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雨后佛峪行
宋文东
前几天,有驴友跟我说,佛峪沟来大水了,瀑布正好看,咱们周末去吧?驴友还发给我一段那瀑布汹涌澎湃的视频。我说,咱俩想到一块了。正好今年夏天咱们群还没组织去佛峪消夏,周末就去佛峪走一遭吧。
但夏日的天是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就在我们刚定好了游佛峪的日子,天气预报又变了,周末两日都有大雨,周一还有小雨,这可咋办呢?冒雨爬山是户外运动的大忌,稍有点户外经验的人都懂。其实我也知道绕道矿村,不需要费多大的劲儿爬山,轻松地就可以去佛峪,但这不是我们驴友的选择。无奈之下,我们第一次安排个非周末的日子以补上这“每周一爬”。


那天是个周三,上午八点,大家在龙鼎大道南端部队大门口集合齐,便进山了。那天的最高气温达到了34°,也属于高温天气了。我们决定走马蹄峪线路,这样能比走白云山线路缩短四五公里,总里程大约在8公里左右,毕竟在大热天里,也算是休闲游吧。小路在林荫里,基本见不着太阳,倒也惬意,但却无风,比较闷热。随着山林小路的深入,山脚下的溪流的潺潺欢唱声也一直陪伴着我们,令人舒心爽意。小路蜿蜒曲折,渐渐地靠近山沟,最近处到了不足10米远的地方,山溪的歌唱声更加地响亮了。
马蹄峪入口处有一爿农家乐,大概存在十几年了,已经成了南来北往游佛峪驴友的“驿站”。许多驴友都跟农家乐老板娘很熟悉,我们也经常在此用餐。农家乐附近的沟底有一个不大的水池子,可能是早期人民公社时期建设的吧?池水靛蓝,清澈透明,像一块蓝宝石嵌在山谷之中。这就是驴友们传说中的凤凰池了。那道把水沟拦腰截断的石坝有三米高,水坝北端有一股二米宽的瀑布从坝顶翛然跃下,轰轰的水声震耳欲聋,颇有气势,数十米以外就能听到。可惜除了爬山的驴友,能够来到这里欣赏美景的游人太少了。

过了农家乐不远,从白云山峡谷过来的山溪与马蹄峪下来的山溪汇合在一起向下游奔去。过了这个岔路口,就算是正式进入了马蹄峪。我们溯溪而上,越往峪里走,山林越是茂密,几种蝉的大合唱亦愈是响亮,仿佛蝉们在集体向闷热的天气表示强烈抗议似的。刚走不远,溪流里又忽然传来了几只青蛙咕嘎咕嘎的鸣叫声。也许是多年未听到青蛙的叫声了吧,觉得这声音很亲切,像天籁之音,勾起了我对童年的怀念。小时候在家乡,每当大雨过后,村边的河沟里、池塘里那青蛙们咕嘎咕嘎的叫声响天震地,尤其夜晚更甚,能彻夜不息。乡亲们都习惯了在夏夜里枕着蛙声入眠。但是现在家乡的那些池塘早已不在,都被填平建设房屋了。河沟里的水也少得可怜,有的甚至干涸了。青蛙们也濒临灭绝,偶尔听到的几声咕呱,那声音也是十分地凄惨,令人心生怜悯。听乡亲们说,现在不仅是青蛙几乎绝迹,山上的蛇也难得一见了。究其原因,给农作物过度喷洒农药可能就是罪魁祸首吧。

峪内森林中的古木巨树众多,有些巨木,本是栋梁之材却因为被暴风掀倒而躺在山谷里多年无人问津,好端端的巨木就这么慢慢地腐烂掉了,甚为可惜。可是从峪内将巨木运出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峪内没有一丝风,闷热异常,这可能与“马蹄”一般的地形有关吧?我平时只要运动就出汗,在这样的环境里运动汗水就出得更多了。我用毛巾不停地擦汗,一条毛巾擦不了几次,就得拧一拧,竟然哗哗如注。
到马蹄峪尽头,我们开始爬一段比较陡峭的山崖。连续多日的降雨,山路的湿滑难免,多亏我们间隔了一日,山路才不大湿滑了,否则不仅危险,而且爬上去要费很大的劲儿。第一次参加我们群活动的驴友晓卫在接近山顶的地方干脆来个双手着地,真正地“爬”了起来。她说这样子心里踏实。大家爬上了山顶,山风也解人意似的一阵阵地拂来,清凉怡人,爽心惬意。看来今日也不是无风,而是不同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大家在林荫里歇息、凉快,补充水,分食各自带的水果,调侃说笑。高哥平时爬山一直都是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为大家开路领队,今天却不知道什么原因落到后面了。有人调侃道,高哥这是咋了,是不是昨天干活儿累着了?高哥道:可能是被空调吹感冒了,今天稍好点,就跟着来了,但身体还是感觉有点疲累。这样吧,咱们不是还要原路返回马蹄峪吗?我就不下佛峪了,在这里等着你们吧。我说,正好这里凉快,你好好休息,等着我们。

大家开始下山。接近峪底,尚未看到瀑布个影儿,但瀑布的轰轰之声就传上来了。大家不自主地加快了脚步。下到峪底,视频里的佛峪瀑布磅礴之势已经不在,不过瀑布的水量尚可,这也是济南郊区一带最美的天然瀑布了。

瀑布高有十几米,宽三四米,像一匹巨幅白绸挂在石壁上。石坡并不平直,而是像有五六道梯蹬一般,使得瀑布层次分明,皱褶有度,似飞非飞,颇为秀雅。瀑布少了几分野性,多了几分柔美,溅落在下面的水池里。水池子长宽各有十几米,水不深,最深处不过五六十公分。水池底部多碎石,少泥沙,或许与全石底有关。水池东南边巨石上刻有“浴佛池”三个大字,字体圆润,遒劲有力,据说为清代乾隆年间大学士阮承信所题。因为今天是非周末,因此来佛峪的游人并不多。我们十几个驴友则成为浴佛池里的主宾了。大家有的穿着鞋子入水,有的早有准备换了鞋子,我们几个则是光着脚丫加入了玩水的行列。大家在浴佛池里玩起了水仗,又过了把孩子瘾。有的人衣服全湿透了,就像个落汤鸡似的令人好笑。
玩了接近半个小时,我们准备离开了,高哥忽然来到了浴佛池边。我问他,怎么下来了?他说,休息了一会儿,感觉好多了。

林汲泉在瀑布下游不远处的东侧崖壁上,有石阶通达,是我每次来都必到的地方。泉子像往常一样,不紧不慢地流淌着,雨季如此,旱季亦如此,水流一点也看不出变小,或者变大。泉从崖壁上破石而出,泉穴能塞进个鸡蛋一般粗,泉流汩汩地注入下面的水池里。水池有上下两个,上面那个稍小,下面那个稍大,都呈不规则的扁圆形;内有半池子水,深1米左右,清澈见底。泉眼旁边崖壁上有人题刻了”林汲泉“三个隶书红字,醒目显眼。林汲泉是济南72名泉之一,名字与清代《四库全书》的主要编撰者之一,著名的藏书家周永年有关。周永年,济南历城人,自号“林汲山人”,曾在此筑房读书,名“林汲山房”,此泉也就被称为“林汲泉”。周永年对佛峪很有感情,他曾画了“林汲山房图”带到北京,供自己闲暇时缅怀。

泉池边缘上有人用钢管子和铁丝网围了起来,目的显然是对水源进行保护。过去曾经有根水管子从泉池里把水引到般若寺遗址上的农家乐,这钢管子与铁丝网显然与店家有关。现在农家乐已经被拆除了,恢复了遗址的清静,可是这些锈迹斑斑的铁管子、铁丝网却还架在泉上就有点煞风景了。下面的池子里有人插根塑料管子从泉池内引出水来,可能是为了方便游客品尝泉水吧?泉水从水管子里哗哗地淌个不停,如果能不让泉水在石阶上漫流该有多好!

泉下面山坡上有几棵粗大的青檀,屈干虬枝,身影婆娑,都属于古木了。以前来未发现有保护标志,现在都挂上受保护的铁牌了。佛峪的青檀总数有数十棵,般若寺门口崖壁上一带最为集中,有十多棵,都是百年以上,甚至几百年的古木了。见它们都挂了保护牌,有的还加了电子监控装置进行重点保护,甚为令人欣慰。我知道山东境内有3处古青檀群,除了佛峪以外,还有灵岩寺,那里的古青檀应该数量最多,也最为古老;另一处则是枣庄的冠世榴园,古青檀数量也不少。山东境内别的地方还有没有古青檀,我就不大清楚了。这些古树名木,都是我们的宝贵遗产,应该好好地保护它们。


般若寺遗址上除了东侧还有两间像原来般若寺的偏房尚在以外,其余的庙堂早已荡然无存了。现在那家私搭乱建的农家乐也已经被有关部门全部拆除,恢复了先前的清净,这是应该的。拆除了那些简陋的棚舍,石壁上又露出来一尊未遭到毁坏的佛像,让我喜出望外。这尊佛像似乎踩着一只凳子就能够到,却保护得很好,甚感意外。那些比这尊佛像还要高许多的都难逃一劫,而这尊佛像却能够绝处逢生,简直令人匪夷所思。济南卧虎山水库北的黄花山隋代造像群,佛慧山开元寺遗址唐代造像群等一些摩崖造像处也有这种情况出现,不知道这是不是当年的那些破坏分子的良心发现呢,还是尚有一丝善心不忍呢?此外,我还发现了几处石刻,也是以前没注意到的,现在字迹还很清楚,笔法遒劲有力,绝非出自凡人之手,也算一个惊喜吧。

般若寺遗址下面有座古老的牌楼,是佛峪的标志性建筑。牌楼正中刻有“佛峪胜境”四个大字,可惜现在已经模糊不清了。关于“佛峪胜境”牌楼的资料极其匮乏,也不清楚这座牌楼最早为何人何时所建,如果追溯到隋代般若寺同期所建,那么这牌楼应该有千年的历史了;如果属于较晚的清代,也存在百年以上了。牌楼四柱三门洞,底座为青石砌成,上半部系木建筑。顶部分三部分,中间略高,两边稍低,覆青瓦。整座牌楼设计古朴典雅,建造精美,雕梁画栋,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但就是这样一座艺术精美之作,历代多次保护性重修是断然少不了的,奇怪的是牌楼前后连一通碑记也没有,实在令人费解。

牌楼还是我第一次见它的老样子,残檐碎瓦,风雨飘摇,岌岌可危,不免令人为之忧心。记得我们上次来,牌楼前沟上的木板桥也糟朽不堪,摇摇欲坠,随时有可能桥断伤人。现在已经被人整修一新,游人安全就有保障了。但安装的钢结构护栏则有点丑陋,不知道是暂时的,还是长期的呢?


壶嘴泉,又名茶壶泉,在般若寺遗址西南100多米处,要经过“佛峪胜境”牌楼,还要过三次峪底的山溪方能抵达。壶嘴泉位于萝圈崖山坡上,破石而出,水量颇大,有点出乎意料。泉水从石壁上一个水舀子把一般粗的洞口里涌出来,注入下面的小池内,然后沿山坡漫流至佛峪沟汇入山溪。驴友们纷纷接泉水品尝。驴友老丁用空水瓶子取水。我见泉水进入了水瓶子,内壁立马生满了水雾,外表沁出密麻麻的水珠,仿佛自己也感觉到了这水冰冷的温度似的。老丁递给我一瓶子水。我一接触到瓶体,那种冰意就像触电一般立即传遍全身。我喝了一口,那个凉啊,就跟小时候在乡下喝井拔凉一般,一口下去,冰澈肺腑,清爽怡人。
如果从壶嘴泉顺着佛峪沟一直往西北方向走,也不再需要爬山,不过几公里的路程就可以出峡谷回到龙鼎大道南端集合处。但部队拉了道铁丝网将佛峪沟所在的峡谷拦腰截断,大家就只能望网兴叹了。我们驴友爬山一般是不走回头路的,但是今天我们不仅需要翻同一座山两次,而且还要走几公里的回头路才能出山。
品尝了泉水,大家也都饿了。透过佛峪的浓荫寻找太阳,此时正在我们的头顶上,原来已经晌午了。


2023年8月3日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