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百岁有诗存
马家骏
和合二仙主家庭和睦
儿时,过春节,母亲买灶王、门神像,木刻彩色年画中有《和合二仙》最逗人。这两个箍发青年头陀,各挚一柄荷花,笑容可掬,说是可主家庭和睦。一位冬烘学究告诉我:他二人名叫寒山、拾得。及长、读唐诗,有首“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才晓得寒山竟有寺庙以之命名,可见其厚重。
仙传拾遗有段寒山子
寒山是谁?他是和尚吗?活了多少岁?都是问题。宋代《太平广记》转引一本失传了的唐末天台道士杜光庭写的《仙传拾遗》中一段《寒山子》,说他隐居在天台翠屏山。该山因夏天有冰雪,故叫寒岩;隐士以山命名,常在木石上写诗,好事者抄录三百多首。(唐懿宗李漼)咸通十二年(公元781年),有毗陵道士李褐见过寒山子。(唐太宗)贞观十六年至二十年(公元641-646年)台州刺史闾邱胤撰《寒山子诗集序》(见《四部诗刊》本),说他去拜访寒山未遇,原来寒山去了国清寺与拾得和尚在厨房做饭。
隐居寒岩作诗300余首
从寒山的诗,可以看出:他三十岁前在长安读书习武,还曾出塞到胡地。三十岁隐居天台山,不再出来。可见,寒山无有姓名留世。所有资料都没说寒山出家当和尚。他诗中说是带着妻儿隐居寒岩。三百多首诗虽不少有禅意,但道家、儒家的思想也很突出,人们都称他为“贫士”,并由道士杜光庭给他作传,可见他不是和尚。后人之所以说他是和尚,大概因为他与拾得和尚被雍正皇帝封为“和合二圣”,再加以寒山寺的名号影响吧!
清代叶昌炽写的《寒山寺志》也说:寺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因寒山子住过,故改现名。又说:寒山后隐居天台。但从寒山诗中看,他说:“老病残年百有余,面黄头白好山居”。“昔日经行处,今复七十年”。(三十岁来天台已七十年了),足见他活过了一百岁,这大概是可能的。
无肉无鱼无饭又无衣
寒山怎么能活过百岁呢?他隐居在寒山,生活非常清苦。“一自遁寒山,养命餐山果;寒到烧软火,饥来煮菜吃。”“瓮里长无饭,甑中屡生尘。蓬庵不免雨,漏榻劣容身。”衣、食、住都十分差。“大有饥寒者,生将兽鱼殊。长存磨石下,时哭路边隅。累月空思饭,经冬不识襦。唯卖一束草,并带五升麸。”这种无肉无鱼、无饭无衣的处境,大概是自况吧!营养很差,还活一百多岁,这是为什么?看来其养生之道有两条:
一动一静的养生之道
一是运动:寒山隐居中,几乎每日爬山。“独步石可履,孤吟藤好攀”;“闲自访高僧,烟山万万层”;“闲游华顶上,日朗尽光辉。四周晴空里,白云同鹤飞。”
他说:“余家本住在天台,云路烟深绝客来。千仞崖峦深可遁,万重溪涧石楼台。桦巾木履沿流步,布裘藜杖绕山回。”我去过天台山国清寺,那里果然华顶遮翠,五峰环绕,双涧飞流,古树参天,真是“天下名山僧占多”。古时,大概环境颇洁净深幽、空气清爽;爬山攀峰,心旷神怡,浑身热血沸腾。 二是豁达澹泊。寒山诗表明:“独卧重岩下,蒸云昼不消,室中虽暡曖,心里绝喧嚣。”“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闲于石壁题诗句,任运连同不系舟。”他无忧无虚,不急不火,没有贪欲。
一个运动,一个心静,一阳一阴,一动一静,相成相辅,交叉运行,自然向百岁趋近,甚至超越了。寒山养生之道,倒可以试试。
(原载香港《春秋杂志》,1999年4月号)

臧平立书法
