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改朝换代的史诗
读韩济生先生的《最后的王朝》有感
张坤堂

今年七月底,在第31届全国图书展览会上爆出一个特大新闻: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韩济生先生历史小说《最后的王朝》,在书展的第二天就全部告罄。这部书很快就售完说明两点,一是作品的确吸引人,二是战争题材的小说还是非常有市场的。
小说《最后的王朝》的主要梗概是:1894年的中日战争后,腐朽无能的清政府再一次为中国人民所失望,以光绪为首的帝党酝酿着一次次的改革,以慈禧为首的后党为了捍卫自己的皇权而竭力阻挡改革,两派掀起一次次的血腥波澜。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早就看透了清朝的无可救药,以及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为了挽救中国,顺应历史潮流,经过十次艰苦卓绝、前仆后继的武装起义,史无前例的武昌起义终于撼动了清王朝的根基,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在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下,结果是依然如旧。
主要人物公韧参加革命军历经千辛万苦,革命英雄陆皓东、史坚下摘下自己的头颅,用鲜血推翻清朝;倪映典、廖叔宝、马福益宁用自己的血肉,来充当打击敌人的肉弹,经过十次艰苦卓绝的武装暴动,武昌起义终于成功。然而,当时的共进会、文学社领导人思想幼稚,追求所谓的“影响力”,把领导权拱手让给了并不是起义人的黎元洪。在阳夏战争中,黄兴并不是袁世凯的对手,兵败后只得转移他处继续革命。在当时的中国政坛上,孙中山处在政治、军事、经济的严重压迫下,不得已把权利让给了袁世凯。
小说分为八卷。书中从一个甲午战争后的小草民入手,经过十次艰苦卓绝的武装暴动,革命志士前仆后继,为共和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场景。主人公入帮会,灭清兵,当过三合会的白扇,乞丐国的国王,魔天神教的副教主。书中展示了一个平民一生的爱恨情仇,一幅南方风情的长轴画卷,一部热血书写的革命史诗。
作为长篇小说,一定要写出命运,国家的命运,个人的命运。而且这几种命运要交织在一起。《最后的王朝》这部小说,也概莫例外。小说通过写辛亥革命前后几十年艰苦卓绝的经历,把人物、事件都置身于这个大的背景之下。
粗略读来,小说涵盖历史准确,人物富有个性特征,情节生动细腻,引人入胜。试着分析如下。
一、从小人物入手,与时代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主要人物公韧作为一个穷家小子,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并历练为革命军的一位高级将领,他身经百战,立下赫赫战功。他的确是这样一位富有传奇色彩又叱咤风云的人。
公韧的感情颇为周折,因为香山县的小官刘斜眼在集市上公然调戏西品,公韧和韦金珊出手相救,两人又通过扔纸箭公韧赢得了与西品的爱情。然而在一次战斗中,西品却英勇“牺牲”,多年后西品死而复生,而这时公韧却早已和义女唐青盈割舍不开。他为了救西品历经磨难,然而刘斜眼又处处作梗,一次次营救节外生枝,最后西品理想破灭加入邪教,更使事情扑朔迷离。在一次次的救援中,韦金珊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也为以后婚姻埋下伏笔。
书中有着儿女情长,这是人人都不会厌烦的故事情节,定会使得作品接地气,有烟火气。小说中更多的写出了公韧与西品、唐青盈的爱情纠葛,使得小说有血有肉,大放异彩。
既然是写战争。写历史动荡,如何把握好公众人物的身份气质至关重要。文章除了对主人公公认的描写,还涉及到诸多的高级人物,诸如孙中山、袁世凯、黎元洪、黄兴等等,作者都把这些人物刻画得细致入微。让这些望而生畏、不可触摸的人物也显得生机勃勃,活灵活现。
作者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是比较有分寸的,特别是在写到《公韧献计》一节,公韧面对心怀鬼胎的对手,他不卑不亢,大义凛然,表现出了自己的足智多谋。有些地方,作者不惜笔墨。写了大量的篇幅,使得的故事情节如泣如诉、娓娓道来,让人感觉到这本小说的确是接地气、有烟火气,像书中30多页的《乞丐国故事》,就有八个部分,酣畅淋漓,痛快无比。一点细腻入微的刻画:“真的优美,甜甜地一笑,白白的脸上显出两个浅浅的酒窝儿,相当的妩媚动人。她顺势在公韧的身上轻轻捏了一把,把那半裸的白白的胸膛在公韧的身上蹭了一蹭。用嗲声嗲气地勾引道。‘亏你是个大男人,难道就不知道想点儿什么吗?’”
这段传神又精彩的描写,把一个日本风情女子活脱脱地展示给你看。
那斜眼儿抬起头来,真是一只眼看天,一只眼看地,就是没有看到人。他大门牙一呲,足有半寸漏着风的说:“谁的裤裆破了,把你露出来了,给我一边带着去,免得搂草打兔子把你捎带着。”几个连续的动作,几句独有特色的方言描写,一个地痞流氓的形象入木三分地分享了出来。
二、写战争场面气势恢宏,让人如临其境。
韩老师虽然年逾七旬,但他也是生长在红旗下,没有经历过血雨腥风的岁月。在他的笔下,描写战争、战斗的场面比比皆是,他写的如此得心应手,如履平地,不得不令人折服。用济生先生的话说,就是要多读书、多揣摩。
公韧带领革命军参加了无数次惊心动魄的战斗,在这些战斗中,小说写出了两军对垒的战斗场面:“就在这时候,两面山上突然枪声大作,无数的枪弹倾泻下来。日军躲避不及,就地倒下一大片,长长的这支队伍顿时成了挨打的靶子,后边撤退的新军也翻过头来朝着日军进攻,中野感觉好像到处都有新军的埋伏,到处都有对方的影子,这时候只剩下不到300日军了。”
作者虽然没有经历,韩先生却是从大量的战争题材的作品中借鉴和继承。“二营的400多人开始进攻了,他们很快攻到了炮台底下,在光秃秃的平地上,士兵们无处躲藏,完全暴露在敌人面前,清兵躲在堡垒里,一只只黑洞洞的枪口伸出来,瞄准革命军士兵,突然,高高的堡垒上排着枪一齐朝下射击,二营的士兵顿时倒下一片。士兵们奋勇冲击,顶着茂密的子弹,毫不畏惧,有的士兵好不容易攻到堡垒底下,但堡垒墙又高又滑无法攀登,有的被清兵档了回来。”
作者在写这些战斗场面的过程中,还注意点面结合,收放结合。硝烟四起、惊恐万状场面,的确让人感受到震撼力,同时又有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让读者在阅读当中情绪会出现一阵阵涟漪,大呼快哉,快哉!
如在写黄兴策动广州起义的一部分,有的被清军的交叉火力击倒,有的被清军的扔出炸弹炸伤,不一会儿,两营已经伤亡一半,失去了进攻的能力,仓促败下阵来。黄兴沉默了好半天,才慢慢的说:“是啊,为了建立共和国,我们牺牲了多少好同志,你们的想法和许多人的想法一样,在太多的失败面前,难免会情绪低落。可是你们对革命的形式了解还不够啊,我来给你们说说吧。”多么语重心长,多么令人感慨。
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在韩老师这部《最后的王朝》之前,涉及辛亥革命的小说。也并非绝无仅有,但是像韩济生老师写的这样有格局,有气魄却不多见。他作为一名非专业作者。且学历也不是太高的业余作者更让人敬佩。
小说采用卷回体的手法,首先把控住历史的脉络。他就需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做到丝丝入扣,天衣无缝。《乞丐国》中写到“虽然公韧表面上为乞丐帮的帮主,但要想掌握实权实行改革,谈何容易。公韧在唐青盈的帮助下,一步一步掌握了乞丐帮的权利,一步一步推行改革,希望让所有的乞丐过上好日子。”
小说在令人震撼之中也不乏人情味。“队伍很快冲到都督府门儿,从督府里冲出七八个卫兵,拦住去路。林觉民大喊,我们都是同胞,不要打。我们是来打清政府的,你们要赞成,请举手投降吧。”卫兵哪里听的这些话,举枪朝革命军射击,先锋队员当即倒下了几个。“革命军毫不畏惧,枪弹齐发,号角齐鸣。那些卫兵死的死,跑的跑。革命军往里冲,二道门旁有七八个卫兵,他们没有阻拦,而是逐渐往后退去。”
作者为了让读者读得津津有味,他并不一股脑儿地把文字塞给你,而是分回写出。这样既相对完整,但又一气呵成、浑然一体,这不是韩济生先生的独具匠心吗?同时也更说明了他有着非凡的驾驭能力。例如,在第二卷新军起义这个过程用了四回来写完;在写《乞丐国》时,则用了八回写完;在写小说的重头戏《广州革命党起义》,他用了五回写完。他这种独树一帜的做法令人耳目一新,不仅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还提升了读者的阅读能力。
由于韩吉生先生采用了回卷回分序的手法,也极大的丰富了小说的格局,开创了文坛的先河。我曾经私下问过韩济生先生,这样的鸿篇巨著,你是如何把握?如何完成的?他十分坚定的说:“就是凝神聚力。我原来写了120多万字,几经修改和忍痛割爱,后来压缩到87万字。”
三、语言鲜明,极有张力。
有人曾经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此话一点儿不假,在《最后的王朝》这部小说中,韩济生先生的语言还是极其见功夫的。第一回的开篇就有一节非常细腻的描写,秋日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稍微有丝清爽,郁郁葱葱的香山县城,略有点香气。这样一幅和谐、唯美的画面,一下子就把人带入到情境当中去。
我是一位常年致力于教材研究的专业人员,在指导教师如何愿意让学生读书方面,经常要求老师做到要创设情景,把孩子们带入到氛围当中去,他们才有读书的愿望和要求。韩济生先生在这个方面的做法,也是我所追求和希冀的,大有惺惺相惜的感觉。
他写了一个反面人物,刘斜眼在骚弄美女一段中,寥寥数语,作者把一个地痞无赖又仗势欺人的流氓活灵活现的展示出来。不用看他的外表,你一听那几句话就知道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第46回《谭嗣同送毕永年》一节的几个句子:“他只好跟在后边,步步相送,公认和梁启超也紧随其后,一直送客人到大门口。”送别的两三句话不略俗套,把几个人物的身份、身价活灵活现、入木三分的刻画出来。
在第61回《公韧被朝廷捉拿》中,袁世凯要斩首之际,有三个求情的人物,这三个人物的语言特点非常符合人物身份,让人读来,感觉到就是完美无缺、无懈可击。
冯国璋凑近袁世凯的耳朵说:“大哥,三仗我们好不容易打胜了一场,英雄不论出身。就算他原来是个悍匪,现在已经不是在我们的麾下了吗?我们何必放着这么好的良将不用呢?”
铁良也靠近袁世凯的耳朵说:“请袁大人手下留情,要不这个人给我算了。”另一个人也挨过来说:“袁大人,先把这个人留着,就是老佛爷给我要人,打了胜仗的时候我也有个交代呀。”不同身份的三个人的几句话,一下子把袁世凯说得动了心。不仅放了公韧,还给他们提职晋爵,落了皆大欢喜的场面。
在文章的最后,杀死恶魔香山知县刘扒皮,也就是刘斜眼的父亲。除掉公害成为一件大快人心事,也算为这部小说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四、完成巨著,实属不易。
读过《最后的王朝》后,掩卷沉思,作为任何一位读者都会为韩济生老师孜孜以求的精神所感动。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百折不挠地要完成这样的一个大部头那?他写这篇小说的起因是什么?
韩济生老师曾当过下乡知青、机关干部、农机教师、无业打工者、企业工程师、机械设计师、刊物编辑。中专毕业后,到茌平县农机学校,当时的工作除了教学外,时间比较充裕,这就有了要把原来故事写一写的欲望。从而一发而不可收拾,人的社会空间太大了,需要反映的事情太多了。他说:“少年的故事,知青的故事,我都写过,但总觉得流于一般化,没有太突出的地方,下决心要写一部长篇。”
他给我讲到,有一次在好同学的引导下,到山东师范学校图书馆浏览图书,他突然发现一本黄的已经不能再黄,可以说就要烂掉的《辛亥革命回忆录》,他如获至宝。那些书虽然是一些小片断,但都是老一辈参加辛亥革命的老革命亲身经历的,字里行间渗透着最原始、最真挚的体验。虽然都是一些碎片,但碎片和碎片拼接起来,就是一部轰轰烈烈的革命史。如果再不把这些宝贝抢救出来,就可能消失殆尽。
韩老师夜不能寐,动手写了起来。于是有了最初的长篇小说《最后的王朝》初稿。当然,这些内容,离着长篇小说还有很远的距离。在个工作之余动手写了起来。
为什么会锲而不舍地写出这样的大部头作品?韩济生老师如是说:一件事是,中国是一个有着封建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好事耶,坏事耶?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混到了清朝末年,中华民族已经到了亡国、亡种、亡教的极度危险时刻。在这个时候,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推翻了大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挽救了中华民族。第二件大事是,1945年,中华大地国共两党再度联手,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大力支持下,中华民族终于第一次赢得了战争胜利,打败了世界军事强国日本,在世界舞台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第三件大事是,1978年的改革开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从十年闭关锁国桎梏中挣脱出来,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大解放和经济改革。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在中华民族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走在了世界前列。
在祝贺韩老师的同时,他更是不用扬鞭自奋蹄,在前段时间完成几部小说之后,又奋笔疾书。目前,我们在济南都市头条会天天见到韩济生先生的新作,
祝愿韩老师青春永驻,成为文坛一株根深叶茂的常青树。
2023年8月9日
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协会员、区政协文史委员、作协顾问。秉承热爱生活、喜欢读书、敬畏文字的信念,时有文章在报刊发表,参加的征文多次获奖。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