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以德立
——访周村德盛武馆朱秀平馆长
朱振波

淄博周村大街是历史文化名城周村区的一条古老商业大街,它始建于明代,是中国北方古镇的代表之一。在这条大街上,有许多古老的胡同小巷、商家店铺,大染坊、状元府、周村烧饼博物馆等等著名景点汇聚其间,这些青砖青瓦的古建筑和小院子,是周村大街独特的靓丽风景线。它见证了周村大街的繁荣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德盛武馆位于大街南端一条名水胡同的小巷内,是周村大街上一所知名的武术馆,朱秀平馆长是一位非常有名的武术家,他经常带领徒弟们参加各种武术比赛和表演,并获得了许多奖项和荣誉。同时,朱馆长,也是我原长山县朱氏宗亲,是范仲淹继父朱文翰的三十五世孙。受其邀请,我走进了这所古色古香、青砖青瓦的古建小院,去欣赏中华武术的魅力,去探访华夏尚武的真谛。

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从北向南,穿越熙熙攘攘的人群,走过繁华的大街,侧身右转进巷,就到了一座黑漆宅门的院落,门上方黑底金字的“周村德盛武馆”的匾额,字体苍劲有力,一看就知是出自名家之手。听到我们在门口谈话声的朱秀平馆长和两位身穿练功服的朋友迎了出来,热情地把我们让进了小院。从喧嚣的闹市突然回归清静,心中不由生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意境。
德盛武馆是一座民国时期北方典型的二进小院。古老庄严,方砖铺地,虽岁月沧桑,但打扫得干干净净,清新自然。它前身是德盛镖局。清末民初,为抵御外侵、保家防身而设立。周村地区习武者甚众,当时有十余处武馆、镖局、拳坊,人们崇德尚武,认为武术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锻炼,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修行。现德盛武馆由周村区武术协会副主席朱秀平先生创办,他自幼师从中国著名武术家李超群先生学习查拳,又得中国著名国术大师马有清先生亲传太极功、大悲拳,后拜形意拳大师高医俗弟子习练形意拳。现主要开馆传授太极拳、查拳、形意拳等传统武术。二门的一副对联“从容走镖无非打通世路,赫然尚武只为重铸纲常。”道出了传统武术的文化真谛。

文以凭心,武以观德。武馆中,你可以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氛围,这里的人们注重礼仪、规矩和自律。在与其他武师的交流中,了解到朱秀平馆长不仅练功刻苦、武艺超群,还被聘为山东理工大学太极教练,更是为人谦恭,待师如父,甚至为师父养老送终,深受同道中人钦佩。
在朱馆长侃侃而谈的介绍和对整个场馆的认识中,“崇德尚武”似乎已贯穿了整个武馆的中心内涵。倡导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理念,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热爱中华传统武术文化,似乎已成了周村武师们共同的责任。正厅的一幅“武”字中堂,恰道出了武者的家国情怀。其下方有段释文:“国之大者,在祀在戎。故武事不可荒嬉,天下功夫尝造极中华,故今日尤需奋起也。”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句话是出自《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道出了文事武备相辅相成的重要性。故无祀无传,无戎不固。祀者,大如天地、炎黄、祖先、烈士,不可或缺,不可不敬,教人知其根,从其道,明其末。戎者,武也,虽不常用,但不可一日不备。太平时,不忘演练,强身健体,以慑宵小。需时,当如霹雳电火,雷霆万里。

在武馆展示的照片中,可以看到许多年轻人在练习武术,他们手持刀剑,身手矫健,看中华传统文化后继有人,让人感受到一种热血沸腾的激情。
聚散两依依,终有离别时。匆匆两个多小时的交流,受益颇多,临别时朱馆长以《周村武术志》相赠,这本书汇集了周村武术的历史传承和建国后的重大武术竞技事件,是一本非常有文史价值的资料书。
淄博,为齐文化发祥之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底蕴深厚。姜太公、鬼谷子、孙武、诸葛亮等武祖前贤均与淄博有着很深的渊源,淄博武术,作为中华武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闪烁着奇丽的光彩。德盛武馆身为淄博一员,为中华武术的传承,为淄博市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做出了独有的、突出的贡献。

如今,淄博烧烤已火遍全国,作为一个有文化、有内涵的城市,这里不仅有陶瓷、琉璃、丝绸、绘画等等看得见的作品供世界各地的游客选择,还有中医、中华武术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待全世界游客们前来观赏交流。
德盛武馆欢迎您!周村大街欢迎您!!大爱淄博欢迎您!!!
仗剑江湖梦已远,古道征战血泪干。
太公遗风今谁继,德盛武馆话逝川。
文以凭心诉公正,武以观德觅深远。
齐韶今日续新韵,烟火淄博天地宽。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