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翰廉(乐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京华胜地,什刹海是北京中轴线和大运河文化带的交汇之地,其形成与演变的过程,不仅见证了北京城市的发展,更是北京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西城区坚持首善标准,推进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努力打造什刹海文化精华区。
最近,笔者顶着难耐炎热的酷暑,一度走进了什刹海,再次重温感受和寻找什刹海的味道,而倍感兴奋。因为四年前我和我先生及家人也到过京华胜地游玩了一周,并拜访过什刹海,至今记忆犹新,心存豪迈。
当我沐浴在什刹海古朴、宁静、整洁、有序的风貌环境里,那夏暮的缕缕芳香,也仿佛为市民提供了有历史和文化魅力的滨水开敞空间,我与我先生再一次徘徊此境时,不禁感慨。在这优美的什刹海中追溯过去,追溯往事。读着在那久远的年代,由于什刹海地区景色秀丽,漕运兴盛,商业繁荣,又抵近皇城,从王公贵族、文人墨客到市井平民,都纷纷居住汇聚于此,从而带来不同层次文化的交流与沟通。进而形成了一个丰富多样,独具特色,共生共存的北京传统文化生态圈,更积筑起深厚的什刹海文化底蕴。
穿过毡子胡同,路过往年小巷深深的老北京人家,探访过昔日的老朋友老四合院里,沿着笔直的后海南岸,徜徉在什刹海中,古树茂盛参天,有壮阔的古槐树、有笔挺的白杨树、有碧绿的老垂柳、有种在花坛上的粉紫重瓣蜀槿花树及许多不知名的白色的紫色的花与藤漫等,或整齐地或错落有致地装点着什刹海的路边、花园、窗台与门前,别样风景煞是好看。
我不时停下脚步仔细观察,又凭栏眺望远方,什刹海就像镶嵌在北京城央的一颗巨大的翡翠,使人留连,使人陶醉。置身其中,心无旁務。身心惬意,自在逍遥,沐浴在绿柳摇曳中,爽心爽肺,乐不思蜀,陶醉在无边夏景中,烦忧无影,心情爽朗。夏暮虽然极度炎热,不断升温,然而,心灵的脚步在这溢美的天地里,却开心无限。
偶有阵阵熏风拂面吹来,只见飘飘柳叶下,有数只鹅鸭在清湖的水草里嬉戏,不时柳燕穿梭,小鸟啁啾,几声蝉鸣,树下还有下棋的老者,有骑着红三轮载客的车夫,一边讲解一边蹬车地向前驱动,有像我们一样自由观光的散客不等,有围观下棋的,有卖画的、有闲聊的,还见水里有三两畅泳的男人,还见一老者游泳刚上来,湖面上有几处弯环处还植满了万千荷叶,很大一片,很长一片,荷花争先恐后地冲出水面,昂首俏丽不断地开出这一枝,那一枝,这一朵那一簇的粉艳荷花,而大都含苞欲放着,有一片特别静好的湖滨之美。瞬间,只见远处又飞来了一双白鸥,点缀在云水荡漾的碧波中,如诗如画、如幻似梦,妙不可言,好一幅北京什刹海美景图。
我尤其喜欢这里幽静的感觉。它总是让我不断地寻找着它的美丽的童话般的传奇故事。
走向银锭桥,这里水面显得狭窄许多,但水很清很美,游船密集掩隐在两岸的浓浓的水柳之下,人声喧嚣,人流熙熙攘攘,好似一幅幅江南秀色风景图一一展现在过往人们的视野里。又经广福观参观京华海域展览图片人文故事等。再入烟袋斜街,这里小巷深深,卖吃的、卖煎的、卖烧海鲜的、卖玩的、卖玉器的、卖古董的、歺厅比比皆是、咖啡厅、弹琴的、唱歌的,一应俱全,演译着永不落幕的什刹海文化的灿烂音符。
在这里我又了解到,后海绿道占地面积23.8公顷,其中水面面积17.9公顷,周边绿地面积4.5公顷,环湖步道2800米。后海是什刹海的一个组成部分,由前海、后海、西海三块水面组成的什刹海,为了与北海、中海、南海"前三海"区别,被称作"后三海"。这是北京古老水域。后海是13世纪元大都规划设计的基本项目之一,什刹海周边从元代起就是大都城繁华商业区,它在当时是漕运的终点,被称为"北京古海港",那时沿岸处处是酒楼歌台、商肆作坊。后海是一片有水而能观山,垂柳拂岸的闲散之地,岸上的民居与居民,周边的王府和名人故居更为它
铺陈着京味和历史的无穷韵味。
一天的什刹海之行,我的心情又亮丽了许多。又多了一份最美好的回忆,又多了一帧永不磨灭的幸福之旅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