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南春莲
《山海经》中“南山经”记载:“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凤凰,集德义礼仁信一身,是图腾,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传,上古时期,某年某月某日,一只金凤从远方飞来,见此地古木参天,山泉清奇,景色如画,遂降临栖息。金凤展开五色凤尾,神光漫延天地;引颈长鸣,山川锵锵回音。然后在此涅槃,金凤身躯融入山体,整座山形如凤舒翼,凤头凤身凤尾历历在目,后人将此处称为翔凤山。乾隆元年,皇帝登基之日,半边城上空“凤凰翔聚,声鸣九天。”知县于执中上奏朝廷,报称“新君即位,有凤鸣于半边城”。乾隆帝龙心大悦,登基之日,有凤来仪,此乃大吉大利之兆也!元年,皇帝御赐县名“来凤”。
来凤县地处武陵山余脉,人口超40万,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接湖南龙山,西连重庆酉阳,“一脚踏三省”,史称“川湖肘腋、滇黔咽喉”。春秋战国时期,来凤是楚国领地;在秦王嬴政郡县制下,来凤属黔中郡;汉朝时期,属武陵郡;三国鼎立,来凤属东吴疆域;南北朝隋文帝建立隋朝,来凤属清江郡。一部来凤史,就是一部缩小版的中国简史。
来凤物产丰富,杨梅誉满天下,肉质细软,营养丰富。轻啜一口,艳如凤血一般的鲜红汁液,清爽润滑,入口酸甜。中共来凤县委、来凤县人民政府、湖北《今古传奇》传媒集团主办,中共来凤县委宣传部、来凤县文化旅游局、湖北《玉娇龙》传媒、来凤富洲文旅集团承办的“凤凰来仪·相遇梅好 全国百位文艺名家走进来凤”文化交流活动的帷幕第一站在杨梅古寨桃花岛拉开。开幕式上,来凤县有关领导热情洋溢的讲话,诠释了杨梅产品与品牌的发展趋势和前景。来凤资源丰富,县委县政府有信心推进乡村振兴。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开发旅游经济,将来凤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带着一颗朝圣的心,我们来到千年古杨梅树下,仰望她挺拔的英姿,犹如邂逅故友;看她绿影婆娑,风姿绰约,我们内心充满敬意;看那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小精灵轻盈曼舞,我们心旷神怡。围坐在古杨梅树荫下,大家欣赏山川美色,品尝杨梅美味,畅谈来凤美好未来。桂建民、廖厚君、黄金亮、亓宏刚、韦克义、宋文铜等书法家为建州四十周年挥毫泼墨,遇见“梅”好,一眼千年。
来凤的仙佛寺坐落在酉水河东岸,距今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石窟中有大小石佛100余尊,神态各异,雕工精湛。是我国开凿年代最久的石窟寺之一。据来凤县志记载,仙佛寺建凿于东晋咸康元年,(公元335年),早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不仅是湖北省唯一的石凿寺,也是现存规模最大的摩崖造像。全寺陷栖崖壁之中,重檐三叠,凭栏远眺,远山如黛,近水潺流,美不胜收。仙佛寺的门楼上有一副对联,发人深省:楼台数级原无地,水月双清别有天。深奥但又浅显的禅意,回味无穷。
来凤县民族博物馆里,参观过老英雄张富清先进事迹的每个人,心灵都会受到冲击。一位功勋卓著的老党员用他自己朴实纯粹、淡泊名利的博大胸怀书写精彩人生;用一辈子初心不改、真诚奉献的感人事迹树立起一座巍峨丰碑。心底无私天地宽!张富清完美地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克己奉公、牢记使命的豁达大度。英雄事迹彪青史,革命还需后来人。
卯洞,位于来凤百福司镇梅子坳村观音坪。为天然形成的隧洞。梅子坳山犹如一座巨大的石拱桥,横跨在酉水河上,令人称奇叫绝。据同治年间《来凤县志》载:“邑之卯洞,酉水实经其中,疑即由此得名”。北洞口高35米,宽35米,南洞口高55米,宽45米,全长215米。卯洞有两大奇观,一是洞口外悬崖峭壁高达150米,呈马蹄式环绕;二是酉水河从洞中穿过,水流湍急,形似“卧龙吞江”。举首望悬崖,峭壁令惊讶,低头看酉水,如看泼墨画。
卯洞风景雄伟壮丽,溶洞遍布,形状各异。卯洞口正上方60米处的峭壁上,有一圆形小洞名曰“仙人洞”,高30米,宽15米,深200多米,是先民用来存放棺木之处。1992年恩施州博物馆考古队员进入仙人洞,发现洞内有船形棺、槽形棺、箱式棺十余具,各种随葬品131件,包括铜器、铁器、瓷器、木器、陶器皮革和丝织品,时间跨越晋、隋、唐、宋、元等朝代。
卯洞峡沿途壁立千仞,风光逶迤,深谷幽壑,奇峰竟秀。4平方千米范围内有大小溶洞18个,洞内千姿百态的钟乳石,像龙像凤像麟像龟,人们称之为“四大灵石”,惟妙惟肖,见者无不惊叹大自然鬼斧神工。
卯洞还是百户司土司城所在地,土司制度在中国浩瀚的历史文化遗存中,占有一席之地。采风卯洞,让人深深体会到,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流淌着精美故事;每一处山水,都闪耀着文化光芒;每一段历史,都散发着老窖浓香;每一个传说,都浸润着寓意绵长。卯洞,就是一个蕴意深远。引人遐思的地方。
舍米湖村是恩施来凤县土家摆手舞公认的发源地。那里最古老的摆手堂虽然距今有372年的历史,当你走进那颓废的堂舍,脚下踩着长满青苔的台阶,抬头看着悬挂的褪色牌匾,耳边仿佛响起锣鼓的铿锵声,土家人粗犷的吟唱声。清同治年间《来凤县志》记载:五代时,“施州漫水寨有木名普舍树,四时开百种花,谭氏子孙歌舞其下,花乃自落,取而簪之。”漫水寨就是现在的卯洞。这段话清楚地叙述了摆手舞和普舍树传奇的来历,是恩施来凤土家人摆手舞在史籍中最早的记载。试想,土家人围绕普舍树,跳着一千二百多年前古老的摆手舞,祭祀祖先、庆祝丰收、祝福美好、寄托希望,那情景是多么令人激动和向往。
来凤土家摆手舞具有最原始的特点。土家人祖祖辈辈不断摸索探讨,将劳动的姿势提炼成舞蹈动作,时而雏鹰闪翅,时而拉弓射箭,时而纺棉织布,时而比脚抖灰,栽秧挑水,挖土播种,都是象形舞姿。动作粗犷,健美流畅,自然大方。加上节奏分明的锣鼓,让我们观看的人也情绪激昂,有一种情不自禁想走进舞池的冲动。单摆双摆回旋摆,屈膝下沉顺边拐,歌、乐、舞浑然一体,男女相携,蹁跹进退。土家人的摆手舞,聚舞蹈艺术与娱乐健身于一体,锻炼了身体,愉悦了身心。摆手舞能流传千年不衰,走进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至名归。
四天的采风活动,激发了文艺家们的创作热情。通过镜头、文章、诗歌、书法,互相交流、调研、探讨、学习,大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要写出好的作品一定要放下身段,服务人民。总书记告诉我们:“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来凤,古老而美丽的地方,让我们看到她表面淳朴的乡风和骨子里深厚的文化底蕴。走近今天的来凤,就是走近自然走近美丽,走近绿水青山;走近明天的来凤,便是走近富足走近辉煌,走近金山银山。
祝福来凤!
【个人简介】南春莲,笔名阿莲。武汉市人,大学文化。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诗词学会会员、湖北省楹联学会会员、华文网签约作家、《中华文学》终身签约作家。喜爱文学,尤喜散文、游记。已在各类报刊、杂志、平台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游记、纪实文学百万字。著有纪实作品集《封城日记》、散文集《岁月静好》。《封城日记》获湖北省优秀图书二等奖。有诗歌、散文、小说在省内外获取多个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