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吉信
编者按:薛吉信撰写的《了不起的临河人》一文值得一读,临河人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一路领先,堪称脱贫致富的先行者,临河人敢想敢干,勇于创新,我们相信临河人在党的领导下,会越来越好!(张忠信)

说起临河村,人们敬仰的是——了不起的临河人!
临河村位于山西万荣县荣河镇的黄河岸畔,仅有320户、1500余口人。就是这么一个小村,这里的人不同凡响,会挣钱、敢挣钱、能挣大钱!
改革开放后,这个村的人冲破“左倾”思想禁锢,涌向商海,走南闯北,大办企业,80年代初临河村已成为省、地、县的“亿元村”。
60年代末,在人民公社时期,谁敢办工厂?临河村第三生产队的人敢!他们搞了队办粉笔厂和浆糊厂。70年代初叫喊“要割资本主义的尾巴”。临河人脑子一转,将生产队的厂子变为大队的厂子,并打上了校办工厂的旗号,继续加工生产销售。办厂之前,每个劳动日分红2-3角钱,办厂后提高到8角钱。70年代初,一个小小的临河村就大办粉笔厂、编织厂、面粉厂、造纸厂,这在当时的运城地区和万荣县都是少有的。
1975年,第3生产队的粉笔厂收归大队所有,孙锁森任厂长。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一家药店看到了用粉笔做的灭虱灵,每支卖5分钱,当时一盒粉笔50支才卖1角5分钱,孙锁森思算了一下,如果将粉笔也做成灭虱灵,一盒数量相等的粉笔,就可买到2元5角钱,效益翻了十几倍。于是,他到辽宁省榆林县参观取经。很快,灭虱灵粉笔厂在临河村投产了,当年收入13万元,利润9万元,比全村农业收入还要高。这是临河人开办的第一个化工厂。
1978-1979年,临河村出现了外出推销灭虱灵的群众热潮,年销售达30万元,利润20万元,一个村办企业如此高的收入,当时在全县是独一无二的。
灭虱灵厂子的效益越来越好,推销人员由几人发展到几十人,一批年轻人背着包包跑全国,由于信息灵、眼界宽,临河人又开始从事手套、口罩、裤子加工生产。随后,又办起了鼠药、农药、染布、童装加工厂。办企业、跑推销历练了一大批有有眼光、有胆识、有市场意识的精英人才,为后来大办企业、办大企业积累了丰厚的资金和经验。村里有了钱,一切都“超前”。1978年临河村买了一辆日本10轮大卡汽车、一台大型拖拉机、一部16毫米的电影放映机。人们将羡慕的目光投向了临河村。
1985年,临河村由7户农民联合集资办了造纸厂,造纸厂分红积累后,这7户农民萌发了外出办大企业的设想。1993年-1994年,孙晋平、孙智宁、孙智理、孙相臣、孙稳忠5人先后在北京合资办起了3个外加剂化工企业。这是临河人在商品热潮中的一次大转折,也是一次大腾飞。
兴办外加剂企业在北京起步后,临河村人一发而不可收。如今,孙自孝、孙国峰、孙鹏、孙沛、孙志军、孙恒泰、丁林峰、武仲勤、孙林青、丁晓琴等人在全国各地创办了年产值千万元以上的化工企业,更有孙智宁、孙智理、孙哲、孙恩生、孙毅、孙晋平、孙智孝等人已创办了年产值亿元以上的大型化工企业。
改革开放后,临河村在外人员多,思想观念新、头脑灵活、人脉较广,又有经验,加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兴企、强企,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好政策。如此以来,临河人乘势而上,越干越想干、越干越敢干、越干越能干,一批创大业、干大事、想大富、敢大富的临河人在全国各地到处涌现。在省、地、县,临河成了一个了不起的村,临河人成了了不起的人!
这是一组令人震撼的数字——70%的人在外经商办企业、是全国外加剂化工行业排名前5的村、目前在全国各地共有30余家企业、年产值千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0余家、年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有7家、全村企业年总产值高达20亿元以上,当年一个连温饱都解决不了的贫困村,如今人均年产值超过130万元......
了不起的临河人!改革开放的弄潮儿,幸福生活的收获者,国人敬仰你!
2023年8月10日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