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花妙笔拼出过往碎片,倾情演绎人间真情。请欣赏花尚美文《欢聚一堂》 上
疫情三年,隔断了亲人们的相聚时光,解封后,又碰上祖国一年一度的春节假期,亲人们还不趁此好好团聚一下?
一
“爸,我想着明天去给你们帮忙呢。昨天我家的厨房着火了,我们要打扫卫生,给你们帮不成忙了。”晚上八点,我和父亲通电。
“不用,你忙吧,你放心,我不会给你们丢脸的。”能听出父亲满满的精气神。
“不是怕丢脸,而是怕你们的年龄大了,张罗几桌饭菜,身体受不了劳累。”我担心地说。因为父亲已经是七十六岁的人,早已过了意气风发的年龄。
“没事,恁妈俺两个提着劲呢,就盼着这一天的团聚,你们不用管了。”父亲果断地说。
“那好吧,你们干活要悠着点。”我嘱咐道。
“没事,我身体通炫着呢(身体棒),哈哈。”说完,电话里传来父亲爽朗的笑声。
因为我家厨房着火,要打扫自家的卫生,顾不得帮父母亲了,父亲就给我吃了颗定心丸。
和父亲挂了电话,我心里还是不放心老俩口。都已经过了古稀之年。母亲有腿疾,在年前大家都羊了那段时间,父母亲都没有躲过一劫。但是,我们年轻,身体还能抵抗住,还可以休息。父亲年龄大了,不但身体上恢复慢,而且,村里的乡亲来找着办丧事,父亲又不好意思推辞。在去给人家办事的时间,父亲累得吃不下去饭,口渴得要命,不断喝水来补充体力。
我和姐姐曾经心疼父亲地说:“这么大年龄,你不会不去吗?”
父亲一脸真诚地说:“不去行吗,乡里乡亲的,人家看见我就给我跪下磕头,哪好意思拒绝。人家来找咱,也是看得起咱。”
姐姐说:“那也不能拿自己的身体开玩笑啊!”
“没事,我自己的身体我心里有数。”父亲总是用不在乎的口气说道。
初四那天,天气异常寒冷。父亲早早把煤球燃烧着,母亲在院里又点上干透的树桩,燃起的熊熊大火祛除寒冷的气温,温暖着我们的心房。
姐家的女儿,女婿,外甥,外甥女,哥哥,侄儿,嫂子,以及我全家带着女婿一一上门了。大家围坐在大火旁边,一边说着祝福问候的话语,一边磕着瓜子唠嗑。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十分热闹,气氛异常活跃。
看着白发苍苍的父亲弯着腰在厨房掌勺做菜,我的心里感慨万千。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六十秋追忆一瞬间。当年雷厉风行的父亲说话声如洪钟,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会画画,会剪纸,会骨科,还会吹拉弹唱,样样都学,不但求学时成绩名列前茅,口才还相当好。
只是父亲幼年丧母,跟着爷爷艰难度日。在那饥寒交迫的年代,爷爷在父亲十二岁时饿得撒手人寰,留下父亲一个人孤苦伶仃的生活,少年的他经历磨难,成熟的思想让他特别懂事。只是没有父母亲的照顾,又没有经济来源的他早早辍学在家,学习一些其他的手艺养活自己。
父亲总是教育我们要节俭,他小时候条件太差了,记得五八年自然灾害,饿得人们头晕眼花,在他生日那天,爷爷端着照见人影的稀汤说:“孩子,你今天生日,多喝碗面汤吧。”
父亲每每讲述儿时的苦难时,目光闪烁,眼里噙满泪花。
因父亲学习优秀,辍学后,被安置到学校教学。年轻时的父亲身材挺拔,英俊潇洒,说话做事雷厉风行,被推荐当上本村的校长。村大队看他是个人才,又把他招收到大队里面做干事。
因为父亲的脾气耿直,对大队里面的工作作风有些看不惯。而有些人又怕父亲挡了他们的升官之道,在背地里使坏。父亲一气之下,又从大队部出来,专心研究自己的医术。还跟着村里的老师研究文王八卦,就是用古代的六个小钱撒下,看落地的时候是哪面,再根据测定的日期来定是吉是凶,生意是好是坏,考学能否成功,做生意能否顺利等。当时我以为父亲学的什么邪术呢,后来才知道和《易经》差不多。
时间长了,父亲的名声大噪,是我们乡里远近闻名的人物,大家有个风吹草动的就会慕名而来。
二
母亲也是苦命的人,幼年时,亲身父亲得病身亡,随着外婆又组织了一个家庭,谁知道命里苦难多,外婆又得病撒手人寰,剩下可怜的她跟着姥爷生活。
好在继父(我的姥爷)对母亲像是亲生女儿一样,只不过是生不逢时,生活的窘迫让他们度日如年。
后来,姥爷带着我的母亲从村东头和村西头的丧夫之妇组合成了家庭,有了我认识的老娘。老娘的前夫因饥寒交迫,饿死了,留下三个孩子。
两个家庭组合在一起,贫瘠的生活,又因为孩子们多,让他们的日子步履维艰。但是,姥爷对母亲还是很疼爱的。母亲曾经叙述过姥爷知道母亲缺乏母爱,在大队做事的姥爷分发馒头会偷偷地给她吃,还背着她上学。姥爷对母亲的爱,她都铭记在心。
母亲年轻时是个漂亮的大美女,长得亭亭玉立的她,被亲戚介绍给年轻有为的父亲。两个同病相怜的年轻人一见钟情,当时的母亲和父亲只有十九岁。
那时候穷得只有爷爷留给他的三间破瓦房。母亲说,外面下大雨,屋里是水帘洞。
两个人在一起只要惺惺相惜,两颗心凝聚在一起,什么苦都不怕。母亲刚嫁过来时,已经是八九月的天气了,床上还是光秃秃的只有一张芦苇席,家里穷得只剩冷冰冰的墙壁。
吃苦耐劳的母亲种了棉花,等到棉花丰收,把棉花仔摘下来,才弹做成一条二斤重的棉花被子过冬。苦命人在一起,知道不容易,都能互相理解,互相包容。
年轻潇洒的父亲和善良贤惠的母亲风雨兼程,度过了无数春秋岁月。两个人相濡以沫,相互陪伴至今。
父亲会的手艺多,从我记事起,就不断有人找他。
有一天,正在地里锄地,有个男人从建筑架木上掉下来,落地时,条件反射地用手按住地,用力过猛,一支胳膊骨折了。
那男人来时,胳膊耷拉着不敢动,疼得他龇牙咧嘴。父亲看到连忙丢下锄头,先拉起男人的胳膊,看看哪里疼,用手仔细摸索着骨头摔伤的程度,触摸几下,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左手拉着伤者的手,右手托着伤者的胳膊骨折出,只听“嘎嘣”一声,“哎呀,”那人发出一声尖叫。
父亲笃定地说:“你伸胳膊试试。”
结果那人的胳膊能抬起来了,再举举胳膊,疼痛过后是笑嘻嘻的脸。
父亲替人看病无数,最长见的是小孩子的胳膊在玩耍时,被人拉着玩,结果,孩子的韧带薄弱,胳膊被拉掉了。孩子疼得哭丧着脸,就是不让动他们娇嫩的胳膊,父亲还得哄着说:“没事的,叔叔和你玩耍”。
父亲说着,伸手把孩子的胳膊向上轻轻一托,孩子的胳膊“咯噔”一下对上了。抱着孩子的母亲都感到很神奇地瞪着眼睛说:“这就好了?”
父亲淡定地说:“你让孩子抬胳膊试试。”
孩子怕疼,不敢动,他的妈妈会把孩子的胳膊慢慢向上托举,孩子不哭不闹,睁着好奇的眼睛看着陌生的父亲,孩子的妈妈惊喜地连连感谢父亲。
父亲阅人无数,肯定会耽误地里的庄稼活,正干的热火朝天时,被人叫走的次数不计其数。所以,地里的活计母亲干得最多。
有了我们这么些孩子们,几张嘴吃饭,我母亲在地里干活累得腰疼,特别是双腿,像是灌满了铅一样沉重,走路都疼得出一身汗。
在母亲四十岁那年,腿疼得走不成路,被一个乡医误诊,打了一针封闭针,结果膝盖里面溃脓了,疼得母亲被拉到市立医院,抽出了足足两瓶血脓。
母亲在医院住了整整一个月的院,都是父亲一人照顾。回来后,乡邻掂着鸡蛋来看望母亲。
乡邻能来看望母亲,还不是父亲的功劳?记得那年冬天,母亲坐在床上不能动。感冒打个喷嚏母亲都疼得紧紧地咬着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