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谈之行
文/秋韵
走进英谈东寨门,那弯弯曲曲的红石板路,石缝间恣意蔓延着绿色小草,被人踩得光滑的石头,发着柔和的光亮。街巷两旁的红石板房,层层叠叠,参差错落。早晨的阳光透过密密匝匝的树叶,挤进静谧的小村,偶尔有几声狗吠,在绿色山坳中,显得空旷而遥远。
我仿佛穿过时光隧道,回到元末明初,燕王扫北,东荒北茫,“沃野千里无人烟,旷田万顷皆荒凉”。山西洪洞路姓家族移民到顺德府西部太行深处,这块蛮荒之地,交通闭塞,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他们叩石垦壤,依山就势,为自己垒起一间仅能容身的石头房子。至今,那间经历了六百多年风雨的石屋,依然矗立在村庄的南部,这是村庄的起点,也是激励后人的地标。
为了生存,他们将一块块硬生生的山地,开垦出来,撒下种子,汗水伴着眼泪,收获微薄的粮食,艰难度日。然而,当灶间升起缕缕炊烟,大山便有了一份生气,“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满目荒凉的穷山僻壤顿时灵动起来。 也许,路姓人骨子里就有一种“穷则思变,艰苦创业。逐利四海,开拓进取”的晋商基因,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他们毅然走出大山,一根扁担两只筐,将山货挑到山外,换回布匹麻油,大山里亮堂起来,女人们也漂亮起来。
从此,路家人越走越远,那条山道,那些凌厉的石头,在他们脚下被磨得锃光发亮,寒来暑往,日升日落,他们练就一副铮铮铁骨,不怕风吹雨打,无惧风雪交加。随着财富的积累,成群结队的骡马,代替了熙熙攘攘的人群肩挑背扛,而后买断了从英谈到榆次的六百里商道,建起许多驿站,这是何等的气魄!
至清朝乾隆、嘉庆年间,他们的生意发展到了鼎盛,商铺遍布路罗、白岸以及山西辽州、和顺和太谷一带。本地的山货、皮毛,源源不断地运往山西,山西的粮食、盐以及生活用品被运回英谈和邢台,路家成为顺德府西部首屈一指的富户,土地遍及冀晋交界五县,商号遍布晋冀鲁豫和京津等地。 到五世传人路万富时,他把庞大的家产一分为三留给自己的儿子,长子德和堂、次子汝霖堂和三子贵和堂。长孙路全功又分支出中和堂,形成了“三支四堂”格局。
路家人心地善良,乐善好施。大清咸丰四年,河南林县遭灾,大批难民沿着太行山区南北通道逃难路过英谈。汝霖堂路全兴,命家人在街中支起三口大锅煮粥舍饭,救灾民于危难。为报答路家人恩德,饥民们自发组织起来,为英谈修建起两千多米的围寨墙,开创了民间“以工代赈”的善举。东寨门的横梁上,我们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大清咸丰柒年九月吉日立”的字样。
漫步在这片古老的土地,英谈村处处是红色印记。抗战时期,这里是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总部机关部队曾多次来到英谈村,刘伯承、邓小平、彭德怀、左权等人都曾在村中居住,指挥了抗日战争,策划了“百团大战”。八路军129师被服厂、造纸厂、印刷厂曾建与此,曾经的冀南银行也在这里诞生。白求恩率领的加、美援华医疗队,曾两次来到英谈村,建起临时救护所,冒着敌人的炮火,救治了很多受伤的八路军官兵。在民族生死存亡时刻,这个不到200口人的小山村,先后有近40人参军参战,6人光荣牺牲,血洒疆场。 站在汝霖堂大院,凭吊老一辈革命家曾经的宿办室,缅怀他们与英谈人一起浴血奋战、为了民族解放所创造的丰功伟绩,心中油然而生敬意。在枪林弹雨中,英谈人奋不顾身,肩扛车推,把粮食送往前线。妇女们连夜纳鞋底、做军鞋、做棉衣、棉被,支援子弟兵……
在街角的一条小巷里,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太太,正在门前编织玉米皮蒲墩、杯垫和置物筐,精巧的手艺,让我们惊叹不已。身边五六岁的小孙子端一个果盘,里面盛着土特产野酸枣,免费让游人品尝。“叔叔、阿姨尝尝吧,可好吃啦!”我们拈起一颗放进嘴里,酸酸甜甜,清爽可口。作为对孩子的回馈,我们每人买了两袋,有人还购买了编织品。
进入新时代,英谈人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大力促进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正在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先人未竟的事业——共同富裕的生活,谱写新的历史篇章。 【作者简介】张清亮,笔名秋韵,大学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邢台市作协会员,邢台市信都区作协常务理事,河北名人名企文学院副秘书长,河北广播电视报特约记者、编辑,邢台市文学学会名誉主席。著有散文集《岁月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