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子-“滇中引水”首期特长隧洞贯通
(词林正韵)
文/冯志清(上海)
综合8月10日新华网、央视网於云南昆明播报,历经1350天紧张施工,长达11.2公里的云南滇中引水工程龙庆隧洞,比计划工期提前184天实现贯通,这是“滇中引水”工程一期全线贯通的首座10公里以上特长隧洞。其施工单位中铁一局也成为滇中引水一期工程40个主体标段中首家隧洞施工全面贯通的单位。并被当地千年缺水盼水的民众称为“当代愚公”。
据笔者查询资料,地处中国南疆的云南滇中地区,千百年来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构造,被称为“穷山恶水”之乡。早在70年前的建国初期,国家和当地政府就想开展“滇中引水”工程。但,苦于高山峻岭、深沟险流、技术资金贫乏,久久无功而返。
进入新世纪,“滇中引水工程”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中“十大世纪性”标志工程之一,也是我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水资源配置工程。工程设计从丽江市石鼓镇上游约1.5公里的金沙江取水,由泵站提水至总干渠,之后由输水工程自石鼓镇开始进行自流输水,途经丽江市、大理州、楚雄州、昆明市、玉溪市,终点为红河州,输水线路全长约664公里。建成后,每年可引调34亿立方米优质水到云南中部地区,缓解城镇生产生活用水矛盾,改善区域内河道和湖泊生态及水环境状况,惠及国土面积3.7万平方公里、1100多万人口。
据央视报道,“滇中引水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面临“六项世界之最”,需要克服“十大世界级技术难题”,是一座当之无愧的“活”的地质博物馆。
而作为“滇中引水工程”一期的“龙庆隧洞”工程,作为“当代愚公”开路先锋,龙庆隧洞就是这座‘地质博物馆’的缩影,施工过程中先后开挖揭露大型溶洞8处,小型溶洞200余处,塌方及突泥涌水12次,其中,龙庆隧洞1号支洞上下游主洞日均渗水量高达2万立方米,龙庆隧洞2号支洞交叉口突泥涌水日均达到了1.2万立方米。隧洞软岩变形洞段合计830米,其中,龙庆隧洞1号支洞下游西尖村一级断层最大变形达60厘米。当代中国“愚公”针对不同地质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施工措施,按照‘先探后挖、加强堵水、堵排结合、限量排放、分级治理、突出重点’的原则进行施工。
此外,“软岩变形”也是龙庆隧洞施工面临的一大“痛点”。“地下隧洞开挖常言‘欺硬怕软’,一旦遇到软岩变形就如同在豆腐块上跳舞一样,再遇上地下水,泥化的砂岩页岩如同‘沼泽’,建设者们通常是头顶‘水帘洞’,脚踩‘沼泽地’。为解决软岩变形难题,中国当代“愚公”首先根据前期施工经验预留变形量,每次按5至10米长度考虑钢支撑加工数量,防止软岩变化频繁钢支撑预留变形量过大或偏小造成成本浪费;然后确保及时‘封闭成环’,根据地质预报、超前水平探孔、围岩实际情况进行预判,做到先判断、再定方案;最关键的是,中国当代“愚公”对软岩洞段采用以三台阶、四台阶为主的开挖方式,支护采用超前大(小)管棚、钢支撑、自进式锁脚管棚、锚喷、横向横撑、径向固结灌浆相结合的方式。最终,成功克服了这一“世纪难题”。
笔者认为,龙庆隧洞的贯通,也是云南省“滇中引水”一期工程全长664公里、40多个标段中首家隧洞施工全面实现贯通。这一壮举,不仅验证了中国党和政府和千万当代“愚公”胸怀“治山治水”、“扶贫解困”的雄心壮志;也验证了中国当代“治山治水”、“扶贫解困”的雄厚科学技术、先进装备、強大资金实力。为此,特赋《水仙子》为评为赞。
滇中高岭阻流津。
贫脊千年岔里人。
植粮缺水愁心困。
求神不见君。
愚公盛世开尊。
山掏尽。
洞隧频。
喜引泉奔。
一一2023年8月11日凌晨时事诗评
作者简介:
冯志清,男,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在职工商管理硕士,高级政工师、经济师,化工企业多年公司党 委书 记、董事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曾兼任:中国化工政研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报社记协特约记者兼顾问、中国化学试剂工业协会第5~7届副理事长、上海市职工政研会理事兼特约研究员、中国化工文化艺术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作家协会第1~3届副主席和1~4届理事、顾问;中国文学艺术联盟签约作家、上海诗社会员、《2019年中国诗歌大典》副主编、2020年《古韵新风》第一册常务副总编、2023年《古钧新吟》执行主编、新上海诗社副总编、天下诗词文学时事评论员。1983年起,有各种论文、报告文学、散文、诗词在中央、部、直辖市等媒体发表或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