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喀什噶尔
一路美景相伴,七个多小时的车程竟也不觉疲乏,不知不觉之中,神秘而殷阜的千年古城喀什噶尔已近在咫尺。
喀什噶尔突厥语“玉石”之意,简称喀什,属古疏勒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喀什与中原的联系,东汉永平十三年,东汉名将班超出任西域都护府,府衙设在喀什,这里曾是安西四镇之一,是“丝绸之路”的通商要冲,自古便是中外商人云集的国际商埠,唐僧也曾在这里留下足迹。
厚重的历史人文让这座塞外千年古城散发着浓郁的西域风情,古城占地约20平方公里,足见其千年延续的繁华,东城门是保存最完整的伊斯兰古城之一,古城墙高达十米,用当地制作土陶黏性极强的红土夯筑而成,城门上有箭垛,历经千年依旧岿然屹立,仰望眼前历经千年风雨沧桑的城楼,城门上用维吾尔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共同书写“喀什古城”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城门每日都要举行开城仪式,身穿民族服饰的演员用精彩的民族舞蹈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婀娜的舞姿美若惊鸿,极具民族特色欢快的音乐,融化了天空,融入了古城,融去了游客异乡情怀,千年的轮回也不过在此一瞬间。
漫步在喀什古街,领略奇异的西域人文,耳畔是异于汉语的维吾尔语言,街两旁的建筑有着独特的欧洲古典建筑风格和西域民族特色,圆拱形的窗户和高大的圆柱装饰是建筑的主旋律,精雕细琢的墙面,图案迥异的窗棂,构成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立体画面。古城建筑错落交叠,富有明快的节奏感和诗一样的韵律,步移景换物宝天华。建筑具有民族性、地域性,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历史的符号。
维吾尔族属欧罗巴人种,男孩面部轮廓分明,女孩皮质白皙,深邃的眼睛高挺的鼻梁,自古新疆出美女,清朝乾隆帝的宠妃香妃就是从喀什走出去的美女。喀什古城“一步一古丽,三步一娜扎,五步一热巴”,高挑的身材,立体的五官,白皙的皮肤,美的不可方物。
维吾尔族女孩天生爱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佩带耳环,用“奥斯曼”的汁液描眉,用“海乃古丽”染指甲,用“依里木”抹头发,用花瓣做口红,喜欢选择色泽艳丽的艾德来斯绸做衣裳,在胸口、袖口、裤角等处绣上繁缛的花纹,长裙飘逸坎肩柔美,佩带缀有珠串的再尔花帽,帽顶金银盘绣在阳光下熠熠闪耀,自带华贵庄重之气。
也许是处于黄沙漫漫的塞外戈壁,大自然把所有的艳丽之美都馈赠于边外关城,这里的人们喜爱一切鲜艳美好的事物,他们用美艳的服饰来抗衡荒芜,华丽的琉璃装饰房屋,色泽华美的羊毛地毯掩盖褐色土地,家家户户喜欢种草养花,漫步在古城小巷,到处繁花似锦绿树成荫,紫藤爬满了墙壁,走在蜿蜒曲折的民巷,小径通幽柳暗花明,蔚蓝的天空和满目的翠绿,恍惚走在江南雨巷。
喀什古城是一座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古城,不变的是岁月的沧桑轮回。维吾尔族人居住文化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对家和故土的依恋,族人世代群居,家族人口增多,便会不断在住房周围扩建或者加高几层房屋,宅主绝妙设计充分利用空间地形,不受对等平衡观念的束缚,庭院有强烈的封闭性,四世同堂儿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既能满足维吾尔族人民家族生活的需要,又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老城现仍有居民十几万人,街区民居纵横交错看似杂乱实则有序,鳞次栉比前邻后舍,就象进了一个大迷宫,迷宫的秘密就隐藏在你脚下的每一块地砖里,斜纹砖表示通往居民的家,巷巷相通家家想连;六边形砖代表四通八达,条条大路通罗马;横形砖是死胡同,前往此路不通;感喟古人的智慧和神奇!
喀什古城遥遥相对的便是赫赫有名的——阔孜其亚贝希,维吾尔语“高崖土台人家”,一千多年前有维吾尔先民在此建房安家。历史上高崖南北是一体,后来被洪水冲断,北崖即今老城,也是千年前喀喇汗王朝所在地,繁华、殷阜、富足。南崖就是高台居民,千百年来这里生活居住的大多是穷苦的手工艺人,拥挤、简陋、祥和。
高台居民和北崖建筑一脉相承,民居院落平面布局自由灵活,充分利用地形和空间修建,房屋多用土坯砌成抹上草泥和杨树搭建而成,随意建造的楼上楼,楼外楼,还有占街面一半的“半街楼”,小巷十字路口的“悬空楼”,四通八达,曲曲弯弯,忽上忽下,让这里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沿巷道修建的民居院落大门依墙外而开,一户挨着一户,多是以小四合院两层及以上泥巴土屋为主的建筑形态,院内天井只可见片天,屋内大多结构狭小布局简陋,家家户户屋顶都建有天台,这里视野开阔惬意舒适,是辛苦劳作一天的手工艺人,休闲放松的好地方。
沿着小巷任何一条巷道走去,手工作坊随处可见,尤其是土陶作坊,高台土陶制作已传承千年的历史,原始土陶制作是高台居民赖以生存的技艺,陶制品品种多达百余种,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千百年来高台土陶名扬海内外。其次是铁匠铺,制衣坊,皮帽坊,木匠作坊等等,这里被誉为“维吾尔族活的民俗博物馆”,是喀什历史名城内涵所在。
高台民居用生土建筑比比皆是,有多处数百年历史的夯土墙老宅和清真寺,近几年喀什政府投巨资对老城区进行加固改造,许多房屋装修豪华成为旅游景点,古老的巷子里夹杂着咖啡馆、民宿等现代元素。但是仍然有百年老屋墙倒屋塌,呈现出原汁原味的高台民居状态,走在民巷历史与现实叠加错置,望着断壁残垣的高台土屋,千年的风撩拨起万千思绪,这是一部无字史书,用无声的语言讲述着一个古老民族坎坷而不屈的历程,任由岁月侵蚀留下斑剥的痕迹。
香妃园原本是阿帕霍加家族墓地,始建于明崇祯年,是一座典型的伊斯兰古老的陵墓建筑,“霍加”意为圣人后裔,这一陵墓里埋藏着喀什“霍加”政权之王白山派首领阿帕克霍加及其家族后人,“香妃”是阿帕克霍加的第五代重侄孙女,被清朝乾隆皇帝纳为妃子,传说她自幼体有异香,被称为“香妃”,因民间炒作,逐渐把家族墓地称为香妃故园,这里也仅是她的一个衣冠冢。
香妃墓被称为中国的“泰姬陵”,主墓室是穹顶式建筑,用深绿色的琉璃砖镶嵌,拱形门楼用彩色琉璃装饰,四角配拜克楼,高高擎起的五弯新月,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格,肃穆里透着华贵,庄严里不失素雅。
阿帕霍加墓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岁月洗礼,身前的荣华富贵功过事非早已落幕,身后的奢华墓地却以另一种形式彰显着墓主人的存在,独特的墓葬建筑和艺术风格以及厚重的人文历史,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价值,是阿帕霍加家族墓地重放异彩的意义所在。
汗巴扎维吾尔语为“国王的集市”,因为来这里的人就像国王一样所有的美食都能吃到。也是“兄弟、朋友”的意思。这里的巴扎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古丝绸之路通商贸易集市,当年张骞出使西域,对喀什这样描述:城内集市繁华店铺林立,驼队马帮熙来攘往,所操各种语言,是一个繁华贸易市场。如今这里仍然承袭着国际大巴扎的传统,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商贾络绎不绝,商品货物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服饰及日用品处处彰显着异域迷人的风采,除了土陶工艺,制铜工艺也是流传千年的传统技艺,冷砸铜器的工艺沿袭了波斯和中西亚伊斯兰风格糅合了民族特色的元素,华贵唯美工艺精湛,具有极高的使用和收藏价值。
汗巴扎的美食能全方位满足每位游客的味蕾享受,让人垂涎欲滴的烤全羊,香气扑鼻的缸子肉,喀什名吃烤鸡蛋,灵魂美食烤馕饼,特色酸奶冰沙,新疆手抓饭必须来一碗……,各种美食目不暇接,是名副其实的“汗巴扎”——来到这里的人一个个都象国王一样有享用不尽的美食!
艾提尕尔清真寺坐落在古城中心位置,是中国四大名寺之一,具有阿拉伯兼具维吾尔古代建筑风格,气势恢宏庄严肃穆,这座古老的建筑充分反映了喀什地区历史上与中亚、波斯地区文化的交流互补、冲突融合,合谐共处,承载着维吾尔族历史、文化、艺术、宗教的传承。
坐在临街的茶楼土炕上,这是一座半开放式的二层楼房,有着浓厚的伊斯兰建筑风格,临街只有几根镂花圆柱形的装饰垂悬在半空,异域街景一览无余,泡一壶当地特色玫瑰砖茶,配一碟红冰糖,茶醇浓郁透着淡淡的玫瑰香味,红冰糖甜而不腻,盘腿坐在维吾尔族传统的大土炕上,欣赏维吾尔族老人演奏民族风味浓厚的传统乐曲,简单的乐器却能演奏出高亢雄浑的音乐,长笛婉转悠扬,把思绪带到遥远的地方;热巴普清脆激昂,如泣如诉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手鼓是乐队中的灵魂,手鼓一响顿时令人热血沸腾激情昂扬,有一种想跟着维吾尔族人翩翩起舞的冲动, 我按捺住内心的澎湃,把目光投向天空,蓝天白云下的此时此刻,世间的沧桑轮回从来没有停滞,岁月从来侵蚀不掉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喀什古城,是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不到古城就不算到新疆,喀什是新疆一本完整的立体的历史书籍,读懂喀什,你就读懂了西域,读懂了华厦各民族大融合、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发展,这座浸透了岁月沧桑和独特文化印记的城市,经历了千年风雨洗礼、战争的金戈铁马,如今依然散发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展现着淳朴的风土人情和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