,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很贪玩,总觉得天天在学堂里读书很枯燥,常常丢下书本,逃学出去玩耍。
一天,李白边走边玩,走到了一条小溪边,遇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在溪边磨着一根粗粗的铁杵,李白很好奇,他走上前问道:“老婆婆,你磨铁杵(tiě chǔ)做什么?”(铁杵是舂米或捣衣的铁棒。杵是棒的一种,因其两端粗中间细,故此得名。杵是远古使用的捣谷工具。据说是由伏羲发明的。)
老婆婆笑眯眯地说:“我想做一根绣花针。”
李白吃惊地问:“这么粗的铁杵怎么可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答道:“只要肯下工夫,不断地去磨,总有一天,工夫到了,铁杵自然就磨成针了。”
李白听了,想起了老师平时的教导,不管做什么,都要狠下工夫,要坚持不懈,才能成功。李白自觉惭愧。他想:“读书不就跟磨绣花针一样吗?我为什么不好好的用功呢?”从那以后,李白不管学什么都肯下工夫,他的学识越来越渊博,文采也越来越好,写出了很多瑰丽的诗篇,后来成为唐代著名的大诗人。
【感悟】这个故事感人至深,内涵非凡的力量,激励着我们坚韧前行。老婆婆凭着这份毅力与坚持,那么粗的铁棒,一点一点磨成细细的铁针。铁杵磨针的寓意是:无论做什么事请,只要有恒心,肯下功夫,就一定会成功,因为工夫不负有心人。要把铁杵磨成细针,需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只要我们拥有这样的精神,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拓展阅读】
《方舆胜览》原文: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译文】
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自己的功课就出去玩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他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以示纪念。
【祝穆简介】
祝穆,少名丙,字伯和,晚年自号樟隐老人。南宋太学博士。祖籍婺源(今属江西),曾祖祝确为朱熹的外祖父,父康国是朱熹表弟,跟随熹母祝氏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
祝穆少年丧父,读书于朱熹家塾。20岁,朱熹命黄干为他举行冠礼。深得黄干、蔡元定教诲。他嗜书,手不释卷,无所不读。青年时,往来于吴、越、荆、楚之间,所到必登高探幽,临水揽胜,遍访民情风俗,这为他晚年著述积累丰富资料和感性知识。
祝穆善于写文章,下笔顷刻数百言。晚年在麻沙水南隐居期间,撰成两部文献性巨著,一是类书《事文类聚》170卷;一是综合性地理志《方舆胜览》70卷。他自编书籍,还自家刻书发行。他不仅是刻书家也是藏书家。其家境不算富裕,却仍节省开支,购聚书籍,建筑小书楼为藏书之处。曾任涵江书院山长。

【答疑解惑】
古代书院的主持人叫山长
在古代社会,学生主要集中在书院中学习,书院中有一个特殊的角色:山长。山长是古代书院的主持人,他不仅负责书院的组织管理工作,同时还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责,故山长也有“掌教”、“主讲”的称谓。“山长”一词最早见于五代十国时期。此后,宋、元、明、清一直沿用这一称谓。清代乾隆皇帝认为“山长”这一称呼显得没有文化内涵,便将其改为“院长”,但人们习惯上仍然称书院的主持人为山长。山长这一称呼由此而来。


【作者简介】
韩积蕊,笔名寒冰,山东临清人。民盟盟员、中学退休教师。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省“五老”志愿者,聊城市老教师宣讲团成员,京杭书院讲师团成员、临清市关工委传统文化宣讲团成员、市宣传部理论讲堂宣讲人,市老年大学古典文学讲师,《都市头条》文学平台主编。编撰六部书稿,出版三部。著书立说搞讲座,发挥余热做公益。

【运河浪花】
~~~~~~~~
纵情笔墨 愉悦自我
~~~~~~~~
特邀顾问:冯喆
文史顾问:文博 鸿涛
总编:运河浪花
主编:寒冰
美编:玉玲
校对:凌云
编审:冰凌斋主人
编委:立诚 圣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