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微电影编剧入门与小说创作
一一文笔精华知识讲座第三讲开课
作者:朱超群
2、微电影编剧入门(提纲)
主讲:张文龙
3、文学创作谈感想
作者:程白弟
4、踏雪寻梅新路径
文:周琪卿
5、摄影:夏梅珠、丁罗蕾

微电影编剧入门与小说创作
一一文笔精华知识讲座第三讲开课
作者:朱超群
因在昆山市成人教育中心校(社区教育中心)审报、昆山花桥镇成人教育中心校(社区教育中心)主办、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文化交流促进会承办的“文笔精华创作讲座”第三讲于8月9日(星期三)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导演张文龙主讲,江苏作家协会会员程白弟、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朱超群嘉宾授课,三位老师分别讲的内容为“微电影编剧入门”与“小说创作体会”,并与和参与者(注:参与者统称为学员)联动畅谈交流。特约沈裕慎、袁德礼、黄大秀、吴绍釚、鲁守华、王妙瑞、周裕华、沈志强等多省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省市级作家协会会员和写作高手,以及当地文学爱好者参加听课。

张文龙是国家一级导演,曾任上海广播电视台首席导演、上海戏剧频道播出总监;第十、十一届上海市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常委、文艺委员会主任,民进上海文广影视集团委员会主委;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理事),上海新闻工作者协会,戏剧家协会,曲艺家协会,上海电影艺术家协会等会员,曾任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评委。也是上海大学生国际电影节终评委,上海理工大学等校客座教授。

张文龙于1990年创作的滑稽大戏《光明使者》演遍全国,共计1006场,获原上海市文化局授予的“演出超千场”大奖。1999年创作的沪剧《女人的眼睛》被央视作全国直播,并荣获全国电视戏剧剧本创作金奖。他的著作有《汤团王》《风铃》《浪迹天涯》等12部长篇、中短篇小说,五十多部剧本(含电影和多种戏剧,已公演大戏十部,电影已拍摄两部),及散文集,约五百多万字。曾荣获“星光奖”、“金鹰奖”、 “兰花杯”等国家级奖项数十项,两次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授予的“全国优秀电视编导奖”。其自己编剧,导演的网络大电影《代驾血谜》,在2017年3月28日获得美国第20届好莱坞国际电影节金奖。2021年10年,其创作的儿童喜剧电影剧本《宝宝留学记》获首届中国儿童电影剧本征集赛“潜力影片剧本”大奖等。他的到来,为我们文学讲座增添了光彩。

近年来,随着手机的普及,几乎每个成年人都拥有手机,有的人还不止拥有一部,于是以手机为载体的文学传播,越来越流行,我们每天24小时,都可以在抖音、小红书和各种各样的手机APP上,看到许许多多微电影、短视频,或者是网剧。这种文学作品特别为广大青少年所喜爱,也越来越多地俘获中老年观众。
张导说:成功剧本的关键:A、三观要正确。B、场景——脑中要有清晰的场地、布景和环境,确定剧作中的行为确切发生的地点,以及场景的设置。C、要有精彩的故事:D、要有精彩的对话,人物的台词各有特点——个性化的声音等。
张导用专业的眼光,为大家介绍了编剧创作入门的关健点,也为喜欢微电影创作的作者,上了非常深动的一课。
接下来,邀请江苏作家协会会员程白弟,为学员谈了他如何写作小说的体会。

程白弟,1963年7月生,从事新闻工作13年,地方志编纂8年,在江苏苏州昆山市千灯镇文联工作,刚退休不久。他是江苏省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2013年出版散文集《古韵风霜话千灯》。作品散见于当地的《苏州日报》《姑苏晚报》《城市商报》。江苏《繁荣》《名镇世界》《连云港文学》《翠苑》,上海《文学报》《故事会》,山西《黄河之声》,山东《家乡》《齐鲁文学》,湖南《作家园地》,《人民日报》美洲海外版等。
程白弟写过许多小说,今天,他谈了自己写小说的创作体会。

三个作品里,一个是《父母来电》的作品,我与父母之间是主角人物,跨度有二十年,他们的来电,说了什么,带给我什么信息,都是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更多的是悲情,确实这些年来,父母的来电,让我心惊肉跳,怕来电,一来就觉得出事了。父母在支撑着一个家庭,但因为我在镇上工作,乡下很少回去。就是通过父母来电,知道乡下一些事情。希望我回去一下,可能需要我能帮助解决的支撑点,去做一些事情。有我在,父母觉得养儿的依靠,父母会轻松一些,为啥,儿子成熟,能办事,父母放心。也许是另一层意思,在间接上,教育儿子,在做人上,懂得礼数,孝道,善良,父母来电告诉我,一个又一个亲人,从外婆到几个叔叔等亲戚,快要离开这个世界,去见上最后一面,表达一种心情,其实只有眼泪的沉重,不知道怎么去安慰。第二作品,《广播操》是一个官场上的作品,不是一般的作品,写这个故事,可以积累了好多的素材,平时与人交流,谈心,思考,还有采访,更有一些细节,在观察中得来的,还有一些情节,是梦中想起的。所以说,做梦的事,也是文学创作素材的内涵。人们在什么环境下,会改变自己,这就想写的作品,重要的是把人写活了,为什么要做广播操呢,做了是什么作用,有多少效果。让我思考了很多的社会问题,广播操要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时候,那个时代,做广播操是不分男女老少的,可以说人人要做,广播操在喇叭里响起。工厂、学校、田间、船上、车上,都会齐心协力的做广播操。然后到了现在做广播操,又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可以说是一大笑话。也可以说是,无能的领导想出的杰作。现在是经济发展的大潮中,还有谁会考虑这些呢。所以把人物个性,表现出的一种担当不了责任。再说是《水牛换工》,这个作品的事情,是农村那个时代的特征,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三年困难年过了,农村的生活有所好转,生孩子的事情,一下子冒了出来,就是我们这一代人最多,一到农忙时,插秧都是妇女们的事,生产队里,十多个妇女都怀孕了,不能弯腰插秧,担撂农事,无奈之下,只能换工,用人不可能去换工,那么只能用牛去换了工。那是一段特殊时代的农村画卷。

最后,朱超群作《浅谈写生活小说》的体会。他说,在他出版的小说集中,有《小城故事》《曾经辉煌》《明天告诉妈妈》《一版广告的诞生》《同学梦》等。沪上文学界中知名作家忻才良、沈裕慎俩老师,曾经合写过书评,说他的小说像写生活一样,发表在上海的《文汇读书周报》上。他谈了自己创作小说时的得与失,解剖自己的作品,觉得写的还是比较浮浅。他提出写小说必须要写出深度,才能获得读者的心,才能成为优秀作品。

优秀的短篇小说,其实就是微电影编剧的素材,因此,协会在组织文学知识讲座时,就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讲。
黄大秀带来《诗歌·诗评选》和《华夏诗歌新天地》最新杂志,朱超群带来中短篇小说选《明天告诉妈妈》《曾经辉煌》,程白弟带来他家乡的《乡土》杂志等,累计近50本,送老师和学员们赠阅。
文学写作知识授课不仅是给学员听,而且作品都放在网络和报刊上发表,第一讲和第二讲授课,其演讲稿和学员读后感和新闻报道、视频播放等,累计前10天的点击率统计,阅读量分别有6万和18万以上,这是协会举办此文讲活动所没有想到的,也是全国文学爱好者、读者给讲课老师和学员作品,带来的一个惊喜。所以,总体说,授课则是一个平台,网络和报刊传播,才能扩大社会影响。
协会通过授课的方式,将演讲稿和学员作品等传播出去,获得了一举多得的效果。愿老师、学员和广大喜爱文学的读者喜欢。
2023年8月9日

微电影编剧入门(提纲)
主讲:张文龙
概论:
近年来,在我国,随着手机的普及,几乎每个成年人都拥有手机,有的人还不止拥有一部,于是以手机为载体的文学传播,越来越流行,我们每天24小时,都可以在抖音、小红书和各种各样的手机APP上,看到许许多多微电影、短视频,或者是网剧。这种文学作品特别为广大青少年所喜爱,也越来越多地俘获中老年观众。
成功的剧本的关键:
三观要正确。
除此之外,写剧本一定要有两个有效的动力:一个是愤怒,一个是热情。如果我们不从这两个出发点写剧本的话,将有可能不会产生太好的作品。
写作要素:一定要拥有复杂的角色、精彩的对话和清晰的故事。

1、角色(人物)——不易过多,三四个即可。
首先,确定剧中主要,次要人物分别是谁。从他们
的出现开始编织每个人物的历史,给每个人物编一个一页纸的简历。想像每个人物的身体特征,要能看到每个人物在剧中真实的动作和音容笑貌。
(2)确定每个人物的优点和缺点。注意优缺点往往是一回事。我们的成败常常是由同一种品质决定的,比如随机应变是一个人的长处,但动辄发怒也由此而来;一个小心谨慎的人物可能害怕冒险,也因此而失去机会。

(3)确定每个人物在剧中追求的是什么。每个人物应当迫切地想要点什么,而且已经做好了为之战斗的准备,这也就是人物的目的和追求。然后具体到每一场戏中再询问自己,每个人物的目标是什么?在剧作结束的时候,人物们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了吗?
(4)确定每个人物的讲话特点是什么。平时在日记中可以草草记下偶然听到的谈话片段,倾听人们在不同谈话中的抑扬顿挫,一定要使每个人物都用一种绝对个性化的声音在说话。
(5)在整个剧作的情节发展中,要问自己,每个人物是怎么样变化的?每个人物从这些改变中学到了什么?人物在故事结束时和开始时必须有所不同,他们应当被剧作中的一系列情节所改变。

2、场景——脑中要有清晰的场地、布景和环境,确定剧作中的行为确切发生的地点,以及场景的设置。都要在剧本的每一个章节前写清楚。在编剧的脑海中应该能看到布景中的每一个物体,这样当写作每一场戏的时候,才能用上这些布景中的物体。如果屋子中有一只鸭子,或者一个钟表,或者一个苹果,那么就去发挥想像,让每一件东西在情节中变得举足轻重。除此之外,环境的设计也同样重要。必须清楚地了解剧中人物所处的地理环境,在任何一个瞬 间,任何一个动作都可以从外面进入到你的内景视野中。在情节展开之前都应交代清楚。

3、精彩的故事:
剧中事件应当有具有“多米诺效应”创作伊始,编剧应该问自己,是什么促使你一开始去创作这个剧本。是一幅画面、一句话、还是一件事。了解剧作的初衷,能帮助你集中注意力。为了把那件促使你的剧本诞生的真实事件写成一个更优秀的剧作,这就要求你改动一些细节和保持叙述距离。
优秀剧本要有清晰主题,若要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首先把文学作品的情节概括为一个逐步发展的故事线,将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列出来,并挑选出文学作品中最具戏剧性的情节点之后,才能决定从哪里开头。然后,选择要保留和舍弃的情节,必须要舍弃的部分包括风景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等等。完成上述步骤后再改写一些情节,从而得到更有戏剧张力的场景。最后,决定主要人物的保留、舍弃与合并。

原创性:
4、精彩的对话,人物的台词各有特点——个性化的声音;清晰的主题:传达出和当代相关的主题,历史题材也要写出与现代共通的地方;对剧中至少一个人物有强烈的认同感:对话要有趣,要有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和演绎,应让读者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将要发生什么。
三、微电影剧本的样式:
样式较多,只介绍我所认可的一般样式——
场景号
时间和地点
室内和室外
白天和夜晚;必要的季节、天气状况的提示。
人物和对话
四、字数控制
(一)60分钟网大——1W-1.5W
(二)30分钟网大——6千-1W
(三)15分钟网大——2千左右
五、结束语:希望我们的听众中涌现出微电影编剧大师!

【作者简介】张文龙,国家一级导演,曾任上海广播电视台首席导演、上海戏剧频道播出总监;第十、十一届上海市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常委、文艺委员会主任,民进上海文广影视集团委员会主委;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理事),上海新闻工作者协会,戏剧家协会,曲艺家协会,上海电影艺术家协会等会员,曾任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评委。上海大学生国际电影节终评委,上海理工大学等校客座教授。1990年创作的滑稽大戏《光明使者》演遍全国,共计1006场,获原上海市文化局授予的“演出超千场”大奖。1999年创作的沪剧《女人的眼睛》被央视作全国直播,并荣获全国电视戏剧剧本创作金奖。著有《汤团王》《风铃》《浪迹天涯》等12部长篇,中短篇小说,五十多部剧本(含电影和多种戏剧,已公演大戏十部,电影已拍摄两部),及散文集,约五百多万字。曾荣获“星光奖”、“金鹰奖”、 “兰花杯”等国家级奖项数十项,两次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授予的“全国优秀电视编导奖”。其自己编剧,导演的网络大电影《代驾血谜》2017年3月28日获得美国第20届好莱坞国际电影节金奖。2021年10年,其创作的儿童喜剧电影剧本《宝宝留学记》获首届中国儿童电影剧本征集赛“潜力影片剧本”大奖。

文学创作谈感想
作者:程白弟
各位老师,文友们好。今天与大家一起共同学习,我想谈一点文学创作的爱好与梦想。其实,我们都是文学爱好者。说起创作,也是一次偶然机会。
其实,人生的成长过程,都要有自己的奋斗精神,有爱好和追求,不会觉得活着是空虚,人生路上,应该要扬起理想的风帆,才能达到快乐的收获和成果。
1978年7月,我初中毕业,仅仅读了七年书,心想,读书已经对我无缘。我回到乡村时,只能是靠种田吃饭,回顾自己没读好书,有点遗憾。我曾想,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知如何走好自己的每一步,我曾经抱着美好梦想,抱着希望目标,抱着追求人生,在我的脑海里,还能有用吗?!
我参加集体生产队劳动,挣工分吃饭,总想不能一辈子种田生活。渐渐成长的我,从少年到青年,有点懂事,知道父母亲对我没读好书,总想望子成龙,可有点失望。从高考恢复后,经常听到村上同龄人,考上了中专和大学。记得我初中最后一学期,我也不想去读了,一心想为家挣一点点工分,增加年终分红。那天,班主任邓老师来我家,语重心长劝我初中读毕业。这时,我不知如何是好,总得听人劝,再次跨进了校门。初中总算毕业,拿到一张文凭,才算真正离开学校,踏上社会,跟着那些朴实的农民学农活。

一次机会,读到了一本杂志,喜爱阅读到的文章,让我觉得身边也有这样那样的故事,我也能写点文字。从此,开始爱好文学,慢慢的创作,不断写,不断学,坚持这么多年,其实,我称不上经验之谈。根本是写不好文章,总是发表不了。今天谈创作,是赶鸭子上架,非常费力,几十年的积累,我想谈一点点感想与体会。
其实,文学创作,一定要有爱好,才能写出作品来。怎么去爱好,那么,就是要有一种思想,努力加勤奋,阅读是首要任务,记得我喜爱文学时,有那么多文学期刊,我就是对《小说月报》兴趣很浓,整整订阅了近三十年没断过。一定要阅读名家的作品,但还要观察周边人和事的生活,小说来源于生活,只有生活的阅历丰富,才能写出自己的作品。

什么是文学?我也许不明白,但通过阅读后,才有所了解,文学其实是人学。我国有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读了这四大经典作品,对我的文学创作方面,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构思,故事的安排,有一定的帮助。
不过,在文学创作路上,我要感谢二位启蒙老师大力帮助了我。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位是昆山文化馆的崔建老师,他在编辑一张《玉峰》文艺小报,帮我发了几个小文,才让我坚持了写作。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位是《昆山日报》副刊的俞念椿老师。帮我发了好多的散文和小说,并有三个作品获得大奖。到1994年9月,我被调到政府里,当了专职新闻报道员,一写就是十三个年头,后来是写了八年地方志,最后,安排在文联工作,编辑乡土刊物。直到今年退休。这么多年,一直在社会上与人打交道,所以积累非常多的素材。
我自己比较满意的三部作品,进行一下点评。一个《父母来电》是家庭生活的题材,一个《广播操》是官场上的题材,一个《水牛换工》是农村中的题材,谈一些体会。

文学创作,也是多方面的。官场上的斗角,情感上的纠缠,职场上的竞争,平民们的趣闻。必须要与一些有关的书籍,结合一起阅读。比如社会学、心理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公共关系学,社会人际学,还有很多学课,知识丰富,才能创作出一定的好作品。
我想还是谈一点,创作前的思考。比如,想写一个散文或者是小说,从什么角度去思考呢?写人,写事、写物、写景,要想写一些什么呢?就是把平时观察到的东西记录出来,任何一样东西,都有一种习性的表现。狗,鸟,树,草,花,石等物体,都得先要去认真观察,在环境中有用的习性变化与成长。动物是以动为主,那么,树与草扎根在土地中是不动的,风吹也会动,但是生长的过程一直在变化中,那么,靠观察获得素材,写出细节与情节。写小说,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创作方法,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小说的生活题材,人有什么,有很多的动作,说话,手势,表达,笑与哭,恨与爱,那一张脸上,都会看出一个人的不同心态。其实,人从头说起到脚的整体,都可以去表达出生活过程。写人一定要描述出本性的活动,谈吐,笑声,性格,特征,始终围绕这个人的个性,跃然纸上,去构思好作品的大概主题。
但是,我对诗歌只有欣赏,但没好好写过。写小说的时候,人与生活,有很多的内容去描写,一个人站在什么地方,与那些景色有关,是白天,还是黑夜。那么白天里,周边的景致,有一定的关联,天上有太阳,或许有飞鸟,还会下雨,大风等一些自然景观的元素,都是创作的似景似物,静与动结合。晚上,星和月亮,人在黑夜里,是行走,还是坐着,还是说话,看他们的表情,是尴尬,还是快乐。还有人在车上,在船上,每个公共场合的地方,他们的动作与表情,可以观察一下,我以前常坐公交车上,看到了很多的人,只要是陌生不熟的人,都是一样的表情,没有笑脸的看窗外,不会搭理人。

小说还有一些细节,把人物刻画出来的话,就他的动作,是同一个表情,比如是一个脚坏的人,永远是那样的走路,他不可能知道正常人的行动那么轻松,却体会不到自己行动的特征。也就是有人喝酒,吸烟等动作都是不变的表情。记得,我写过一个小说,人物是小领导,经常是组织单位人员集体学习或者开会,他要说一句话时,先要拍一下自己的大腿,如果不拍大腿,他是说不出话来。因此,被人们称他是拍大腿的领导。写了他的特征变化,这个人的性格,个性完美的展现出来。每一个人的个性不同,有人迷信,有人不信,有人惊讶,有人没事。有人会觉得碰到了晦气,有人或许是说好事。这是人脸上的表情,露出了不同的感觉。那么,要把人的性情表达出来,才能生龙活虎,可能说一些安慰的话,让人物更加舒服一些,也有人出来表达,另一层意思,来一支烟,一笑而过等。人的性格,就体现出来的特征,在某种场合中的规律性。创作的文字,在观察与思考中,描写人的个性,比如说话,有人手舞足道,有人涶汁乱喷,有人没开口就先笑了出来,有人说话还会要弯下腰,等等。

就像我三个作品里,一个是《父母来电》的作品,我与父母之间是主角人物,跨度有二十年,他们的来电,说了什么,带给我什么信息,都是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更多的是悲情,确实这些年来,父母的来电,让我心惊肉跳,怕来电,一来就觉得出事了。父母在支撑着一个家庭,但因为我在镇上工作,乡下很少回去。就是通过父母来电,知道乡下一些事情。希望我回去一下,可能需要我能帮助解决的支撑点,去做一些事情。有我在,父母觉得养儿的依靠,父母会轻松一些,为啥,儿子成熟,能办事,父母放心。也许是另一层意思,在间接上,教育儿子,在做人上,懂得礼数,孝道,善良,父母来电告诉我,一个又一个亲人,从外婆到几个叔叔等亲戚,快要离开这个世界,去见上最后一面,表达一种心情,其实只有眼泪的沉重,不知道怎么去安慰。第二作品,《广播操》是一个官场上的作品,不是一般的作品,写这个故事,可以积累了好多的素材,平时与人交流,谈心,思考,还有采访,更有一些细节,在观察中得来的,还有一些情节,是梦中想起的。所以说,做梦的事,也是文学创作素材的内涵。人们在什么环境下,会改变自己,这就想写的作品,重要的是把人写活了,为什么要做广播操呢,做了是什么作用,有多少效果。让我思考了很多的社会问题,广播操要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时候,那个时代,做广播操是不分男女老少的,可以说人人要做,广播操在喇叭里响起。工厂、学校、田间、船上、车上,都会齐心协力的做广播操。然后到了现在做广播操,又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可以说是一大笑话。也可以说是,无能的领导想出的杰作。现在是经济发展的大潮中,还有谁会考虑这些呢。所以把人物个性,表现出的一种担当不了责任。再说是《水牛换工》,这个作品的事情,是农村那个时代的特征,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三年困难年过了,农村的生活有所好转,生孩子的事情,一下子冒了出来,就是我们这一代人最多,一到农忙时,插秧都是妇女们的事,生产队里,十多个妇女都怀孕了,不能弯腰插秧,担撂农事,无奈之下,只能换工,用人不可能去换工,那么只能用牛去换了工。那是一段特殊时代的农村画卷。
其实,从这三个作品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文学创作题材是写不完的,只要去用心思考,去观察,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学的追求,对爱好的梦想,对创作的思考,要写什么内容,写什么题材,写什么作品,让读者了解什么,知道什么,读了后,会感悟到什么,是不是想,这个事觉得非常真切,好像是发生在身边一样。那么这样的文章,才能成功。

再说一点题外话,有人一直想当作家,是想一鸣惊人,可以说是不现实的,一个作家,创作一部长篇小说,需要是十年二十年的历程,三年之内完成初稿,已经是快手笔了。所以说,文学创作是一种爱好,一心去追求梦想,有决心和毅力,才能写好作品。作品写好后,一定要发给更多的朋友看,点评一下,好作品是改出来的。鲁迅说过,文章改六次不算多。我们应该学会边写边阅读,一定要阅读一些名家的作品。说真的,我最初写作,是把人家的作品抄下来,进行了段落分析,了解创作的结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语言表述,进行了细心分析,反复研读。才能对照自己的作品,认识到有什么缺点和不足,那时的创作,非常的粗俗,我写了一百个作品,都是石沉大海。为什么会这样,文字,错字,白字,标点,句子不通,语法上的缺陷。后来,就是有知心的老师引导,慢慢的开始自学过程中很长,发表作品,要经过十月怀胎的等待,我磨炼了十年才算成功。人生是平淡的,文学爱好是我一生的梦想追求。实现梦想靠什么呢,坚持与毅力,勤奋和努力,相信大家也一定会成功的。再说大家都是喜欢用笔来陶冶情操。总之,创作不断,成绩一定会有新的收获。争取多发一些作品和精品。讲到这里。谢谢各位。

踏雪寻梅新路径
文:周琪卿
2023年8月9日,昆山花桥镇成人教育中心校(社区教育中心)主办、昆山花桥经济开发区文化交流促进会承办的“文笔精华创作讲座”第三讲,于8月9日(星期三),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导演张文龙主讲,江苏作家协会会员程白弟、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朱超群嘉宾授课。三位老师分别讲述:“微电影编剧入门”与“小说创作体会”,并与讲座参与者畅谈交流。

特约沈裕慎、袁德礼、黄大秀、吴绍釚、鲁守华、王妙瑞、周裕华、沈志强等多省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省市级作家协会会员和写作高手,以及当地文学爱好者30人参加。
张文龙是国家一级导演,曾任上海广播电视台首席导演、上海戏剧频道播出总监;文艺委员会主任,民进上海文广影视集团委员会主委;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理事),上海新闻工作者协会,戏剧家协会,曲艺家协会,上海电影艺术家协会等会员,曾任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评委。也是上海大学生国际电影节终评委,上海理工大学等校客座教授。

张文龙于1990年创作的滑稽大戏《光明使者》演遍全国,共计1006场,获原上海市文化局授予的“演出超千场”大奖。1999年创作的沪剧《女人的眼睛》被央视作全国直播,并荣获全国电视戏剧剧本创作金奖。
他的著作有《汤团王》《风铃》《浪迹天涯》等12部长篇、中短篇小说,五十多部剧本(含电影和多种戏剧,已公演大戏十部,电影已拍摄两部),及散文集,约五百多万字。曾荣获“星光奖”、“金鹰奖”、 “兰花杯”等国家级奖项数十项,两次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授予的“全国优秀电视编导奖”。
其自己编剧,导演的网络大电影《代驾血谜》,在2017年3月28日获得美国第20届好莱坞国际电影节金奖。2021年10年,其创作的儿童喜剧电影剧本《宝宝留学记》获首届中国儿童电影剧本征集赛“潜力影片剧本”大奖等。

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大家,他的讲课,为我们文学讲座增添了光彩,写下精彩、浓重的一笔。
张导指出。时代在变化,传统媒体,在高科技的高歌猛进中,作品传播速度慢,受众面狭窄,逐步式微,使文学创作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出路在何方?
張导开出良方:以踏雪寻梅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跟上网络、手机传播新时代,提供微电影、微视频、网剧等文学剧本,或适合改编的文学作品,写出时代新貌,传达时代的新风,不断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張导总结成功微剧本或小说三要素:
一是三观正确。二是剧中人物的行为、走向,有确切的地奌、场景、可操作性强。三有精彩的故事,对话精练有特色,以及有个性化的声音设计。

张导的讲座专业性强,他传神精辟的演讲,引起与会学员极大的兴趣,收获満满。
讲座嘉宾,江苏作家协会会员程白弟,为学员谈了他如何写作小说的体会。
程白弟,1963年7月生,从事新闻工作13年,地方志编纂8年,在江苏苏州昆山市千灯镇文联工作,刚退休不久。他是江苏省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2013年出版散文集《古韵风霜话千灯》。作品散见于当地的《苏州日报》《姑苏晚报》《城市商报》。江苏《繁荣》《名镇世界》《连云港文学》《翠苑》,上海《文学报》《故事会》,山西《黄河之声》,山东《家乡》《齐鲁文学》,湖南《作家园地》,《人民日报》美洲海外版等。
他以自己的三个作品为例,谈及生活的真实和文学作品转换的关联,其中情感的真实是重要的一环,能让我们的作品更感人、更深刻,对人性的揭示更全面。

第一篇作品《父母来电》,以电话为媒界,描绘了现代城乡间的藕断丝连。老一代在乡村生活,故土难离,小一辈在城里工作,为生计奔忙,当老一代远去,带走了隔离的沉重泪水,剩下的城乡疏离和隔断,正是时代前进必须付出的沉痛代价。
电话,成为城乡联系的主要方式,也是传统道德传承、代际更迭的演练场。
第二篇作品《广播操》,涉及创作素材如何收集、整理,以及如何利用素材,进行人物性格的塑造。

广播操从全民盛行到现代的个人行为,经历了两个时代的变迁。拍脑袋的主管推行集体广播操,时过境迁,给人留下的只能是讽刺和幽黙了。
《水牛换工》,写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江南乡村的故事。当年,生育高峰来临,农忙时节,一个生产队的十多个女劳力都怀孕了,以牛换工成为那个特殊年代的标配,令人唏嘘不已啊!
讲座嘉宾朱超群,作《浅谈写生活小说体会》的精彩演讲。他说,在他出版的小说集中,有《小城故事》《曾经辉煌》《明天告诉妈妈》《一版广告的诞生》《同学梦》等。

沪上文学界知名作家忻才良、沈裕慎两位老师,曾经合写过书评,说他的小说像写生活一样,发表在上海的《文汇读书周报》上。
他谈及有生活积累并不代表能写出好作品。思想的深度和人生阅历的宽度,始终是人物塑造的关键因素。
自己创作的小说,觉得肤浅,那就是说明必须再思考,再去寻找适合的表达方式。只有写出深度,才能掳获读者的心,才能称为优秀作品。

涉及到微电影微视频,他认为优秀的短篇小说,就是极好的剧本改编来源,他在这个方面也做过尝试,有经验和体会。
朱超群会长最后对协会讲座一、二讲进行了总结。通过课程视频、读后感悟以及新闻报道,通过网络传播,累计前十天的点击率,分别达到6万、18万以上。一举多得的好事,真的梦想成真了,让我们和全国的文学爱好者一道,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总编辑:山旮旯
责任编辑:袁德礼
负责校对:十一指、晚风
校对:十一指、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