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投稿头条】
【新疆游记四】
《做客图瓦人家》
王秀滨 (哈尔滨市)
导游告诉我们:图瓦人,主要分布在布尔津县的禾木村、哈巴河县的喀纳斯村和白哈巴村,大约有2500多人。禾木村,是面积最大的,相当于半个上海,而喀纳斯村和白哈巴村的面积相对小些,游客要去图瓦人家做客,需要单独付费。
我们毫不犹豫地在手机上完成了支付,紧跟导游,兴致勃勃地向距离喀纳斯湖最近的,喀纳斯村图瓦人家的居住地走去。眼前,一条小路分开了两边稀疏的木房子,我们被领进靠路边的一家图瓦人的住处。此时,房屋的主人已经等候在家门口。他是一位“巴郎子”,见到我们,首先面带微笑地说:“牙合西莫”(您好)!然后提示我们说:“跨进门槛,要先迈右脚;走出门槛,要先迈左脚。进屋后,可以吃自己座位前面摆放的食品”。按照主人的要求,我们先迈出右脚,跨进门槛,并依次小心翼翼地找到自己的座位。座位的椅子是长条凳,凳子前面摆放着长条桌,每个桌子上都有糖果和主人自制的点心及奶茶。
当游客们落座后,“巴郎子”就站在进门的右侧,向大家介绍图瓦人的居住环境和生活乐趣。他说:我们的房子,都是用原木筑砌而成的,不用一个钉子,却稳固如山。房屋的缝隙都是用松枝添满的,它保暖透气还不透风。我们的主要食物是奶制品、牛羊肉和面食,常喝奶茶和奶酒;喜欢穿镶着宽边的蒙古长袍,遇到重要节日,男的戴礼帽,女的围彩巾;喜欢唱歌跳舞,一会就为大家表演歌舞。
我们一边听着“巴郎子”的讲解,一边新奇地环视着房屋不同位置上,摆放的各种少见的物件,并期待着欣赏图瓦人的歌舞表演。
老艺人的“楚尔”独奏,让我震惊。随着主人的报幕声,一位老人走到进门右手侧的“舞台”。他将手里的乐器高高举起,用汉语说道:我手里的乐器叫楚尔,也叫“楚吾尔”,是濒临失传的图瓦传统乐器,也是汉朝时期在西域流行的“胡笳十八拍”乐器中的一种。它是将苇科植物“芒达勒西”的茎秆掏空,钻孔后调制而成的。它的外形酷似笛子,虽然只有三个孔,但却能吹出五个声、六个音。有人说它是中国器乐的活化石。现在,我就用这个乐器,为大家吹一段乐曲。瞬间,一种很是特别的旋律,在木房内回荡。这个旋律,一会儿像天上的雷鸣,迭荡震耳,陡然而去;一会儿又像天上飘雪的微弱声,弱的几近无声,但却黏在了耳畔。这个旋律,既像是对自然声音的模仿,又像是与自然交流的倾诉。这个旋律演绎的《美丽的喀纳斯湖波浪》和《雄伟的阿尔泰山》,既深沉舒缓又悠扬婉转,真是妙不可言......
奶疙瘩乐队的《故乡》合奏,让我震撼。“奶疙瘩乐队不仅在图瓦村小有名气,而且还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星光大道”。随着主人的介绍,4位“巴郎子”拿着乐器也入座在“舞台”前。合奏的乐器有低音鼓、马头琴、三弦和吉他。他们没有夸张的动作表情和华丽的服饰,只用呼麦唱法,演奏的《故乡》,就能直击心灵,令人震撼。我闭目端坐,静心聆听着低音鼓传出的低音炮声、中音呼麦+拉马头琴的旋律、三弦和吉他的精准调值。仿佛看到了骏马和美丽的草原,我被那满怀深情又淋漓尽致的呼麦,感动得眼眶开始湿润了......
“巴郎子”的《鸿雁》舞蹈,让我震动。当主人兴奋地走上“舞台”,作出一个深鞠躬后,就伴随《鸿雁》的音乐,跳起舞。没想到,看似柔弱的“巴郎子”,跳起舞来竟然是如此投入、如此专业,又如此劲爆,一时间,小木房子里的伴唱声、喝彩声、鼓掌声混为一体,他的舞蹈《红雁》,让这间小木房子沸腾了,也将歌舞表演推向了高潮。即使演出宣布结束了,还有几位“粉丝"游客,“硬”是邀请“巴郎子”在院子里继续舞蹈......
兴致未尽的游客,开始被召集返回大巴客车。我边走边回望,回望那只有1平方千米的喀纳斯村,那古意盎然的一排排的小木屋,虽然它还散发着与世隔绝的气息,但它却犹如碧蓝天空上飘荡的云。云里,有对往事的追忆,更有对生活的继续。
回望做客图瓦人家,或许从“楚尔”缓缓的旋律中,我读出了时光对人生消磨的痕迹;或许从“呼麦”的遥喊中,我看到了世代图瓦人漫游的经历;或许从“巴郎子”的劲舞中,我懂得了牲畜和牧草的珍贵与美丽......
回望掩映在山壑间的图瓦人家,我感觉到那里有一种难以言表,又不敢妄动的静美。这种静美,是大自然与人类,达到了天人和谐状态的美;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达到了自觉境界的美。这种静美,令人神往,却又似遥不可及。在这种静美里,不仅渗透着无限的安宁,也蕴含着暖暖的幸福......
(2023年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