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访柳青
文/刘成章
1960年秋的一天,我们一行三人,骑着自行车,兴奋地谈论着,向皇甫村奔去。
关中平原的风,掠过肩头,吹起我们中文系大学生背着的草帽。那草帽黄亮黄亮的,一飘,一闪,很有点儿诗意。
路边闪过多少树木,我们的心中就有多少喜悦。
我们是受了系领导之托,前去访问作家柳青的。那时候,《创业史》第一部出版不久,我们争相反复传阅,无一不被它巨大的艺术魅力所征服。眼下,就要见到它的作者了,谁的心里能不高兴?
到了皇甫村的塬畔,居高临下一望,简直把我惊呆了。那稻田,那水渠,那草棚屋,以及我站立的北塬和远处的终南山,与《创业史》中所描绘的迷人风光,何其相似乃尔!哦,生活,哦,艺不,你们终于在我心里真切地统一起来了。看来,大作家精湛的艺术,不是在书房里苦思冥想出来的,离开生活的瞎编胡诌,是断然行不通的。我用草帽扇着凉,暗自自责起来。这儿离学校并不远,以前为什么那么傻,居然想不到早来一趟呢?
我们推着自行车,在村头缓步前行。我凝视着眼前有说有笑的庄稼人,你们哪一个是梁生宝,哪一个是徐改霞呢?你们在《创业史》中,占据了哪一章、哪一节呢?柳青以怎样的神来之笔,使你们获得了双重生命?我想,也许,我们在这里走一回,过上几年,我们的身影也会出现在作家的稿纸上了。那是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啊!
走在村巷中,如同穿行在《创业史》的字行之间。扑鼻而来的,分不清是村中的泥土气息还是书页的油墨气息,温热的,暖人的,分不清是脚下的土路还是作家的胸襟,闪闪发亮的,分不清是庄稼院的阳光还是小说艺术。反正,都叫人神往,都叫人倾心。我脚步轻轻,为了不要惊飞一只鸡,以免撞落了巨著中的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
上了一道坡,那就是我们要去的庭院了。柳青和他的夫人马崴,连忙搬凳子,沏条,热情地接待着我们。奇怪的是,真正见了栁青,笼在我心头的神秘感,顿然烟消云散。我看见柳青一身农民服饰,中式对襟褂子,黑黑的八字胡,铜腿儿眼镜。他一一审视着我们,我似乎从来没见过像他那样明亮的目光。看来,他刚才正在写作,稿纸还铺在桌面。我好奇地上前看看,写的是《创业史》第ニ部第四章。他的字迹很工整,连涂改的墨迹都是一块块严格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刚谈了几句,柳青问我:“你是陕北人吧?”
我奇怪了,上了几年大学,我的口音基本变成关中的了,他是怎么知道的?
他笑着,目光炯炯: “我看你的脸型,看你的草帽。你的草帽是从家里带来的。”
他完全说对了。他历数了陕北人的脸型和陕北人的草帽的一些特点。作家对生活的精密观察,不能不使我的心上风起草摇。
我一霎间在广漠的世界上,在文学事业的大山前,找到了自已的位置。
原来,我总以为自己已经发表了一些诗,欲成诗人近在咫尺,而在他的面前,我第一次意识到路途的漫长。
我们提了许多问颢,柳青都一一给以耐心地回答。他还主动向我们谈了不少创作经验。
我们问:为什么一定要写爱情呢?
他说:这么笨重的一部书,没点儿水分,怎么行呢?况且,生活中本来就有爱情嘛。”
这个问题,又是柳青给我们讲透了。言简意赅,一针见血。实在奇怪,以前,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把它讲得玄而又玄呢?
接下来他又说,《创业史》的爱情描写,是作品的一个重要支柱,不能不写;但是他已不是青年,体会不来恋人的心理特点,于是就研究民歌,反反复复地研究。
说到坚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柳青很激动,说得滔滔不绝,索性解开了他的衣襟。我似乎看见,那是敞开的的两扇窗子。他胸中的蓝天是那么亮,那么透明,那么销人魂魄。
告别了柳青夫妇,我们象登临了一次华山,远渡了一次渤海,兴高采烈地议论着,回味着,思索着,去生产队的食堂吃饭。我忽然看到,这时天早已阴实了,刚刚端起饭碗,一声雷鸣,大雨哗哗地下了起来。我想,还好,我们都背着早帽。我下意识地摸了一把脊背,谁知空空如也,我的草帽竟丢在柳青那儿了。
同学们劝我去取,我不。一则,在柳青这样的大作家面前,再去取,多么不好意思;二则坡陡路滑,摔上一跤划不来。
我们正说着,万万没有料到,马葳竟来了,她打着伞,手里拿着我的草帽,裤子被雨水淋得湿湿的。她简直象梁生宝买稻种一样。我们诚惶诚恐,都说,雨这么大,你实在不应该亲自送来的。她笑呵呵地说,她要是不来,柳青可要在坡上滚成泥蛋蛋了,他是非送不可的。心上搁着事,他连小说也写不下去。
好象春雨涌满周身,我一时不知该说什么。
作家夫妇如同他的巨著般光辉的人品,给人启示,使人享受到了最大的满足。像当初阅读《创业史》爱不释手一样,此刻,我们竟依依不舍了。
返回时,骑着自行车,情思绕怀。雨越来越小,却起风了。我一只手紧紧地捏着挂着闪闪雨珠儿的草帽,象捏着一个永远不应失去的记忆。

刘成章,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曾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1937年生于延安。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曾任陕西师大中文系助教,延安歌舞剧团编剧,大型文学期刊《文学家》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读初中时就发表了一些诗作,后来又发表了不少诗、歌词以及一些剧本。新时期以来主要从事散文创作。出版过多种散文集子,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安塞腰鼓》等七篇散文被选入国家出版的十余种大中小学语文课本。其作词的歌曲《圪梁梁》和《崖畔上酸枣红艳艳》已成为民族声乐经典。近年来以不少精力从事国画和现代水墨画的创作,在《光明日报》《文艺报》等报刊连续发表了许多画作,仅《光明日报》就发表了六幅之多,有的被列入光明网的“名家精品”专栏,好几幅作品受到了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