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里的叫卖人
杨美滨 / 文
和母亲撑伞走在乡间路上,一辆单车从我们身边经过,随口吆喝了一声:“买草粿啊。”他的身影陌生又熟悉,一闪而过的脸庞,因为皱纹的造访,轮廓显得更为柔和了。他的吆喝,以及他单车后座上架着的两只大竹筐,把我拉回到二十多年前的孩提时光。
夏天的午后,窗外总会响起“买草粿啊”的叫卖声,大人为了满足孩子的口舌,常常会带着碗走出家门,去追逐这流动的摊子。那大竹筐里,装着两个大缸,里面是黑色的草粿,掀开木盖子,黑色而晶莹,热气腾腾。摊主用一把平勺,削出一层薄片,那如果冻般的草粿,跃动而诱人,放进碗里,再用勺子切碎,撒上白砂糖。再来一层草粿,又上一层白砂糖,层层叠叠,盛出满满一碗,白砂糖如雪般覆盖其上。食者端着碗,不用勺子舀,直接凑到嘴边吮吸啜饮,纯粹的夏天的快乐。
我跟母亲确认,这是二十多年前的草粿人吗?母亲说:“是的,凭着这摊草粿,他养大了三个女儿,现在都已出嫁,外孙都有六七岁了。”时光荏苒,二三十年如一日,他走街串巷,守着一份营生,从中年到白头。我想起了时光里的那些叫卖人,他们已经渐行渐远,消失在岁月里了……

早晨,豆腐人的叫卖声,总能把我们从睡梦中叫醒,他犹如准时响起的闹钟,而那尖利的大嗓门胜过闹钟,于是大家给他取了个外号叫“鸣夜”,犹如公鸡晨鸣一般。大家买豆腐时都这样唤他,他也欣然接受了这个绰号。做买卖时,他卸下担子,取出一板豆腐,掀开白布,手持铁片,顺着格子的线条切下嫩滑的水豆腐,再用铁片铲进买主端出来的盘子里。村人早晨买了豆腐上淋上酱油,可配白粥吃。我们喜欢的吃法是豆腐拌粥,加上香葱和盐,热粥加上冷豆腐,冷却得快,对于赶时间上学的我们来说,可以说是最适口了。
接着上场的就是卖菜的,挑着担子的,踩着单车的,穿街过巷,把新鲜的蔬菜送到家门口。卖青菜的摊子是最多的了,于是蔬菜名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村里的老农民有一亩三分地,种点青菜,多了担出来卖。由于是村里熟人,又热情招呼,不免要照顾生意。于是在通心菜正值时令的当口,我们家的餐桌上天天都能见到它的身影。还有一个卖菜的,从蔬菜市场进货,种类繁多,于是大家会有多样的选择。他的叫卖总是以“欸“字开头,“欸豆芽来噢,欸芥兰苗来噢......”,作为外村人,大家都不知道他的名字,念起的时候总是叫他“阿欸”。还有外村的一家人,分两个摊子卖菜,一摊由父亲踩着单车叫卖,一摊由母亲带着一个已成年的儿子,挑着担子卖。据说儿子患有羊癫疯,母亲于是把他带在身边,方便看护,一起做买卖,也能轮换挑担子,互相借力。这儿子的羊癫疯有时会在出摊时发作,大家纷纷围观,母亲对于儿子的状况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一边招呼大家买菜,一边说他很快就会好的。后来听说这儿子有一次在无人看护时,病情发作,掉进水里,被淹死了,徒留一声叹息。
还有一摊卖菜的,不勤于叫卖,喜欢停留在一个巷口,大声叫喊几声,然后就“守株待兔”,等着街坊们互相通知,结伴出来买菜。日子久了,他跟这条巷子里的人打得火热,常常放下菜摊子,进人家家里喝茶、下棋、聊天......要是有人买菜,他就让自助,拿走菜,放下钱即可,通常街坊们也会帮他看着点,他几乎可以被追封为“无人售卖模式”的鼻祖了。

除了卖菜,还有卖肉的。老爷爷留着八字胡须,担子里带着一个磨刀石,切肉之前,他会习惯性、象征地把尖刀在石上嚯嚯磨两下,以此蓄势,切起肉来也爽利。他的担子极有特色,好像一个炉灶,他常会从“灶口”取出肉来,好像变魔术一样。
小孩子最喜欢的叫卖人便是那卖麦芽糖的。白发老爷爷摇着拨浪鼓,远远地走来,正在玩耍的孩子们就会像一群蝴蝶一样扑向他。老爷爷无需叫卖,拨浪鼓响,就是他最好的叫卖声。他用两根竹签子搅起麦芽糖,团成糖球,惹得孩子们直咽口水。老爷爷笑着对孩子们说:“想吃麦芽糖,没有零花钱的话,去拿家里的易拉罐来换吧。”孩子一听,就飞奔到家,东找西找,总能抱着两三个易拉罐笑呵呵地跑出来。
“鱼饭哦,银鱼、吊景(一种海鱼)……”傍晚,卖鱼饭的也登场了。渔民出海捕获海鱼,不刮鳞、不去肠,撒盐后直接用海水煮熟,冷却后就成了鱼饭,上岸后由小贩售卖。开海的八月,鱼类繁多,鱼饭鲜甜可口,晚饭配粥是最好不过的。
叫卖的人,除了来自附近乡邻,还有打远处来的。卖草席,丰顺留隍的;卖油柑,北部山区的。当年还有载着成船的酱油泊在码头的,他们会上岸,穿行于每条巷子,叫喊:“酱油码头买噢”。在路上的外乡人,中午会在村里解决伙食。在卤鹅店,买点鹅肉,让店家送一点米饭,就能顶过一餐。
那时,因为有这些叫卖人,村人几乎不用专门上菜市场,盼来了他们的叫卖声,基本上能满足一天的生活所需。现在,这些叫卖声消失了,那些叫卖人有的老去,有的转行,有的进了市场。随着交通的便利和网购的普及,以及更多人成为上班族,人们已经无暇慢慢等叫卖人渐次登场了。而我依然怀念,那各具特色的叫卖声,那健壮有力的身板,那铿锵而坚实的步伐……
作者简介:
杨美滨,90后,研究生学历,毕业于华南师大文学院。现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文学艺术研究院“青年剧评团”成员,广州市南沙区作家协会理事。已出版个人散文专著《曲水流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