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济南》系列作品
清初传奇名士刘岩笔下的济南风情
(中篇)
侯林 侯环
济南,一座享有盛誉的山水名城、文化名城,然在众多描述济南的作品中,真正从审美的立场和角度,对其山水、人文进行分析、把握的却所见不多。许多年里,笔者沉潜于济南文献之中,每坐雨煮茶、窗绿正午,于桑梓之独特美质,辄有相顾、会心之处,不觉将辑成《审美济南》一书,今在《风香历下》将其中篇什与读者诸君共享之。
之六:刘岩笔下的济南泉
刘岩有《趵突泉用赵松雪韵》:
泉底癡龙熟睡無,誰施幽怪弄冰壺。
跳珠亂打雲根碎,沸沫愁煎石髓枯。
涛浪拍天成雹雪,鼋鼍移窟走江湖。
千峯萬壑清無奈,只有寒光伴月孤。
(清宣统二年寂园丛书铅印本《大山诗集》丁)
地涌三花,天开一鑑。
崩地涛于巨罅,曾不间于昼夜。
坐在趵突泉边,自古而今,人们产生无数的感动与疑问:这滔滔不绝的泉水究竟从何处而来?于是,便有“人间那得常如此,应有蛟龙地下啼”的慨叹。
刘岩也不例外。
首联:“泉底癡龙熟睡無,誰施幽怪弄冰壺”,正此意也,刘岩在此下一“弄”字,不惟趣味盎然,且泉之美艳动人,境界全出。颔联涛浪拍天、鼋鼍移窟,适足见泉涌气势之壮。而尾联最佳,“千峯萬壑清無奈,只有寒光伴月孤”,好是一派清纯、幽雅的环境气氛。
刘岩还有一首趵突泉诗,乃其《历下杂咏二十绝》之二:
何年泉底老痴龙,电眼霜晴舌剑锋。
卧枕雷车翻地轴,银涛怒立起三峰趵突泉伏流数十里至此涌出。

趵突泉近照 王琴摄影
依然念念不忘趵突泉底的“痴龙”,看来诗人眼见趵突泉的伟壮,实无他解了。不过此诗他又增添了趵突泉的两种奇观:三峰鼎立与长途潜流。
刘岩《历下杂咏二十绝》之三,写了茶臼河上的试茶泉与罏泉:
茶臼河浮雪乳圆,清泠曲抱试茶泉。
罏泉可惜今湮塞,蟹眼虾鬚没处煎茶臼河、试茶泉、罏泉,俱古名。
试茶泉位于柳埠齐城峪南袁洪峪北侧山沟,海拔360米,因水质甘美,烹茶最宜。泉水沿山谷入茶臼河。清代诗人任弘远有诗。清乾隆《历城县志》称其:“其流飞泻,入茶臼河。”
罏泉,疑即爐(炉)泉,名列金《名泉碑》,元《齐乘》曰:“爐(炉)泉,南山下。”明崇祯《历城县志》记载:“今迷莫考。”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称:“在县南千佛山下,今失考。”据刘岩诗意,罏(爐)泉当在试茶泉不远处,据1997年版《济南市志》第一编第二卷《试茶泉》所附:“泉西南100米,茶臼河南河崖下也有一泉,无名,常涌不竭,质纯甘冽,汇入茶臼河中。”不知此泉可为爐(炉)泉否?
刘岩此诗,为后人研究试茶泉与爐(炉)泉,提供了认识与审美价值。
之七:刘岩笔下的大明湖
许是居住在大明湖上的山东学署,刘岩描写大明湖的诗作,分外逼真,分外鲜活。
刘岩《大明湖》:
桃花春涨起湖边,十里风光剧可怜。
骑马都停垂柳岸,摇船直上碧波天。
青蒲芽短真堪炙,白鲫脂肥不论钱。
潋滟空濛兼两绝,半湖明月半湖烟。
(清宣统二年寂园丛书铅印本《大山诗集》丁)
刘岩所写为大明湖春天景致,下笔便绝。他说,美丽动人的桃花汛不仅是发生在河上,也在大明湖上。桃花汛是指每年三月下旬到四月上旬,黄河上游冰凌消融形成春汛,当其流至下游,恰逢沿岸桃花盛开,艳丽无比。刘岩以此比喻大明湖绿柳拂水、鲜花正艳的“十里风光”,可谓恰如其分。
“骑马都停垂柳岸,摇船直上碧波天”,大明湖的典型风物:杨柳;最佳娱乐方式:泛舟。何以“骑马都停垂柳岸”呢?因为济南最具诗意的是明湖烟柳呀,不久前,王士禛便是因大明湖上《秋柳》诗而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而“明湖泛舟”,历来为济南八景之一,济南先贤张养浩曾有《中吕》“普天乐·大明湖泛舟”:“画船开,红尘外”,是的,凌空冲波,你便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不受现实世界各种所谓规矩与规则的约束,进入到自由自在的境界之中,再是“烟水间,乾坤大”,湖上泛舟,凌万顷之茫然,翱翔蓝天水云之间,令人心胸开阔,快心适意,豪气干云。
“青蒲芽短真堪炙,白鲫脂肥不论钱”,济南的源自大明湖的蒲菜汤,那是鲜嫩得令人馋涎欲滴的;而“白鲫脂肥不论钱”,似乎早在一千年前便是这规矩了。且看当年苏辙游赏大明湖(当时称西湖)的诗《道济南事十首》其三:
野步西湖绿缛,晴登北渚烟绵。
蒲莲自可供腹,鱼蟹何尝要钱?

大明湖历下亭旧照
大明湖是济南的水产之渊源,仅此,便是一桌上好的“满汉全席”。民国时,老舍便说:“大明湖的蒲菜,茭白,白花藕,还真许是它驰名天下的重要原因呢……在夏天,青菜挑子上带着一束束的大白莲花骨朵出卖,在北方大概只有济南能这么‘阔气’。”
尾联是全诗的高潮,其在于刘岩凭借自己的慧眼,总结出了大明湖的两绝:潋滟与空濛;二者兼而有之,何其难得,由此,造就了大明湖“半湖明月半湖烟”的艺术境界。怪不得刘敕在“历下十六景”中,要把济南八景的“明湖泛舟”改为“明湖泛月”呢,月色下的明湖亦即“半湖明月”,那是什么成色?正如刘敕所描绘的那样:
万顷芙蕖,榆柳夹岸,一当秋夜,水光与月明竞爽,箫声挟秋气为豪,真足鼓枻而歌沧浪也……把酒望月,纵谈千古,令人直得意于尘垢之外。昔人名为西湖,盖寰中之绝胜云。
而与“半湖明月”相互映照的“半湖烟”之美,也是缺一不可的。含蓄,朦胧,乃天下至美的构成元素。诚如孔孚先生诗作《济南水彩》:
半城春水
绿了一个济南
吕品在烟雨中
打着伞
没有这烟雨明湖、烟雨济南,济南的美,便自减了一半!
正是出自对于济南特别是大明湖“烟雨”之美的认识与洞察,刘岩在其《历下杂咏二十绝》之一,又是这样写大明湖:
明湖烟雨昼霏微,夹岸人间水半扉。
最是春来风味好,菰蒲芽短鲫鱼肥。
看到了吗?诗人说,大明湖的白昼也是烟雨弥漫的胜境,而且夹岸人家的门扉,就像浸在湖水之中,这幅面貌之淳厚,可以想像而知。最后,诗人念念不忘的,依然是大明湖那些“名贵”的水产,所谓“菰蒲芽短鲫鱼肥”呀!
前面谈到,刘岩写有众多大明湖上山东学署四照楼的诗作。我们来看其
《登四照楼》(四首):
空楼秋气满,不复辨阴晴。
乱叶水边下,一钟霜外鸣。
苍山谭子国,衰草叔牙城。
未敢凭栏久,萧骚感易生。
雉堞连丘壑,孤光一望收。
苇花摇屋角,湖水到床头。
苍茫千峰合,青冥万瓦浮。
高天空漠漠,风雨最宜秋。
齐州都会地,遗俗未凋零。
织户鸣梭响,渔船晒网腥。
风高羊角冷,石瘦虎牙青。
试倚危楼望,重城若建瓴。
七闸流宫水,凄凉入稻屯。
红墙今瓦砾,青社亦荆榛。
败荻藏炊火,归鸦杂市人。
兴亡一回首,沙月尚如痕。
(清宣统二年寂园丛书铅印本《大山诗集》丙)
一股苍朴霭郁、混茫超越的高古气息,拂面而至。
四照楼,作为山东学署临湖的主体建筑,当时是济南最为高大宏伟、景致幽雅的建筑之一。刘岩此诗,写秋日里四照楼的独特风光,它体现了古今诗家作诗的两大诀窍,一是:联系;二是:介入。
刘岩写四照楼,断不是单纯地写楼,那样注定是单薄乏味的,他是用联系与联想的方式,贯穿古今,视通万里,举凡一起与楼有关联的人与事物,全部“拿来”为我所用。
第一首,诗人不惟写四照楼的“空楼秋气”,也不仅写学署的钟楼于霜外鸣响,它的佳句是“苍山谭子国,衰草叔牙城”(此非眼中所见,而是思绪所及),是啊,这就是四照楼的故乡,它的产生地古城济南,其历史文化的涵蓄与遗响,千年未绝,因而,诗人登上此楼,才会有“未敢凭栏久,萧骚感易生”的感受,至此,(四照)楼、(济南)城的历史沧桑与诗人的本体介入,相互映照,浑然一体,感人尤深。
第二首,则是由近及远,写四照楼的环境。诗人说,大明湖边美丽的城堞似乎连着城外的青山,在四照楼上一望而收。而诗的妙处在“苇花摇屋角,湖水到床头”,这是一幅动人的湖岸景致,但这不是夸张,而是写实,其后道光年间居住此处的何绍基便有:“我昔大明湖上住,出门上船无十步”的妙句在。接下来,诗人又写远景:“苍茫千峰合,青冥万瓦浮”,一派高阔萧骚、苍茫万状的壮美气象,接着,又进入诗人的主体感受:“高天空漠漠,风雨最宜秋”,于高远空旷中不乏凄清冷艳的气氛,堪称物我交融、情景相生之范例。
第三首,写登楼与平时所见的济南作为齐州都会地的文化“遗俗”:“织户鸣梭响,渔船晒网腥”,无数史实可证,济南古代乃蚕织之乡,而大明湖的船户靠湖吃湖,更是盛极一时。刘岩还描摹了登楼所见华不注“石瘦虎牙青”的美感,刘岩对华不注情有独钟,他有《华不注》诗,对于此山,有诸多传神描绘,如“巨灵握老拳,突兀伸一指”“人缘峭磴登,如树行蝼蚁”“呼谁与之游,烟岚生脚底”等。

珍珠泉照
第四首,诗人的视角竟然转向了南边的德藩故宫。它由“七闸流宫水,凄凉入稻屯”而巧妙连接。稻屯,在济南东北。明末王象春所著《齐音》有《稻屯》诗,其注云:“王宫(注:德王府)首闸并城外六闸非一齐俱放,则舟不得抵华麓(注:华不注),但至稻屯盘桓片时而返。”盖元明时由济南游华不注,均由大明湖乘舟出汇波门,沿溪流直达华不注山下。王象春称此黄金水道为济城的“不涸之仓”。于今,在刘岩的眼中,则是“红墙今瓦砾,青社亦荆榛”,红墙,即德王府;青社,青州,此处疑指与德王府一道湮灭的衡王府,对此,诗人怀古吊今,从而表达了江山不改、朝代更迭的历史喟叹与兴亡之感(“兴亡一回首,沙月尚如痕”),令人深长而思之不尽。
之八:刘岩《历下杂咏二十绝》中的济南民俗风情
窃以为,刘岩济南诗作的最美篇章,还在于他描绘济南民俗风情的诗作。他们大多存在于刘岩《历下杂咏二十绝》中。
《历下杂咏二十绝》,是刘岩咏唱济南山川风物、历史人文的二十首七言绝句,内容丰富多样,咏歌济南山川的,如鲍山、华不注、玉函山、鹊山、趵突泉、试茶泉、水香亭等;历史人物如扁鹊、李清照、辛弃疾;历史事件如平陵东、蔡姬卖饼、湖沙宫钗等,形式不拘一格,轻快活泼一如竹枝词。其中最为引入注目的,当数其歌咏济南地域风情的佳作。以下我们略举几例。
之十一
高楼儿女好梳头,粉黛轻筐事事幽。
今夜祓除何处去,百花桥下百花洲。
(宣统寂园丛书铅印本《大山诗集》庚 下同)

今日百花洲照
“高楼儿女好梳头,粉黛轻筐事事幽”,一个“好梳头”,一个施“粉黛”,济南儿女爱美的风雅韵致,业已显露无遗了。没有诗人的提醒,我们还真的不知道,古代的百花洲还是一块“祓除”胜地,是在三月三上巳节,还是七月十五盂兰盆会,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之十二
城南草色上衣裳,小折梨花压鬓香。
晚踏佛山山下路,一杯寒酒酹秋娘。
“城南草色上衣裳”,一个“上”字,便仿佛草色之綠,业已浸入心扉;“小折梨花压鬓香”,下一“小”字,足见女性之娇俏矜持。而千佛山引起善男信女的兴趣与同情心,历来与王秋娘的故事有关。原来是,昔日,历山下有王秋娘墓。而文人雅士凭吊哀悼之诗词,无以数计。如清代毛大瀛诗云:
梨花无主草凄凉,小碣青芜姓氏香。
魂断佛山寒食候,满天风雨哭秋娘。
诗写得哀艳动人,王秋娘为明代诗人,其身份未知其详,但据众多凭吊诗之诗意揣测,可知其年轻貌美,多才多艺,惜乎遭遇不测,韶华之年不幸夭亡。若有专家考证一番身世,其诉诸想象的诗意与神韵,真的不亚于西湖之苏小小(墓)。这是未曾利用的却又值得发掘的一笔丰厚的济南历史文化资源。
之十三
家家山茧满山黄,照眼新丝透竹筐。
一两缫车椒树底,吹箫打鼓赛蚕娘。
上面已经谈到,济南作为蚕织之乡,由来已久。此诗又一证也。“家家山茧”,且要“满山黄”,那是何等规模呀!“照眼新丝透竹筐”,那又是何等丰产的喜悦!最有情趣的,是人们还要在山间树下,吹箫打鼓,举行“赛蚕娘”的比赛,诚如今日江南之地如湖州,每年五月末六月初所举办的蚕农采桑叶、开棉兜等蚕桑技能赛事一般。
之十四
绿棹焚香载丽人,生儿五日复谁嗔?
北标山下田文庙,不比风波妒妇津午日妇女至田文庙祈子,以文五月五日生也。
绿棹,漆成绿色的船桨,此物历史悠久,美观实用。妒妇津,事见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上》,相传晋代刘伯玉之妻段氏性甚妒忌。伯玉尝诵《洛神赋》,曰:“娶妇如此,吾无憾矣!”其妻恨曰:“君何得以水神美而轻我?我死,何愁不为水神?”乃投水而死。后称其投水处为“妒妇津”。相传妇人渡此津必得坏衣毁妆,否则即风波大作。

书影:《历下杂咏二十绝》
齐国孟尝君田文在济南是了不起的人物,这不仅是他作为合纵抗秦的“战国四公子”之一的身份,还在于他在民间的广泛影响。传说,田文生于五月五日,而女同胞们此日到田文庙祈祷,则必生子无疑。田文庙在济南北标山之下,因之,此日济南丽人必盛装焚香至庙里祈子(“绿棹焚香载丽人”),这种繁衍子孙的愿望是胜过一切的(“生儿五日复谁嗔?”),所以,它与“风波妒妇津”是恰成对照而截然不同的。
明末,济南府新城县著名诗人王象春有《端阳》诗,其中有句:“一自田文专国后,家家此日望悬弧。”悬弧,古代家中生男于门左挂弓一张,后因称生男为悬弧。此诗有注云:“城东北标山下,旧有田文庙。文以五日生,欲弃之未果,后竟贵显。齐俗今反以五日生子为大庆,妇女泛舟谒庙,祈祠者众矣。”
“妇女泛舟谒庙”,由此可知,明末清初济南城内有水道可直达标山,再是济南妇女泛舟操舟乃家常便饭也。
刘岩还为我们记下了旧时济南七夕节最精彩的一幕,这事发生在济南牧童们的身上。
之十五
村童七夕跨牛过,角插山花扣角歌。
贺汝星桥今夜渡,门前溪水是银河七夕牧童插花牛角,谓之贺牛。
你看,多么诙谐有趣,济南村童们将自己放牧的牛看成天上的牛郎而打扮起来,他们将山花插在牛角上(花,显然织女之谓也,牧童以此表达牛郎织女夫妻好合之意),叫做“贺牛”。祝贺什么呢?显然是今晚二人的鹊桥会呀!还有,这些村童还煞有介事地对牛们说:祝福你啊,今晚度过星桥与织女的幸福相会,除了将牧牛当成牛郎,他们还将自家门前的溪水当成了银河来表演呢!
济南娃娃们,好是富于想象力与创造力呀!
(未完待续)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