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家乡“北基”
作者: 何喜牢

打开尘封的记忆
沿着蹒跚的思绪
穿越时空
走进五六十年代
我的家乡 北基
坍塌的城门古楼
剥落的门楣
写满了岁月的沧桑
低矮的青砖瓦房
斑驳的泥土墙
记录着我太多的无语
穿行在它的灵魂深处
我似乎看到
一张张慈祥的面容
一件件难忘的陈年往事
汇成一幅幅七彩画面
一幕幕在眼前徐徐演绎
渐渐清晰

怎能忘记
在它怀抱里与日月共眠
怎能忘记
在它生命里制造了许许多多
再也找不回的童趣
怎能忘记
门前的层层台阶上
老辈人端着玉米糁
红薯汤 高粱馍 萝卜菜
边吃边聊快乐的模样
怎能忘记
古老狭窄的小巷
布满了儿时滚铁环
捉迷藏 唱童谣 做游戏
天真浪漫稚嫩的足迹
外祖母那架古老的纺车
已盖满了陈年的尘土沙砾
外祖父的那间低矮的北屋
不知何年已经变成了废墟
记忆中的快乐天堂
如今却只留下了伤感的唏嘘
举头凝视 又好像看见
门前的老槐树捋着胡须
似乎在讲述近半个世纪
发生的点点滴滴
树枝上随风摇曳的鹊巢
显然在昭示着
曾经走过的蹉跎岁月
风风雨雨
黄叶摇曳
秋草凄凄
一丝凄凉的伤感与失落
伴着几声鹊噪
从心底骤然涌起
如铁链般沉重的脚步
一步接一步
踏破寂静的时空隧道
拽着延伸的思绪
五味杂陈
如江河浪涌
一波又一波
从胸中泛起涟漪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如一声春雷
惊醒了沉睡的华夏大地
勤劳勇敢的北基人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
憧憬着对未来的美好和希冀
艰苦奋斗 战天斗地
科学种田 足食丰衣
文明生态 环境优美
鲜花盛开 杨柳依依
春华秋实 岁月更替
经过四十年的努力
新路 新巷 新楼 新景象
让古老的村庄
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村民服务中心
把几代人的梦想高高托起
一栋栋二层洋楼
将贫穷与落后远远地抛弃
一条条平坦的道路
串起了幸福快乐和富裕
一辆辆各种名牌的轿车
载着满满的自豪
不停地向新的目标驶去
一片片葱绿的果园
激活了上百年乡亲们
望天而收的土地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
幸福安康 日新月异
北基人 把幸福的喜悦
在清晨健身园里酿造快意
在夜幕下的广场上
舞出从来没有的酣畅淋漓

我的家乡 北基
它昨日与今天的变迁
记录了历史发展的轨迹
它是中国农村缩影的崛起
它诠释了四十年改革开放
辉煌成就 丰功伟绩
远眺家乡美丽的秋季
蓝天上飘动的白云
潇洒中透露出甜甜的惬意
条山角下 黄河岸畔
丰收的歌儿随风飘荡
辛苦了半年的乡亲们
正在金色的田野上
演绎着农家人醉心的
一幕幕丰收大戏
甜苹果 脆酥梨
紫色葡萄大红提
红高粱 橙谷穗
金黄的玉米露红须
芝麻咧嘴开口笑
“大红袍”花椒含着珍珠
在朝霞的映照下
竟然发现还有如此的美丽
眼望着丰收美景
与乡亲推心置腹交谈
使我再一次深深地感悟人生
懂得了生命的意义
家乡虽然仍存在缺憾和不足
但我相信
在党的中央 “一号文件”
惠农大政的光辉照耀下
它会一点点缩短贫富差距

站在村北高高的沙坡顶上
回首遥望
生我养我的这一块
深爱的土地
抚摸着它残存的沧桑
不敢把昔日的艰难困苦忘记
感慨它脱胎的巨变
怎可不令人心潮澎湃
更加努力
我默默地衷心祈愿
但愿家乡永远贫穷不再
繁荣兴旺
但愿它在党的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
富民政策精神鼓舞下
在奔向复兴的大路上
用勤奋与智慧
催生出
一个又一个
辉煌的奇迹
奇迹


何喜牢(桃花源),山西芮城人。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运城市科普作家协会员。运城市曲艺家协会理事。各种作品曾刊于《运城日报》《运城晚报》《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广播电视报》《中国乡村》《蒲剧艺术》等各种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并多次获奖。其中诗作七律《黄河金三角抒怀》,已被《中国古今名人百家诗词通鉴》收录。诗歌《祖国颂》,2019年在参加《与共和国同行奋斗新时代》全国征文大赛获二等奖。诗歌《我的家乡北基》,在《红色山西》网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七十周年,诗歌书画活动中荣获金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