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在评书里听闻说“河山图”,不知河山为何物?后来在中国古代绘画史里看到有“松下图”,感谢也趣味平平。是呀,一位老者,肃目屈坐于松涧,一个童子幼气迷蒙的立在一旁端看老者煮茶,松涧泉水飞泄,白浪四射,松叶上雨声淋漓,一幅世外图。然而老者无意此景,潜心煮茶,偶尔眯上眼眼,拂手茶风闻入鼻内,略有所思,淡定神闲。然而童年的我,读到此类图画,反而觉得西洋图那些肖像啊,花瓶啊多么逼真。此类“松下图”虽然激不起我的兴趣,但我也忍耐的看了,因为儿时的我,家里的传统书藉远远大于西洋书,我也只好将它们看了,消遣时光。
昨天夜里,中雨一直未曾消停,清晨起来,推窗望去,一河黄水泛波而起,有消息说附近县城街道涨水,内涝而灾,又听说某乡桥被水毁,但见今夏方才入了,水患就如此糟糕。有气象解说除海南,广东等地顺利入夏,其余大部地区延迟入夏了。
一早山中绿茶饮后,云雾很快袭来,于山颠处漫延,它们一点也不急于奔波,也没有计划,随便衣衫飘向那里,随便秀发逸向何处,眼神便漫延至何处。
窗外的雨声亦如童年时所见松涧图中之雨声,而窗外山川的气魄却比松下的气魄宽阔得好多好多。山峦在起伏喘气,连绵不断的山边环绕得整个大地,那些乳白色的雾状物漫不经心的往山腰绕去,有的浓浓的,有的又薄如纸翼,猜想山中飞泉,此时应该怒吼冲天了。
立于此境界,突然就有了一种“河山”的味道,山河壮阔,奔腾不已,山河隽逸,飘渺不已。而大巴山的山形并不是平原丘陵间的小山土包,它们是刚性的,雄健的,所以隽逸之柔,在雨中云烟的羽化中,演译成了隽美之俊。
几曲黄河盘来,它们像灵瑰附体的精灵,趋于大地之间,黄浪无边,它们锁住了田地,源源不断。
气势占的上风,迷濛是主旋律,山绿雾白互绵相间,雨水刚柔相济,远望壮观,原来美感,雨中更为惹人爱。
白居易小诗一首: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我改一下:
晓来天欲雾,煮茶一盅无?
此时恍然大悟,国画山水,传统美学,则以“意境”为上,简洁,悠闲,飘逸,清静,便是魏晋“仕”气之风。
文人雅客,最喜此刻。茶游舌尖,暗香浮动。山川的隽秀,浓缩了多少的文人梦。
大江新诗刊 金露制作
金露,无耕作之地的“农民”,无春播秋收,常徘徊于大地之上观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