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战友当兄弟
作者:饶晓辉(江西)

他,算是同年同藉的东乡战友中,比较成功的一个人,但从不骄傲自大;他,个头在同批东乡战友中,算是比较矮小的一个,但却有大山一样的情怀。他就是,江西抚州东乡藉(82年)炮二团“战友兄弟情深”群主一一王小平。

群主,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微信联络群的牵头人。对于这样一个无权无势的“官位”,通常情况下,有些群主基本处于“潜水”状态,鲜有与群员互动。但却有这么一个群,从群主到群员,大家总能互致问候,有事吆喝一声,准能一呼百应。这就是王小平“主政”的东乡战友兄弟群。
说起王小平,东乡同年兵的战友,是这样评价他的:小平既是战友又是兄弟,更像一位可亲可敬的“家长”。1982年,刚刚高中毕业走出校门的他,和本县60位风华正茂的热血男儿,积极响应祖国的征召,到福建厦门某部为祖国驻守海防。入伍后,王小平积极要求上进,苦练军事技能,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嘉奖。由于他工作出色,入伍第二年便被连队任命为班长,并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这在当时部队实行干部提拔必须通过军校考试的年代,算是做到了极致。

数载军旅后,王小平退役回到家乡,他始终恪守“曾经是军人,一生是好汉,无论在干啥,都要最优秀”的信念。他先后在农村任村组、村委干部,后成功考入乡镇在编干部,走上基层领导岗位。尽管工作环境变了,职务升迁了,但他对战友的那份真情始终没变。战友相聚,有人喊他“王书记”、“王镇长”,他却说,战友之间没有官衔高低之分。一日为战友,一生是兄弟。今后大家见面往来,只管直呼其名。

(作者与战友王小平)
早些年,因为受通讯条件的限制,战友们虽近在咫尺却鲜有联系。随着通讯的发展和神奇微信的出现,王小平心想,是时候把战友们“归队”了。经过他多种渠道的努力寻找,当年一同参军的的战友,除个别没有配智能手机的战友和几个因病离世的,其余战友全部加入了“兄弟情深”大家庭。有了这个交流平台,战友们的心贴得更近了。大家都说,兄弟情深战友群能建立起来,小平战友功不可没,他就如一块“晴雨表”,战友之间知冷知热。
“战友之情是人世间最珍贵、最朴实、最厚重的情谊,今生能够成为战友,那是前世修来的福份。建立这样一个群,就是要将这份战友情谊延续下去。”王小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去做的。前些年,他获悉某战友身患重病后,立即在群里呼吁大家伸出援助之手,并带头捐资。在他的发动下,战友们纷纷奉献爱心,使患病的战友和家人十分感动。此外,但凡战友家有喜事或身体有恙,他都会第一时间送上祝福或亲自登门慰问。在他的感召力下,东乡战友“兄弟情谊群”的凝聚力非常的好,战友之间相互扶持、团结友爱。
战友情谊何处寻,远在天涯近在心。正如歌中所唱的“战友战友,亲如兄弟。”王小平,就是这样一位用真心真情去关爱每一个战友兄弟的人。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