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 亲 娘 家 纪 事
作者/王宽鹏
在我的影集里,珍藏着一张55年前拍摄的照片,尽管现在看上去这张老照片有些发黄,模糊不清,但却总能勾起我对母亲娘家往事的许多回忆。
这张照片是1968年冬季的一天,在舅舅家拍摄的,当时我才5岁多,第一次面对架式照相机,闪光灯,吓得歪了头,母亲用右手紧抓着我的后背带。在这张照片上,既有我的舅舅、舅母和母亲,也有我的表哥、表嫂、表姐和我的表侄子、表侄女等亲人。
母亲的娘家在洛川县老庙镇余村。虽然村名叫余村,但却没有一户姓余的,全都是姓郑的。余村究竟是怎么得的村名,既没有历史记载,也无从考证,但从“余”字这个字眼上分析,我认为是富足的意思,郑氏家族一辈又一辈人艰辛劳作,勤俭持家,既有余粮,又有余钱,所以村名应运而生叫余村。我小时候最爱跟着母亲到余村行门户,不仅能吃好、喝好、玩好,而且还能得到一些穿的、戴的、用的、玩的等物品。除此之外,但凡我喜欢的东西(如洋糖、饼干、柿子、小人书、火枪、铁环等)就硬要、硬拿,如果不给就硬抢,硬偷,我想外甥偷舅不算偷,总是有理八分的,现在回想起来,我小时候不讲理,贼胆大,好霸道,真不是舅舅的好外甥啊!
我外爷和外婆共养生了5子3女(五个舅舅、两个姨姨和母亲),我母亲是8个姊们中最小的。外爷和外婆在社会动荡不安和自然条件艰苦的年代,含辛茹苦能把他(她)们养育大,真是不容易啊!外爷为了一大家人能够吃饱穿暖,风里来,雨里去,在黄土地上辛勤耕作了一辈子,后来有了一定的经济条件,不仅置了地,修了窑,盖了房,而且还买了骡马和牛羊。外爷为了不让几个土匪深夜抢走家里的骡马,在与匪贼搏斗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可以说是劳苦功高啊!外婆虽然是个小脚女人,但她坚强,善良,吃苦耐劳,勤俭持家,五更即起,半夜才眠,地里,屋里忙不停,为了儿女和孙子孙女,辛辛苦苦操劳了一辈子,连一天好日子也没过上,一丁点清福也没享上就过早去世了。
外爷和外婆去世后,大舅父和大舅母撑起了这个家。5个舅舅种地的种地,做生意的做生意,短短十几年功夫,家庭面貌有了明显改变,既有余粮,又有余钱,可谓人丁兴旺,家大业大,兴旺发达,几十口人在一个锅里吃饭,团结和睦,其乐融融,直到1970年前后才分开家。
我的二舅父、三舅父由于劳累过度,积劳成疾,不幸英年早逝,他们都没有结婚,连一个子女也没留下。四舅父(堂)经历坎坷,辛劳一生。五舅父年轻时被国民党先后拉过三次壮丁,吃过许多苦,受过很多罪。六舅父1949年5月,积极报名参加解放战争,被编入第一野战军3军7师21团担架队,随彭德怀司令员、习仲勋政委、张宗逊副司令员,先后参加了陕中战役、扶眉战役和兰州战役,在世时虽然没有得到过任何优待,但他无怨无悔。我的大姨姨出嫁到永乡镇五兴村,和姨父生有1子5女。我的二姨姨出嫁到老庙镇太夫塬村,和姨父生有3子2女。
在我6个舅舅(包括1个堂舅舅)当中,命最苦的要数我的五舅了,人生的三大不幸都让他摊上了,幼年时,他的父亲(我的外爷)被土匪打死,中年时,他的妻子(我的舅母)意外去逝,老年时,他唯一的儿子不幸早逝,白发人送黑发人,我的五舅真是命好苦好苦啊!但他意志坚强,面对这接二连三的不幸和悲痛,他都一个一个挺了过来。五舅一生忍辱负重,为了一大家子的日子,特别是孙子孙女的前程,起早贪黑,辛勤劳作,直到去世,一刻也没有闲着。
从我记事起,五舅就是一个特别能忍耐的人,特别能吃苦的人。他对亲戚六人非常热激,对侄子侄女,对外甥外甥女亲如自己所生,宁愿自已不吃饭饿肚子,也要让我们吃饱吃好。上世纪七十年代生活困难,我一年也吃不上一次肉,就爱跟着母亲到舅舅家行门户,五舅总是把好吃的,好喝的都给我。县城逢会时我就等着五舅,领我进食堂吃一顿回锅肉,白蒸馍,钱是五舅挖药材,打洋槐籽挣来的。我们家1977年修住宅,五舅从头忙到尾。1981年10月我入伍时,五舅专门到县城来送我。我在延安部队时,五舅和母亲去看望我。我父亲、母亲去逝和过三周年,五舅又来给我们掌精神。可五舅85岁去世时,我这个不孝的外甥也没能去送他最后一程,现在回想起来我好愧疚,好遗憾啊!
我大舅和大舅母生有5子3女。大表哥郑财儿,在国难当头的1941年,积极参加远征军,奔赴缅甸抗击日寇,至今妙无音讯,下落不明,这虽然是舅舅家几代人的牵挂和伤痛,但他的牺牲奉献精神和保家卫国的情怀,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他的功绩将永载家谱和史册。二表哥郑俊华,是舅舅这个大家族的佼佼者和顶梁柱,他孝敬长辈,关爱兄弟姐妹、侄子侄女和外甥外甥女。在陕西省粮食局工作几十年,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官至正县级,退休后在西安养老,今年已经88岁了。三表哥郑福财,为人忠厚,老实本分,孝敬父母,辛劳一生,已经去逝多年。四表哥(堂)郑全子,在洛川县建筑社工作多年,也已去逝了。五表哥郑宝财,在洛川县粮食系统工作几十年,退休后闲不住,是个不知累的人,苦比较重,是经营果园和做生意的行家里手,虽然今年已经80岁了,但看上去挺精神的,经常还和我视频聊天,耳不聋,眼不花,记忆力非常好。六表哥(五舅父的儿子)郑俊清,知识渊博,从教多年,不幸患病英年早逝。七表哥郑俊勇,既是个典型的美男子,又是这个大家庭的形象代言人;他不仅是这个大家庭的第一个大学生(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而且还是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高级工程师。虽然退休多年,已经70岁了,但还发挥余热,不断为航天事业建言献策。八表哥郑理荣、九表哥郑狗谋(六舅父的儿子),为人忠厚,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生活富裕。八表哥前几年虽然因病去逝了,但每当回想起他时,我还是挺怀念的。

我大表姐郑秋菊(大舅父大舅母所生),出嫁在老庙镇板胡村,和表姐夫生有4子解郑海、解金海、解建海、解青海,1女解东爱。解家是名门望族,表姐夫长年在外工作,表姐担起家庭重担,辛勤劳作,她细粮精做,粗粮细做,茶饭是出了名的好。在我的记忆中,大表姐菩萨心肠,为人热激,深得大家的敬重。二表姐郑根菊(大舅父大舅母所生),出嫁到老庙镇桃花畛村,不幸英年早逝,我没有见过,知之甚少,只是听七表哥说,她心灵手巧,织的布匹特别好。三表姐郑宝儿(大舅父大舅母所生),出嫁到凤栖镇屈家河,和表姐夫生有3子屈宏卫、屈宏亮、屈小亮,1女屈红霞。表姐性格刚强,热情好客,针线活做的特别好。现在虽然75岁了,但气色不错,精神很好。四表姐(六舅父舅母所生)郑凤芹,出嫁到槐柏镇贾家沟村,我小时候见过几回,后来了解不多,只是听我的一个表侄说,她现在的日子过的幸福,儿女们也都成家立业了,孙子孙女,外孙子外孙女也有好几个,都很优秀,如今她也70岁了,身体健康。
我有30多个表侄子、表侄女,其中有8个都比我年龄大,但见了面或者打电话都很亲热,先叫表叔再说话。他(她)们当中大部分都是本科生、专科生,既有干部、工人、军人,也有教师、果农、个体经营者。他(她)都传承了祖辈和父辈吃苦耐劳的精神,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辛勤劳作,发家致富。我二表哥的姑娘郑玮,长相出众,天资聪明,多才多艺,上世纪70年代被特招到八一电影制片厂,在多部影视片中担任过重要角色,塑造了许多英雄人物的光辉形像。我三表哥的儿子郑建军,在西安学会了汽车修理技术,现在洛川县城开了一个汽修厂,诚信经营,生意兴隆。我五表哥的大儿子郑晓明,延安林校毕业后,分配在桥山林管局工作,副高级工程师,表现突出,成绩优异,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六表哥的儿子郑小延、八表哥的儿子郑芳明和儿媳妇王晓侠,两个是人民教师,一个是公安干警,他(她)们工作之余坚持写作,笔耕不辍,近几年写了许多纪实散文、诗歌和小说,先后发表在《洛川文学》、《洛川作协》、《鄜州文学》、《果乡风》等多个文学平台和报纸、杂志上。七表哥的女儿郑琨虽然生长在汉中,工作在陕飞集团,但恋老家,念亲人,前年专门建了一个“洛川亲情群”,不辞辛苦,自任群主,组织一大家子经常在微信里聊天,视频,一家人相亲相爱,四世同群,开心快乐。大表姐的二儿子解金海从教多年,对洛川的民俗文化研究颇深,经常被邀请参加县上组织的交流研讨,民间的有些活动也请他去任主事,当司仪,在洛川城乡挺有名气的。三表姐的大儿子屈宏卫,科学经营果园,收入可观,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我的表孙子、表孙女有50多个,都秉承了祖辈和父辈的品德,学习刻苦,工作认真,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成绩突出,各有千秋,孝敬长辈,团结友爱,令人羡慕。我表孙女(表侄子郑晓峰的姑娘)郑晨曦<笔名余音>,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小说集《昨日以前的星光》、《时光满春深》、《冉冬我总会想起你》3本书,深受广大读者的青睐和喜爱。
我母亲在世时对她娘家的哥哥、嫂嫂非常敬重,对她娘家的侄子侄女和侄孙子侄孙女特别关爱,只要娘家有大小门户,就是东借西凑钱物也要前去参加。大舅舅喜爱吃软馍馍和黄黄,母亲总是要把她过年蒸的软馍馍和摊的黄黄存放到农历二月二(大舅舅的生日),送给大舅舅吃。逢年过节和平时,只要娘家的大小亲人来我家,她都要想办法让吃好,喝好,只怕把他(她)慢待了,没有招呼好。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和娘家的亲人有说不完的话题,拉不完的家常。不仅如此,母亲对娘家村上的人也非常热情,问长问短,关爱有加。只要娘家村上的人到我们罗村办事或者路过,母亲总是把最好的饭做好,叫到家里让吃饱,喝好。母亲对娘家的爱是人间的炽热大爱,是世间的倾情厚爱,令我们所有的亲人、特别是受到过她关爱的人难以忘怀啊!
我母亲的娘家可谓人丁兴旺,家大业大,人才辈出。家庭的发展史如同国家的发展史一样,从弱小到强大,从贫穷到富裕,从苦难到辉煌,真是可圈可点,可喜可贺啊!去年8月以来,我七表哥和3个表侄子,正忙着搜集整理家族史料,准备新修《郑氏家谱》和编篡《郑氏家史》。在此,我衷心祝愿他们早日完成修编任务,以达到明源流,知家史,念先祖,传家训,励后辈之目的。
作者简介
王宽鹏,1963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陕西省洛川县人,党史军史研究工作者,陕西省南泥湾精神研究会研究员、理事、副秘书长、网站记者、编辑,国际网络文学联盟军旅文学部编审,《洛川文学》特约作家。1981年10月应征入伍,历任战士、新闻报道员、干事、科长、副处长、团政委、甘肃省军区军史馆筹建办公室主任等职,上校军衔。工作之余,爱好写作,笔耕不辍,有600多篇新闻稿件、论文、报告文学、小说、散文、诗歌被军内外报刊杂志刊登,其中有40多篇获奖。因写作成绩突出,先后5次荣立三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