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陈国胜老师捐赠30万,在粤北设立“陈国胜文学奖”,想想我们自己,只有对于人生观,生死观,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与感偑……

诗是他生命的延续
——读陈国胜老师的《仰望蔚蓝》
作者:程茸荣
我与国胜老师有过几面之缘,但都是诗社的大型活动现场,我们还未来得及面对面交流,甚至连最简单的寒暄问候也没有,一切来得太突然了。
在诗社群看到桂老师发出来国胜老师病逝的消息时,我陷入了短暂的沉默,甚至不愿意相信自己眼中看到的是真实的。关于他的故事,我也从桂老师和其他诗友口中听闻过,略知一二。他是韶关翁源人,很早就加入五月诗社,二十多年前从韶关电视台辞职去深圳发展。虽然身处异乡,但他一直情系五月,每每诗社有重大活动,他都会抽空赶回来。他不仅仅是个诗人,还是个电视人,他拍摄过的电视纪录片、微电影多次获得全国大奖。
时间回到了2019年8月10日。那是桂汉标老师家国情怀朗诵会现场,国胜老师从我身边走过,我们相视一笑。也许是性格使然吧,我们都是内敛的人,都是不那么热衷言辞的人,那次分别过后,也总想着是来日方长的,谁曾想,这一别,竟也成了永别。
国胜老师的诗文集叫《仰望蔚蓝》,他还拍过一个电视片叫《风起蔚蓝》,他说蓝和白是他工作了22年的深圳实验学校的主色调,是每一个实验人心中永远的颜色,也是他喜欢的颜色。想必他也一定是喜欢那片蔚蓝而广阔的天空,那么如今他已经去到了他喜欢的地方,成了一颗星星,继续他诗意地栖息,继续他用诗歌和镜头对宇宙、对生命的思考。
生命因为死亡而更具有独特的意义,也正因为有了死亡,才更显生命的珍贵。对于一个诗人而言,诗歌就是他生命的延续。正如我很喜欢的一个作家村上春树说过的一句话:死并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与之永存。那么,我相信国胜老师还是在这个世界的某一个角落存在的,只是以一种不同的形式存在。比如我仰望天空的时候,有一颗星星会对着我微笑;比如我翻开国胜老师的遗作《仰望蔚蓝》时,读到某一句诗、某一段话,眼里噙着的泪水……
“你没有走/一百年了/你的微笑依旧从容/从容而温和//你的话/写在平静的书页上/就像你的微笑/让冷寂的时间/变得温暖”(《绛的微笑》)。情感的相似性,决定了诗歌之中有着以曾相识的可能性。这是一首国胜老师写给杨绛先生的诗,如今读到这句诗,也感觉他好像也在写他自己。他一定没有走远,他的笑容依旧清晰地出现在他的学生、他的亲人、他的朋友、还有众多五月诗友的脑海里。他对五月的深情,他对诗歌的热爱也一定还会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里存在的!“朋友/你的名字打动我了/今夜/隔着千山万水/我深深地凝望着你/别问梦是否还有行囊/别问沉重/是否已经被擦亮/透过这张薄纸/我看见五月的名字/比月光更光亮/比初夏/更温暖”《今夜,凝望五月的姓名》写的是五月诗社成立30周年,五月诗友自发捐款,筹办庆祝活动的事情。虽然三十多年过去了,曾经的诗友都分散在全国各地,当看到捐款名单上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时,国胜老师被感动了。是的,又怎么能不感动呢?五月的凝聚力不变,五月诗人们的情怀不变。国胜老师在生命的最后,拿出他个人的30万捐款回馈诗歌。我不知道这次的捐款与当年诗友们自发捐款对他产生的促动有没有实质上的关联,我想或多或少还是会有的,当然最重要的是国胜老师对文学至死不渝的态度和对五月的深情,他的这一举动让五月诗友深受感动。他对五月的深情还体现在《五月,诗的握手和敬礼》这首诗上,“五月/你的街头/也是往事的街头/我站在这里/和你握别/却不忍离去”诗人是细腻、柔美而又敏感的,五月承载了他多少青春、多少往事、多少梦想啊!如今读到这句话时,忍不住潸然泪下。这一次离去,是永远的离去啊,他该有多么不舍啊!
我们热爱诗歌,恰恰是因为我们在阅读写作的过程中通过感受获得某种生理或心里上的“快感”,从而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满足。有些情况下,生命中的痛,也能在心里上产生“快感”,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悲剧美学。比如国胜老师写他奶奶的这首《羊蹄甲》,“羊蹄甲的花朵快落完了/花谢了/清明就近了/我又将见到奶奶/奶奶不再跟我说话/她已经长成一棵笔直的树/在春风里/不住向我点头”。这本是一首思念的诗,通过羊蹄甲的串联,哀悼奶奶,回忆夹杂着深切的痛楚,它超越的物理性而上升到精神层面,这种具体的情感常常牵动着国胜老师。整首诗读起来也是比较悲伤的,但读完后却能产生很多共情,内心也更加完满。特别是那句“她已经长成一棵笔直的树/在春风里/不住地向我点头”,画面一下子就扑过来,短短几个字,却让心灵上的情感风暴突然释放。
温情和善良是人世间宝贵的精神财富。国胜老师有很多体现在这方面的诗歌。“我学着你的模样/学着让自己变得温暖/温暖地诉说/温暖地包容/学着驱赶人世间的冷漠/学着把身边的每一个人/当成亲人”(《叫您一声:大地母亲》)“听听我们来时的啼哭/你该变得羞怯/懂得敬畏/才不会过度裸露欲望/我想/如果你懂得善良/那些喝醉的酒瓶/不会一直/冒着白沫”(《一个人的非正式死亡》)………诗人是真善美的真实歌者,一心向善应该是诗人的天性。人类很多美好的东西正在沉睡或失去,多么需要被唤醒或找回啊!国胜老师在诗歌中通过让自己变得温暖和劝别人善良,简洁明了地抵达生命的情感本质,直指人心。
《仰望蔚蓝》这本诗文集除了诗歌,还有散文、评论、报告文学和电视片解说词等。这些散文中,有国胜老师对生活的反馈,也有他对人生的思考,还有对人事的怀念。

在国胜老师的散文中,我又一次感受到了他对五月的热爱。在《长街夜雨细如诗》中,他这样写到:“我为什么会去写诗呢?除了青春的内心曾经懵懂的情愫,还有一个秘密,那就是外在的机缘。如果不是因为五月,因为诗友,因为桂老师,我不知道我会不会去写诗,不知道会不会还在写诗,生活的机缘就是这样,他把我带到这里,我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西子湖边,以五月的情谊相见》写的是在杭州与五月诗友李献玉的一次相见,因为五月这个大家庭把很多有共同爱好和梦想的人聚在一起,很多本来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也成为了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短暂的相聚,匆匆的别离,在车站的人流和车流中,在手与手相握的瞬间,一种别样的离情,播下了种子。杭州,再见!朋友,再见!”相聚总是短暂的,但因为有五月在,大家的情谊就在。“故乡,从未陷落!五月的诗友们,看见你们,就像看见许多旧时光,看见因回味而生辉的往事,看见青春的懵懂和绚烂,看见另一个真实的自己,他仍然活着,他,没有对梦想投降,没有被时间打败,他还将和你一道,沿着缪斯的方向,出发—”(《故乡,从未陷落》)。当我读到“他仍然活着”时,我的的眼眶又一次湿润了。从某种意义而言,他的生命远远没有“终结”,他的诗歌,他的电影,他对五月的情感都还鲜红地活着。
《遇见曼桢》有这样一段话,让我印象很深。他说:“文学的极致是什么?是一个作家,终于拆除了和读者之间的屏障,那些厚厚的书页不见了,只剩下人物的音容和眼泪,只剩下那么深的怀念和不舍。是那样一个世界,它并不真实却比真实的世界更令人神往……是的,我们被这样真实而无情地解开了,我们更看清了自己,看清了人,看清命运,更感觉到了文字的力量。”文学是对人生真谛的探寻,它可以有力拉动和提升人的精神状态,使其走出迷茫、堕落和沉沦,正因为文学,人的精神追求才变得更加明确,这也正是好的文字总是超越了时空,横跨千古,让后人共鸣的原因所在。
诗人是精神上的富翁,从国胜老师的诗文中可以看到,诗人对寒来暑往四季变化有着常人不可见的穿透力和洞察力,对时间和生命有着无穷尽的思考,将生活中常见的意象融入诗歌,跃于笔尖。倘若有一天,我们在蔚蓝的天空上能够再次相遇,我一定会放下拘谨,从容淡定地走到他面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说出那句迟迟未说出的:国胜老师,你好,我叫程茸荣,是你的五月诗友。
(2023年7月30日)

回来,再次把生命点亮
——读陈国胜遗著《仰望蔚蓝》
作者:雪 兰
你生命的列车,有常和无常如期而至
2010年底,我进了五月诗社,你在我的诗文下方留言,我因此记住你和你的姓名,遗憾的是我和你没有过多的交集,因为你生活和工作在深圳,我生活在河源。我们好像不在一个时空的频率一样,我对你生前一无所知,一直都没学习过你的任何作品,更没有听说过你的精彩故事。直到去年和今年,我一直隐隐约约想起你来的时候,你已走了两天了,我就有了人生中一种挫折感,一种莫名的感伤占据身心,忽然脑子冒出一句:你生命的列车,有常和无常如期而至,此刻的我是多么的悲伤啊!我向诗友要你的作品,向桂汉标老师要你的遗著。
收到你的遗著《仰望蔚蓝》,只一眼更喜欢你的诗文集封面上的画面,还有这种自自然然的蔚蓝色,用手触摸封面,发觉书名的字体是凸出来,这种设计很美观又与时俱进,前卫也时尚。
平日逛书店,我的习惯性是拿起书后,先翻看的是后记,《仰望蔚蓝》也不另外,翻到后记,不读还好,一读才发现我自己浑蛋,我居然错过你人生中最精彩,也是你事业如日冲天的十三年的时间。
你的遗著《仰望蔚蓝》后记:致敬蔚蓝,我用笔在你文字的下方,工工整整作了十一处笔划,这里不摘要,请读者自行阅读你的后记,后记中的一行行,一句句文字,是你向读者作一次次心灵的剖析,从时间跨度讲起,不仅仅有从第一辑诗歌到第四辑实验学校致敬的专辑的讲解,还有对诗文上的真知灼见,还有对生活多元化的认识与清醒,还有你作为工作了22年的深圳实验学校,对实验人的堪多概括,如此有深知远视的文字,如此有质感的文笔,如此有深厚情意的的话语,我惊喜,我惊叹,我赞同,我赞赏……《后记:致敬蔚蓝》堪称给我上了一堂神奇又生动的课。
情感写手,永远平和的歌者
收到电子版《仰望蔚蓝》,不知是由于电子屏阅读费神的缘故,还是心境欠佳或堵得慌,无法进入诗文集阅读,或者阅读的时候,脑子和眼睛只有干巴巴的字,无法感应作者的写作动机,以及诗文中的思想内核,只好放弃阅读。直到桂汉标老师给我寄来诗人陈国胜遗著《仰望蔚蓝》,才进入书本模式的阅读状态,很是喜欢《仰望蔚蓝》中的52首诗,情感饱满允沛,意境含蓄空灵,形象,生动,精致,诗的语言中的把控度,跳跃度,鲜活度,品味,意味,韵味比比皆是,且给人想象和留白的空间也大……
《抚摸长城》
深秋
我幻成一缕长风
在月光下
拂去线装书上的尘埃
丝绸之路的驼铃
隐隐约约地传来
……
快了快了
银河的深处
天宫与神州
就要相握
此刻
纷纷扬扬的
不是秋雨
是飞天的眼泪
顺着我的面颊
打湿了斑驳的城墙
深秋
我幻成一缕长风
穿越了苦难的中国
《抚摸长城》将长短镜头,用蒙太奇手法贯穿起来,情感的游刃,从小我升至大我,有如神助般喷发,诗的语言铿锵有力。
《新月是一把寂寞的刀》
那些林立的高楼
并不比麦子高贵
今夜
回忆是细细的镰刀
当新月艰难地爬起
在9月的尽头
有一缕渐远的离愁
《新月是一把寂寞的刀》,比喻,拟人,象征,夸张……,一系列组合,诗的韵味无穷。
《32楼的窗户与叶子的对话》
一片干枯的叶子
正是从这里
有人听到了栀子花开的声音
《32楼的窗户与叶子的对话》,尾节段的点睛之笔,耐人寻味,让人久久深陷其中,沉醉,参禅……。
《羊蹄甲》
我眼疾手快
她就落在了我的手心
花蕊淡淡的芬芳
呛出了我的眼泪
《你的名字安放在那里》
有时我会想象
名字的灵魂和骨肉
和它纠缠和舞蹈
有时我会哭泣
用眼泪打成黑色的墨汁
让它开成时间的
黑色的花朵
《春天,已是一种传奇》
我不会让你停下来
在二月的这个下午
春阳晒着我的额头
我甘心为你流连
为你流泪
《察言(组诗)》
四
你是心急
还是喜欢夸张
动不动就泪落千行
流泪是一种自恋
要羞于袒露眼泪
什么
你为别人流泪
好吧
如果是在无人的街角
你背过身去
我会怜惜的
但如果你悲伤
却没有流泪
那
我会为你流泪
《我望见了你额上的青草》
请原谅我没有流泪
原谅远游的孩子
深深的迷途
也请和我一起庆幸
这个春天
我望见了你额上的青草
《一个人的非正式死亡》
一个人在另一个人的心里
死了就是死了
像一块冰冷的石头
没有一丝余温
也不必用泪水凭吊
《相对》
仿佛那样的忧伤还在
雨滴在窗外的世界
心禁不住风
被熏出的一滴泪
《不可能的》
是心事长出了翅膀
是泪被你撞见
《夕阳中的母亲》
母亲总是这样坐着
脸向着南方
经年地守望
她早就没有了眼泪
《回来,再次把生命点亮》
食堂里每月一次的肉香
为剧中的幸子伊佐拉洒下热泪
《铁之路》
像你的两只眼睛
一个靠左
一个靠右
心泪纵贯千里
《水啊,水》
一滴透明的水
反射着红色的夕阳
我把夕阳倒进喉咙
一滴泪流出来
……
《仰望蔚蓝》中的诗,有很多很多都写到与眼泪有关联,也是诗的关键点,也许这是诗人平和的个性,以及平和的诗风吧,读起来不颓废,不丧气,文学即情学,可以让人聆听心灵的互诉,此刻诗歌是知性的,因此温热,因此撼人,人的意识也因此清醒,什么滋味都有,痛感,苦感,酸感……,就让我想起。出自《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生命绽放精彩
阅读 诗文集《仰望蔚蓝》,省略第二辑散文,省略第三辑评论,只当省略我文字上来不及学习的细节。只谈谈第四辑收进两部电视专题、为深圳实验学校创作的两首歌曲,以及几张纪录片、微电影海报……
2019年由陈国胜导演,摄影,编辑禾配音的纪录片《童年,减去的一张试卷》,获广东省首届校园影视资源评比纪录片一等奖。
2018年陈国胜摄制的微电影《芒夏》获全国中小学校园影视评比微电影一等奖,并由南京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
2021年陈国胜摄制的微电影《告别年代》,获深圳“雏鹏奖"十佳微电影。
……
我从陈国胜老师的微电影和纪录片里,感悟其中的思想性,艺术性,精神性,趣味性,从而认识他的世界,走近他的世界,他明知时日不多,却活得人间清醒,认识他短短的十三年,虽没交集,但此刻知道他生前创作的微电影等等,频频获奖,早已功成名就,而我依旧还像小鸭子一样默默行走在我自己的诗路上。
顿悟陈国胜老师短暂的生命,有了更好的注释,他发现美,挖掘美,倡导美,捍卫美……,把这种种美与爱通过微电影和纪录片的方式,留给了校园,留给热爱的事业,所产生的影响不止有我们现在这代人,应该还有下下下几代人,这就是他生命活着的价值与本质意义吧。
顿悟陈国胜老师在行事作风中的淡定,睿智,从容,儒雅,温婉……他清醒的意识里有着清醒的辨识度,令人敬佩。
想想陈国胜老师的生前身后,他个人捐赠30万,在粤北设立“陈国胜文学奖”,想想我们自己,只有对于人生观,生死观,又有了一个认识与感偑……
致敬蔚蓝,致敬永远的诗人陈国胜,致敬五月,致敬诗歌。
(2023 . 7 . 29于河源佳源公司宿舍)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责任编辑:桂汉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